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緬甸的華文教育傳播有著作為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進行教學的傳統。根據兩者的發展概況分析,今后即使華文教育在緬甸取得了合法地位,其第一語言的華文教育也替代不了華人接受國立的正規教育。而作為推廣漢語的第二漢語教學,則伴隨著中國的日益強大和對外經濟的強勢發展,必將適應和滿足緬甸所有華僑華人以及廣大非華裔人士的迫切需要,從而煥發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關鍵詞】緬甸 華文教育 傳播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7-0105-03
一 第一語言、第二語言與華文教育
第一語言是指一個人出生之后最先接觸并獲得的語言,一個人從小通過和同一語言集團其他成員(如父母、親屬、周圍的人們)的接觸,自然學到并熟練運用于交際和思維過程中的語言。這種本族語言或母語,一般說都是個人的第一語言,也是主要語言。盡管第一語言與母語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但第一語言和母語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第一語言可能是母語,也可能不是母語。
母語是指父母乃至多代以前一直沿用下來的語言。母語具有繼承性,體現了人們世代的語言關系。一個人出生之后通常是使用并繼承了母語,母語也就成為他的第一語言。但由于種種原因,有些人習得的第一語言并非母語,這也說明了第一語言和母語的不同。第二語言是指人們在獲得第一語言以后,再學習和使用的另一種語言,其經常作為輔助性語言以及通用語而存在。此外,第二語言亦可與第一語言并列為個人母語。一般情況下,第一語言是個人身份的標志,總體水平也高于第二語言。
華文教育指的是對海外華人開展的華文教學、對外漢語教學以及與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教育。對外漢語教學是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對母語為非漢語的外國人,甚至國內少數民族進行漢語教學,它的本質是第二語言漢語教學。郭熙對“華文教學”與“對外漢語教學”的差異有這樣的論述:“在教學目標上,華文教學與對外漢語教學是不盡相同的。對華裔留學生與外國留學生的教學應該是不一樣的。對對外漢語教學來說,衡量對外漢語教學的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就是學習者是否掌握了漢語這一交際工具,而華文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如此……它除了要教會華裔留學生掌握漢語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以外,還要在此基礎上,保持并發揚中華文化情結,培養并豐富他們的中華文化人格。”其實,作為第一語言的華文教育與第二語言的推廣漢語教學兩者雖然性質不同,但仍然互相依賴,彼此互補:漢語教學作為第二語言使華文教育得以持續發展;華文教育作為第一語言又帶動漢語教學往深處挺進。
二 緬甸華文教育的傳播功能與特點
緬甸華文教育的文化傳承與傳播功能主要表現在:首先,語言文字本身是一種文化現象,學習漢語漢字就是接受中華文化熏陶。美國人類學家兼語言學家薩丕爾在其《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中指出:“語言的內容,不用說,是和文化有密切關系的”,“語言的詞匯多多少少忠實地反映出它所服務的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說,語言史和文化史沿著平行的路線前進,是完全正確的”。漢字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華文化的結晶。緬甸華人通過華文課程學習就能夠接觸并認識一定的中華文化。其次,語言文字又是文化傳承與傳播的媒介,學會華文就為傳承中華文化提供了捷徑。緬甸華族子弟只要學會華文,就能夠從華文學校的人文科目和課文中,乃至華人人際交往等多種傳播途徑,吸取更多的華族文化。此外,華文作為符號文字具有自己的特點和優點,有利于緬甸華人學習中華文化。只要掌握三千多個常用漢字,就很容易識記幾十萬條新詞,這是任何拼音文字所無法比擬的。
