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回顧了近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基本狀況,然后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分析其原因。通過梳理,筆者認為應該從平衡各高校專業設置、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設置及專業取消的動態管理機制、建立各級各類就業協會、加強創業引導和就業指導等方面積極作為,助力大學生順利就業。
【關鍵詞】就業難 結構性過剩 同質化 體制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9-0134-02
一 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現狀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相關統計數據,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699萬人,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727萬人,較之2013年,畢業生人數增加了28萬,刷新歷史,被稱為“更難就業季”。在經濟轉型升級的大環境下,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就業問題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或者民生問題而備受畢業生、家長、媒體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據相關專業機構的統計,2014年面向畢業生的職位發布量相比2013年增長10.14%,而畢業生就業競爭指數有所下降。隨著創業政策的放寬、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第三產業的繁榮等,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要量是增加的,對于高校畢業生來說,就業的可能性是有增無減的。就此來看,就業難并不完全是就業機會的缺乏,而是難在畢業生自我調適、自我認知的錯位以及對自我職業生涯缺乏規劃而產生的短暫迷茫。
二 就業難高校層面存在的問題
1.從宏觀層面來看,結構性過剩仍是就業的主要問題之一
結構性過剩,而非絕對數量過剩,也就是說高校畢業生的專業結構與業界需求的專業結構不對稱,發生了較大的錯位。這種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教育與企業實際需求之間的不匹配必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學生就業難!
高校畢業生作為高校的教育“產品”,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作為培養主體——高校,難辭其咎。(1)教育結構的調整沒有前瞻性,其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類似于殺毒軟件與病毒的關系,也就是說教育結構的調整是因為產業結構的調整而引起的,進而服務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對于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的國家來說,產業對人才需求的絕對量是有增無減的,然而由于我國教育體制、機制的原因,高校在辦學過程中缺乏足夠的自主權和靈活性,這也意味著高校的相關教育活動無法根據勞動力市場的供求變化及時調整,最終出現了所謂的“熱門專業”就業難,“冷門專業”缺人才的尷尬局面。(2)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尤其是本科院校,基本都偏重對學生的學術教育,而輕視學生動手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培養。雖然作為培養主體的高校都清楚此問題的存在,但由于培養成本,實習、實踐機會,學生認識的誤區等原因導致此項工作無法落到實處,最后的直接結果就是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較差,甚至部分對動手能力要求比較高的崗位無法勝任,需要用人單位重新培養實踐能力,作為用人單位,其用工成本、效率都將受到影響。
2.從微觀層面來看,高校的專業設置及課程開設與實際需求相背離
首先,在專業設置上,受就業前景的影響,各高校的專業設置趨同現象嚴重,而并非完全因為自身的整體學科布局的需要;另外,新專業的設置效率不高,一個新專業從設想、調研、論證、學校確認、行政審批、允許招生到開始招生,期間大概需要2~3年,再經過大學階段的培養,到首屆學生畢業,前后大概需要5~7年,而5~7對于行業或者產業來說又意味著什么?對于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又意味著什么?其次,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材以及培養過程趨于一致,忽視了學生作為個體的個性化需求,不能完全因材施教,使高校畢業生專長不明顯,這就導致畢業生同質化,而不同地域、不同行業、不同發展階段的用人單位對人才要求是不一樣的,這之間的矛盾勢必影響就業。在具體課程設計方面也不完全合理,普通本科生在校期間,公共基礎課大概20門左右,其學分約占總學分的1/3,試問這些課程都必要開設嗎?在大學英語的考級中,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而結果一是通過考試,對實際工作意義不大;二是沒通過考試,專業課也沒學好。于己于人都不利,為什么還必須這樣做?再次,高校的師資隊伍尤其是“雙師型”的教師隊伍需要加強建設,一方面,教師與業界的接觸不多,不太了解行業需求;另一方面,負責就業指導工作的老師沒有相關從業經驗,導致其指導工作乏力。
三 高校的作為及對策
首先,在教育體制、機制與市場經濟體制、機制不完全同步的情況下,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加強宏觀調控及指導的力度,平衡各高校專業設置,合理布局,避免熱門專業扎堆、冷門專業無人問津,使畢業與就業處在合理的供求平衡狀態下。其次,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設置及取消的動態管理機制。教育結構的調整要有前瞻性,應快于產業結構的調整,至少應與其相當。再次,在課程教學方面,突出課程的實驗、實踐性,加強實驗、實踐教學,與此同時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切實把實驗、實踐教學的培養任務落到實處,縮短畢業與上崗之間的距離。
建立以高校倡導與管理,行業參與的各級各類就業協會,避免畢業生、企業在就業活動中出現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暢通畢業生就業渠道,配套企業在各個層面、各個階段對人才需求的相關服務,鼓勵企業“訂單培養”、提供“人才預定”、接收“回爐再深造”,打造高質量的就業“售前”“售后”服務體系,進一步規避教育結構與產業結構不同步的問題,使高校教育緊跟行業發展,為其提供人力及智力支持。建立“產品召回”反饋機制,類似汽車4S店,這樣更能倒逼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主體責任的發揮,通過反饋,高校才能發現學校教育與企業需求之間的差距,進而進一步完善或修訂教學計劃,全面梳理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不斷提升教育質量,回饋行業、企業。
創業帶動就業。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國家戰略背景下,在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的背景下,在行政審批權限進一步下放的背景下,在稅費優惠、審批程序簡化與創業門檻降低等“一籃子”利好形勢下,中國經濟因創業春天的到來而值得期待。作為當下創業的主體——大學生,也將迎來實現創業夢的最好時期。
創業意味著夢想、激情、堅持,這也正好契合了大學生這個群體的特點。在校期間,高校應該成立相關的指導機構,聘請行業“明星”進校指導,同時建立“創業孵化基地”,提供實踐機會。創業需要團隊,團隊的建立需要人才。在這個前提下,團隊的建立以及崗位的提供無疑是有利于就業的,那么創業帶動就業也就落到了實處。
加強職業指導。就業指導也稱職業指導(Career Course),作為一項專門的社會服務工作,最早起源于美國,伴隨著職業的分化以及失業等問題的產生而產生。在我國,田光哲在《創新職業指導——新理念》一書中提出:“職業指導是為求職者就業、就業穩定、職業發展和用人單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詢、指導和幫助的過程。”
高校畢業生作為就業的主力軍在就業難的背景下,應該在在校期間接受良好的職業指導。在課程設置方面,高校應該將職業指導的相關課程分階段、分層次納入專業教學計劃;在師資方面,高校應該鼓勵職業指導人員考取相關的從業資格證書并提供相關培訓或者實習、實踐的機會。在具體培養方面,高校應該從就業準備、職業發展以及職業選擇等方面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幫助學生了解自我、了解職業,實現人職匹配。
四 結束語
高校就業問題是社會問題,也是民生問題。相關職能部門、企業、高校不僅要各司其職也要通力協作。同時,職能部門要給政策,企業要給機會,高校才能提供高質量的畢業生。建議各方不僅要關注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更要關注大學生的培養過程,過程的問題解決了,就業自然就不難了。
參考文獻
[1]高德敬.澳中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比較與借鑒[J].山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2014(Z1)
[2]高紅俏.高校就業指導現狀及對策分析[J].才智,2014(7)
[3]何欣.論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改革[J].經濟研究導刊,2014(8)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