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儒家文化對中國社會之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儒學包含豐富的人文精神對當代教育有重要的啟發作用。如心憂天下、兼濟入世的責任精神,關愛他人而非自私的包容精神,理性大氣的精神品格,道德內在的修養,個體生命內在的和諧等,都是我們當代教育中所忽略、學生身上所缺失的精神品格。教育是儒學最重要的實現途徑,我們談弘揚儒家文化,就要從儒學人文精神的角度去反思教育、完善教育。
【關鍵詞】儒學 人文精神 心憂天下 關愛他人理性大氣 個體生命內在和諧
【中圖分類號】G40-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7-0005-02
一 心憂天下、兼濟入世的責任精神
心憂天下與責任承擔是指人們從憂患境域的困擾中體驗到人性的尊嚴和偉大及其人之為人的意義和價值,進而以自身內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超越憂患的心態。儒家文化所體現的憂患意識包涵悲天憫人和承擔責任兩層意義。
所謂悲天憫人,即孔孟之所憂所患絕非所謂感性物質生活的匱乏和個體生存發展的困苦,而主要是內在精神生活的缺憾和人類群體生存發展上的苦困;絕非一己之功利得失,而主要是人類群體之幸福和理想的實現,是物我對立、人我對立的消釋。孔子倡導“憂道” ,孟子大聲疾呼“憂民之憂”,韓非子也發出“賢者之憂世急也”的感嘆。這種憂世、憂民、憂天下的傳統精神,在先秦以后的漫長歲月中得到發揚光大。先賢們超載個人哀愁,把憂患之思升華為愛國愛民情懷。
所謂承擔責任、濟世救民,即是在悲天憫人的基礎上所引發的自我關懷和群體關懷。自我關懷表現為謀求主體道德生命的提升;群體關懷表現為謀求江山社稷的長治久安。“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正是這種精神的寫照。
回顧當代教育,在“快餐式”的氛圍中,我們的學生有多少還能夠心懷天下,憂國憂民,有多少人還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理想。教育中所強調的愛國愛民,悲天憫人,各種活動流于形式,教材文化的熏陶在課堂上被知識本身的重要性所取代;我們不斷地倡導勇于承擔責任,可是我們所推崇的卻僅局限于個人恩怨,小我的事情,我們從來沒有用一種廣闊的胸懷和普世的態度去教育我們的學生認識責任,體會責任,學會如何承擔責任。
二 關愛他人而非自私,理性、大氣的包容精神
儒家“親親而仁民”“仁者愛人”“兼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體現了關愛他人而非自私的包容精神。從國家民族到普通社會生活,這種包容精神集中體現在“和”的精神之上。“和”包括自然界本身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及人自身的身與心、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是儒家思想的重點。儒家的核心三綱五常,就是在承認社會等級制度、承認人的地位的差別上,人與人的和諧關系。這種名教的觀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上定名分來教化天下,以維護社會的倫理綱常。
儒學思想的理性精神是一種人文的理性,集中體現“中庸”的思想。“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無論是治國還是修身養性,做任何事情都要恰到好處,也不能達不到要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儒家視“中和”之德為最高的德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至于如何才能達到中和,儒家的途徑是“禮”,“過與不及,使道不行,唯禮能為之中”。率性而修道,儒家要培養的是達到中和之德的儒者。這種精神品格不正是一種人文理性的彰顯嗎?