定居緬甸的前幾代華僑不但自己要“落葉歸根”,而且以“落葉歸根”的思想教育后代,使之代代相傳。可以說,華僑教育無論宗旨、內容和形式,都體現了廣大華僑“落葉歸根”的愿望,并忠誠地為這個愿望服務。這個時期的華文教育屬華僑教育性質,實際上可以說是中國國內教育的海外延伸,主要表現是:一是采用國內學制;二是采用臺灣版課本;三是延聘國內教師;四是傳授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華文化。
今天的緬甸華文教育已經有別于上個世紀以前的華僑教育。華文教育的傳播功能已經完成根本的轉變:從華僑“落葉歸根”的工具變成華人“落地生根”的媒介。這是因為華人的歷史條件和華人本身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緬甸從殖民地變成獨立國家,居住國的主體民族占有主導地位,華僑絕大多數變成華人,成為居住國的少數民族公民。廣大華人所關心和需要的是如何在保持民族文化傳統的同時,更深地在緬甸的土地上扎根,融入當地社會,爭取平等的權利和地位,謀求更好的發展。上世紀90年代以來,華文教育的復興正適應了廣大華人“落地生根”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一是華文學校與緬甸國立教育體系相互補充,采取在國立學校行課的早晚空隙時間和假期授課;二是采用的學制較靈活,有幼兒園、中小學十五年制的長期班,也有短期的漢語基礎班、會話班、高級訓練班、漢語水平考試(HSK)培訓班等短訓班;三是采用中國臺灣和大陸版本的課本;四是在學習華語的同時,學習所在國的通用語言和英語;五是增加實用性課程的設置,加強商業和各類職業技術的教育,培養學生畢業后就業的能力。
華文學校一方面進行順應時勢的改革,一方面保持基本的傳統特點:由華人社團創辦并提供經費,以華文教學,學習祖籍國中國的語言文化。學生來源除了華人子女外,還接納了大量的緬族和其他少數民族。
三 緬甸華文教育傳統的第一語言傳播概況
緬甸的華文教育從口耳相傳到私塾型教育,再到1903年正規學校中華義學的出現,直至后來形成一套從幼兒園至高中的基礎教育系統后,一直是以漢語為第一語言進行教育和文化傳播的。1965年4月緬甸政府頒布《私立學校國有化條例》,將全緬甸所有的私立學校收歸國有,導致所有華僑學校被沒收,華文教育被迫中斷。但是在下緬甸的緬北一帶居住、生活的華僑華人,由于靠近云南邊界,漢語和中文的使用已成為了生活的必需。當地華僑華人利用已有的優勢辦起了各種華文學校:臘戍利用果敢族是緬甸國家少數民族的牌子,爭取“果文”(漢語)學校成為了合法的少數民族學校。其他上緬甸的一些華人華僑也在20世紀70年代末,以依附宗教、教授佛經的形式謹慎地開展華文教育。緬北地區社團領導相對比較大膽,放手興辦華文教育,所以在20世紀70年代初很快復蘇,而且迅速得到發展。
1981年,在緬甸穆斯林清真寺學習《可蘭經》實踐的啟迪下,由緬甸華僑西汀穆老先生與仰光觀音亭主持永進大師合作,將新加坡佛教總會捐贈給緬華僧伽會的《佛學教科書》編撰成中緬文對照本,并經緬甸宗教部批準,公開發行和教授。從此之后,華人華僑開始有規模地以講授佛經的名義開辦華文補習班,讓當地的華校勉強恢復、發展起來。1990年,上緬甸的曼德勒、臘戍、密支那等城市紛紛以教授《佛學教科書》為幌子辦起了當地的華文學校。2009年緬北臘戍果文文教會屬下55所學校就有學生29104人、教師801人;分布在緬北各地的明德五戒佛經19所學校共有學生8349人,教師181人;而規模最大的學校當數曼德勒的孔教學校,該校具有東區、新南區、北區、新城四個校區,并且還在四個校區都建起了五層教學大樓。擁有小學各年級(含幼稚班)102個教學班、初中各年級26個教學班、高中各年級8個教學班,每日上課一共136個班次,共有學生5752人、教師116人。
