【摘 要】音樂教育在學生全面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對目前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改變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落后的現狀給出對策。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 音樂教育 學生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9-0118-02
筆者是一位農村中學教師。1987年5月初,我即將從平涼師范畢業,經學校聯系去全市名校——黃家園小學實習。期間,耳聞目睹了一堂小學二年級音樂課,內容是教師給學生教唱當時社會上最流行的歌曲——《熱情的沙漠》。這讓我感到詫異和疑惑,印象尤為深刻。
彈指一揮間,25年過去了。
可是,畢業實習期間的音樂課堂教學留給我的至深印象并未淡去反而更加深刻。
2013年7月份的《中國教育報》上有題為“音樂改變人生,快樂擁抱未來”的文章,主要講述德國梅塞德斯—奔馳汽車銷售有限公司攜手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實施“快樂音樂教室”項目自啟動以來取得的豐碩成果,并預計年內將配備音樂素質教育常用器材和為音樂教師提供專業資質培訓的“希望小學”由現在的125所擴到300所,覆蓋全國29個省區,為逾十萬貧困地區兒童提供接受平等教育的機會。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這個荒蕪的角落終于有人來開墾了。
一 音樂教育在學生全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加強中小學音樂教育,能夠使真正有音樂天賦的人的潛能得到應有開發,為后續學習和專業化發展打好基礎,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音樂人才。
另一方面,加強中小學音樂教育,能使全體受教育者都獲得一定的音樂素養,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獨特的美育育人功能。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節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最深處”,“受過良好音樂教育的人一看到美好的東西就會贊賞他們,并快樂地把他們吸收到心靈里作為滋養,因此自己的性格也變得高尚優美”。亞里士多德指出:音樂應該學習并不只為著一個目的,而是同時為著幾個目的,那就是教育、凈化、精神享受,也就是緊張勞動后的安靜和休息。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說:“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從這些先哲大家的論述中不難發現,他們更多地強調音樂教育對人精神世界諸多方面的巨大、深刻影響。音樂教育能熏陶人擁有樂觀自信的健康心理;可以培養人形成健全、完善的性格;可以陶冶情操、凈化心靈,使人品德高尚;尤其能使人享受快樂。
二 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和問題
參加工作以來,我先后在三所農村中學任教。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看,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以下幾方面。
1.專職音樂教師缺乏,尤其在小學
引用《音樂改變人生,快樂擁抱未來》一文中的權威調查數據:77.4%的“希望小學”沒有專職音樂教師,79.2%的“希望小學”沒有專門的音樂教室。我所在的縣區,小學沒有專職音樂教師的學校遠大于77.4%;中學沒有專職音樂教師的學校也在50%左右。在這樣的師資條件下,音樂課只是由一些有音樂特長和愛好的教授其他學科的老師兼任,用以彌補音樂教師的缺乏。
2.教學必備的音樂器材短缺
我上小學時,學校沒有一樣樂器。直到五年級第二學期,新來一位姓袁的語文老師,他腰板挺直、端坐講臺,用自己心愛的二胡一邊拉一邊給我們教唱“天下聞名的朱總司令”。我生平第一次親眼看見、親耳聽著那個神奇的東西發出那么美妙動聽的聲音。上了中學,全校三個年級十多個班級僅有一架據說是“文革”期間為“宣傳隊”配發的手風琴。到了今天,音樂課上沒有教學用的樂器的學校仍十分普遍。有的學校用電子琴教學,有的提著錄音機進教室,用于開展課外活動的器材更是奇缺。
3.課堂教學不規范
第一,隨意性太大。義務教育階段有統一的音樂教材,但那些兼職的音樂老師們大多時候棄之不用,性之所至,選一些社會上的流行歌曲給學生教唱。當然,流行歌曲并不是絕對不能進課堂。我們必須遵循教育規律,以適應少年兒童的心理、生理特點為前提,同時兼顧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要進行選擇和取舍。正如前面提到的,七八歲的兒童唱“熱情的沙漠”,不知孩子們感受到了什么?他們有快樂嗎?
