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意識的培養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數學情境教學 創新意識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7-0095-02
創新意識對于一個人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影響,這不僅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作為一名在一線工作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師,我是從以下幾方面積極地嘗試培養小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
一 開展情境課堂教學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嘗試,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積極地創設情境、開展情境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具有積極的意義與明顯的作用。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來獲取知識,可以激發、培養、拓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由于受情境的感化,對解題思路產生獨特的構想,產生靈感的火花,這既是形成數學邏輯思維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過程。例如,在教“角的初步認識”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新知探究:我創設了生活情境幫助學生感知生活中的“角”。(1)校園里找一找。讓學生嘗試找一找校園情景圖中的角。(2)大家說一說。說一說生活中在哪里見過角。(3)身邊指一指。讓學生指一指實物中的哪個部分才是角。學生在“找一找”“說一說”“指一指”的活動中完成了對生活中、情境中角的感知。
操作實踐:為了完成對角的認識和理解,突破教學難點,我設計了三個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1:折一折。我讓學生用紙動手折一個角。折好后,我請他們給老師和同學們說說角的頂點,指一指角的邊。在生動、有趣的交流中,他們認識了角的頂點,明確了什么是角的邊,并總結出: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
實踐活動2:比一比。我讓同學們在小組內比一比誰折的角大。為了教學需要,我給學生準備的折角紙片是大小不一的。大家為了大小爭得很激烈,我抓住這個最佳時機,利用思維矛盾的沖突點,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呢?
實踐活動3:做一做。我讓學生用木條制作一個可以活動的角。在課堂上,我邊演示邊講解,然后慢慢將角的兩邊分開、合攏。學生通過觀察,并跟教師一起動手操作,然后師生共同總結:角度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開口大,角就大;開口小,角就小。又通過把邊拉長,角的大小沒有變化的演示,引導學生得出: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練習提高:我讓學生利用鉛筆、直尺等,進行擺角游戲,創設游戲情境。有的學生擺出1個角,還有的擺出2個、4個角。在活動中意外出現了更多、更難數角的圖形,讓大家在課后去繼續探討,給學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間。
二 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小學生在課堂上具有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集中時間短的特點,加之他們貪玩、好動的天性,導致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對數學課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又因為數學學科本身具有邏輯性強、思維嚴密、推理嚴謹的特點,導致理論的講解冗長而枯燥,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致使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夠濃厚,因而會出現厭學情緒。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只有在激發、培養學生興趣的前題下,才能積極調動他們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當然教師要注意采用新鮮多樣的方式來吸引小學生的興趣。如通過游戲培養興趣、用故事激發求知欲等。
在教數學簡便運算時,為了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簡便運算的意義和作用,我先給學生講了數學家高斯創造性地解答“1+2+3+……+99+100=?”這個著名的故事。學生聽完這個故事后,有的馬上投入到驗證當中,他們沉浸在我創設的學習情境中,學習數學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出來,課堂教學氣氛高漲,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這個問題上來了,我順理成章地完成了本堂課的教學任務,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三 交互合作培養創新意識
教學是雙邊活動,多年來我們只重視師生之間的交流,卻忽視了更重要的一方面——學生間的交流與互動。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總結出以下幾方面的交流合作模式:一是師生間的交流與合作;二是學生個體間的交流與合作;三是小組間的交流與合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以上三種模式的交互式合作,不僅有利于學生之間思想的交流,更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變群體智慧為個人智慧,對其創新意識培養及思維拓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交互合作學習的第一步是教學目標的設計。在完成教學任務的設計之后,在老師的帶領下,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自學,然后推選代表來展示自學成果。整個過程以生生合作為基本動力,以小組活動為基本教學形式。第二步是自學效果的展示與評價。以師生互動、小組互動為基本形式。讓小組代表展示本小組的學習成果,讓其他小組的成員進行評價、補充,老師適時進行點評、引導,引領學生沿正確的方向前進。第三步是小結。以師生互動為主要形式。通過上述三個步驟,學生對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已經基本掌握,但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之下,逐步形成明確的觀點。在交互式的合作過程中,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會有不同的認識與理解,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創新意識得到激發,辨別事物的能力得到提高,理解能力得到加強。
在整個過程中,我認為需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對于新的知識與信息,在接受之前,首先要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每個人將自己獨立思考的過程和結果在小組內交流。最后各小組將本組的信息歸納、總結,由小組發言人向全班匯報。二是注意對學生自學成果的評價。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的思考能力、思維能力、認識能力、知識儲備都有很大的局恨性,我們應以鼓勵為主,重在培養他們的能力與習慣,引導他們完成對學習任務的理解與掌握。
四 開放性課堂培養創新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要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形成對數學課的認識,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數學,運用數學,通過社會實踐促進小學生創新意識的養成。讓學生通過親身的經歷來加強對知識的感知和理解、鞏固,讓他們體會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另外要鼓勵學生求同辨異,勇于向教科書和現成的結論、答案發問,敢于大膽質疑問難。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留給學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討論。讓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思維互動,把“求同”與“存異”統一起來,辯證地對待“同”與“異”,在比較中發現問題,產生新觀點,從而讓學生獲得知識。
同時教會學生多角度進行思考,明確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例如:甲數與乙數的比是4∶5,可引導學生學會立體思考,弄清它們之間的聯系,進而得出:(1)甲數是乙數的______。(2)乙數是甲數的______。(3)甲數比乙數少______。(4)乙數比甲數多______。(5)甲數是甲、乙兩數和的______。(6)乙數是甲、乙兩數和的______。
這時,學生通過立體思考、發散思維,多層次、多角度、多側面地判斷分析,懂得了事物之間存在有內在、必然的聯系,并在聯系中發現問題,經過思考解決問題,從而形成學生自已的知識體系,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五 營造氛圍創設創新環境
任何事物的發展離不開生存的環境。課堂教學亦然,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適宜的“氣候”和“土壤”。
和諧、民主的氣氛可以使人思維活躍、敏捷。教育家海納特曾說過:“教師凡欲促成他的學生的創造力,就必須在他們班倡導一種合作、民主的作風,這也有利于集體力的發揮。”這句話給我們很大的啟發,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構建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在課堂上努力營造一個和諧、民主、平等、充滿尊重與信任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自覺地、愉快地參與到知識的探究、獲取過程中,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設想、創意。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關鍵在于教師為學生構建一個有利于學生創造的平臺。教學中教師巧妙的構思、精心的設問是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如講圓的周長計算時,我先讓同學們動手用工具分別測量出大圓、中圓、小圓的周長。當學生用“滾動”的方法測量圓的周長時,老師適時提出新的問題:“圓形水池能立起來滾動嗎?”接著將一個小球系在繩子的一端,在空中舞動旋轉,提出:“這個旋轉時形成的圓的周長還能用繩子繞一圈進行測量嗎?”學生們面面相覷,議論紛紛,開始認真地觀察、思考、實踐。這時教師適時提出:對于這個問題,古人已經給我們找出了辦法。引出圓周率這個問題。然后讓學生就身邊的圓進行驗證與嘗試,學生得出了圓的周長總是等于它的直徑的三倍多一點這一規律。
總之,創新意識及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的正確啟發、引導、不斷創設條件并在所營造的良好教學氛圍中進行,只有這樣才能使每一個學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創造活動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和發展。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