回顧當代教育,不難發現,無論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遠遠忽視了這點。學校教育可能會在很多方面滲透這些精神品格,可仍然還是處于形式和表面,而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則差得很遠。目前家庭中獨生子女居多,家長對孩子的溺愛和過分的寬容與放縱,使得現在很多的孩子凡事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替他人著想等;市場經濟社會,物質利益居上,快節奏,高效率,這樣的氛圍和環境,人與人之間的關愛、仁愛、包容、寬容越來越顯得無力。國家要強大,民族要進步,需要一個充滿關愛、包容、理性和大氣的社會,需要每個人擁有一顆關愛而非自私,寬容而非狹隘之心,需要每個人具有一種理性,大氣的精神品格,這是教育的使命。學校教育肩負著重任,而家庭和社會需要竭力配合。
三 追求道德內在的修養和個體生命內在的和諧
儒家對于道德的主張是一種道德理想主義,以道德完美為人生的第一價值,完善道德人格是人生的最后歸宿。儒家道德理想主義把道德作為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作為宇宙本體,人的道德是人的本質特征,儒家從這一點深刻地挖掘人的內涵。
道德內在的修養和個體生命的內在和諧是人際和諧的根本保證,一個人只有擁有一顆和諧的心靈,才能真正實現自我與他人的和諧。《大學》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修身列于之前,亦可見人的內在修養,個體生命的自我完善對協調家庭關系、社會關系的重要性。儒家修身的目的是完善自我,其核心即實現自我生命的內在和諧。在儒家看來,個體生命的自我完善是人行為處事的立足點,實現個體生命的內在和諧需要修身。《論語》記載了孔子和子路的一段對話:“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子路問如何才算是一個合格的君子,孔子分三個層次做了回答。第一是以誠敬之心進行自我修養;第二是通過修身讓他人獲得安樂;第三是通過修身讓天下百姓獲得安樂。孔子所謂“修己”就是自我完善,就是個體生命狀態的自我協調與提升。
道德內在的修養和個體生命的內在和諧是人自身身與心的和諧、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的和諧,也是儒家的重要精神。在身心兩個方面,儒家要人修養道德從而調適身心。孔子認為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人格,輕視世俗的榮利,并且教人“志道據德,依仁游藝”,奉行道義而身有所寄托。孟子認為人要“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從而心寬體胖。宋明理學認為人要立志做圣賢,完成自己的道德義務等。
如此再來反思當代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大多可歸為一種形式。從幼兒園到大學,各種學生、教師守則規范,各種公益愛心活動,早已成為一種義務的形式,甚至成為一種內心的負擔。在這樣一種規范中,教育無法真正做到培養學生德行、修養人格。規范本身并不是錯誤,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規范禮法對于約束人們行為,協調社會關系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然而這并不應該作為一種道德教育的方式,培養人格的手段,僅僅靠遵守規范禮法并不能喚起我們內心真誠的情感,只能造成人心的虛偽。教育應該更加注重人內在的情感,個體生命內在的和諧性,要真正做到陶冶情操、涵養人性、完善人格,使道德內化成為人內心的一種堅定的力量,使人成為真實、真誠的人。
四 結語
“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為最高”,這是對儒家文化的突出肯定。經過兩千多年歷史積淀下來的儒家文化,至今仍然具有活力,對現代社會生活各個方面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就教育而言,本文簡要從儒學人文精神的三個角度去反思當代教育,發現問題就要解決問題,改進現狀。教育應該使人成為一個擁有心系天下、博大的胸懷,能夠憂民之憂的人,使一個民族成為一個有憂患意識和勇于承擔責任的民族;教育應該使人成為一個擁有仁愛之心、寬容之心,關愛他人而不是自私的人,使一個民族成為一個具有人文理性,包容而大氣的民族;教育應該使人成為一個身心和諧統一,具有良好的人格修養,真實而鮮活的人,使一個民族成為一個真誠和諧的民族。教育肩負著重任,路途坎坷,能否完成使命,需要我們不斷地反思和改進。
參考文獻
[1]辜鴻銘、章太炎.儒家十二講[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2]加潤國.中國儒教史話[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
[3]李申.簡明儒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4]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0
[5]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0
[6]郭俊.芻議儒家文化所體現的精神實質[J].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3(3)
[7]孔祥安、潘波濤.第三屆世界儒學大會學術綜述[J].孔子研究,2011(1)
[8]李莉.論儒家文化傳統的人文價值[J].遼寧師專學報,2009(3)
[9]張玉安.由孔子精神看儒家文化的現代價值[J].遼寧大學學報,2007(2)
[10]張學智.儒家文化的精神與價值觀[J].北京大學學報,1998(1)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