第二,內容太過單一。完整的音樂教學內容應該包括樂理知識,歌曲學唱,音樂作品鑒賞,樂器演奏技能訓練等。但實際教學中只剩下了唱歌,而且不識樂譜,只跟著老師憑感覺唱。“音樂改變人生”一文中有調查數據顯示:只有54.6%的“希望小學”學生能認識并唱出“1234567”七個簡譜音符。在我們當地,此項的百分比遠遠低于這個數字。
第三,教學的連續性遭到破壞。從小學一年級開始,音樂課堂教學就沒有嚴格地按教材施教,背離了科學性和系統性。由此導致后續學習失去了基礎,形成了惡性循環。
第四,課外活動開展空白。由于“四少”,即少老師、少器材、少場所、少活動時間,那么開展課外音樂活動就只能是學生心中的美好愿望了。
4.認識存在偏差
開齊開足所有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實際工作當中,上級主管部門和學校對文化課和音樂課考量標準事實上是“兩把尺子”。對語數外等考試科目,從研究學生、研究教材、設計教學方案到組織實施教學、教學效果鞏固、檢測等常規教學環節無一不是細化管理、量化考核,實行質量一票否決制,斷然不會出現“舍棄教本、隨心所欲”的狀況。質量是立校之本,是學校的生命線,而這其中音樂教學又占到多少權重呢?
三 解決措施和策略
步入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已達到2.2萬億,即占到GDP的4%。因此,從物力、財力上講,解決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落后的現狀是有基礎的。
1.從關注個體精神和諧的高度重視音樂教育
如果說過去農村中小音樂教育落后是受制于當時社會發展力水平低下、教育經費投入不足,那么時至今日思想認識不到位已上升為制約這一問題解決的根本因素。認識決定決策,決策指導行動。如同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內涵不斷向更高層次邁進一樣,我們的教育也應該跳出狹隘的功利性目標,從提高國民綜合素質和關注生命個體全面發展的高度,關注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發展。這是解決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長期滯后的先決條件和基礎。
2.多渠道籌措資金、配備音樂器材
一直以來,教學必備器材短缺直接影響著音樂教學的正常開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也讓獨具特色的音樂教學失去了魅力和吸引力。在現有的國家財力條件下,采取國家財政投資為主、地方和社會力量補充為輔的方式配齊配足農村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所需器材,優先保證課堂教學正常開展。采取量力而行、地方投資為主、社會力量捐助和學生個人自愿購買相結合的原則,逐步配備學生開展音樂課外活動的器材。
3.雙管齊下、彌補專職音樂教師空缺
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數量不足、教學能力不強是普遍性問題。具備系統音樂專業知識和扎實音樂教學功底的音樂教師從哪里來?我們應該有計劃地適當增大師范院校音樂專業招生人數,讓音樂專業學生畢業后去廣大的農村從事音樂教學,開創農村音樂教育新時代。另一方面,對已在崗的音樂教師持續進行教育教學理論、教學基本技能的培訓,使他們能真正勝任工作。再者,對新分配到農村學校任教的音樂教師要通過改善工作環境、創造專業發展和成長空間、增強職業認同感等各方面努力,讓他們進得來,留得住,為農村音樂教育堅守和奉獻力量。
4.積極創造條件,促進音樂課外活動常態化
在認識和器材到位的前提下,把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課堂是課外的基礎,課外是課堂的拓展和延伸。兩者相得益彰、協同發展、進入良性循環。活動應該有內容、有計劃、有時間安排、有指導老師、有專門的活動場所。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盡力吸納更多有音樂興趣愛好的學生參加。每次活動要精心謀劃、認真實施、及時總結,以推動此項活動健康、可持續地發展下去,結出豐碩的成果。
5.規范內部管理使音樂課堂教學正規化
作為教育教學的直接管理者,學校應該樹立正確、科學的教育價值觀,從培育完善人的高度充分認識音樂教育教學的獨特作用。要向其他文化課程一樣,堅持“以生為本”,細化教學各環節的常規管理。要創新音樂教育教學評價機制,做到符合素質教育精神的導向和引領。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力開展音樂教研教改,不斷創新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讓音樂和音樂教學在校園內煥發出它的絢爛光彩。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