上緬甸的華文學校剛起步時,均是從開辦小學開始,進而續辦初中、幼兒班,等到具有一定規模后又興辦高中。20世紀80年代末,曼德勒孔教學校、臘戍果文中學和密支那育成學校先后設立了高中部,隨后東枝興華學校也開辦了高中。隨著臺灣在緬甸的招生工作由原來的“五專招收初中畢業生”逐漸被“海外聯招會招收高中畢業生”所取代,規模稍大的華文學校已不滿足原有的初中規模,紛紛嘗試設置高中學制。
由于緬甸華文學校尚未得到政府的正式承認,不能同當地國民教育接軌,因此華文學校除幼兒園外,均不是全日制授課。由于所有學生必須接受國立學校教育,所以華文學校授課時間只能穿插在國立學校早晚的課余時間進行。只有假期才能全天上六節課。華文學校學段設置與國內大體一致,但采用的是在一所學校內,將幼稚班、小學、初中、高中連為一貫制。課程設置與中國臺灣和大陸相接近。華校使用的教材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在當地翻印的20世紀80年代臺灣編寫的繁體字教材;第二種是大陸編寫的簡體字教材。
綜上所述,上緬甸的華文教育主要受中國大陸和臺灣的影響,仍然繼續保留著先輩們傳統的華文教育模式,明顯體現出了以漢語為第一語言的教學特點,以此進行知識傳播和技能培養,從而傳承和傳播的是中華文化為主的教育。
四 緬甸華文教育中漢語為第二語言的傳播概況
仰光一帶及距離政治中心較近的下緬甸其他地區的華人,經歷了1965年緬甸華校被收歸國有和1967年的排華事件后,對華文教育采取了謹慎小心的態度,致使華文教育進入冬眠狀態。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緬甸開始改革,仰光華僑華人才開始嘗試著利用某些廟宇或社團開辦了小規模的中文“佛經學習班”,如1988年閩僑所屬的慶福宮觀音亭向政府申請設立相同形式的補習班,緬南當時報名的學生很多已經是大學生,其學習中文的目的當時皆以能為出國打工做準備。進入21世紀以后才以各種形式籌辦了較正規的補習性質學校(班)。
20世紀90年代仰光和曼德勒等城市得到中國僑聯、僑辦的支持,其提供的教材均以漢語非母語為主要對象。這就針對了緬南至今大部分40歲以下的華裔不懂中文、
不會說漢話的實際。下緬甸華文補習學校開設的基本上是漢語為第二語言的教學,采用的均是中國僑辦提供的這類漢語教材。開辦的形式大都是漢語基礎班、初級班、高級班、會話班、HSK考前培訓班等。下緬甸的華語補習學校一是規模較小,人數大多是在幾百以內,且流動性較大;二是大多無正式校舍,多是借華人寺廟、會館辦學;三是硬件設施差,多數學習環境不理想;四是師資力量薄弱,師資不足,教師年齡偏高,學歷層次也不高。所有這些補習性質的學校,除了幼稚班是全日制外,其余的學生學習時間是在緬甸國立學校上課前或下課后,因此學生流動性大,再加上教材無法統一,所以教學效果大多不盡如人意。
2001年隨著緬甸開始舉辦第一屆漢語水平考試(HSK)以后,下緬甸大部分華文學校以及上緬甸的少數華文學校,開始開辦靈活多樣的以第二語言為主的漢語短期補習班。這些補習班采用中國漢辦的以漢語為第二語言進行教學的教材,學制靈活多樣,并結合了商業會計和計算機教學等實用技術的學習。前來學習的學生除了華人子女外,還吸引了大量的非華裔子女。這就為緬甸的華文學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新鮮活力。在中緬兩國政府的支持下,中國漢辦與緬甸曼德勒福慶學校、仰光語言電腦學校分別于2009年、2010年建立了福慶孔子課堂、福興孔子課堂。這兩所孔子課堂的成立極大地推動了緬甸的漢語教學。緬甸的HSK考試參加人數與年俱增(參看下表)。
2001年至2011年緬甸參加漢語水平考試(HSK)人數統計表
年度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
人數95120235315384450620912129017201800
為了適應緬甸華文教育發展的需要,2013年曼德勒云南同鄉會與昆明華文學校、華僑大學合作,創辦了云華師范學院這所緬甸當前唯一的集教學和文化交流為一體的華文綜合師范院校。就連緬甸克欽邦也在2007年與云南民族大學文化學院合作,在其所在地開辦了推廣漢語的拉咱漢語言學院。
總之,下緬甸的華裔學生由于華文教育斷代了40年,主要接受的是國家正規教育,緬化程度較嚴重,雖然文化水平高,但中文水平普遍較低,那里的華文教育明顯以漢語為第二語言進行教學,因此其具有推廣漢語的作用。
五 緬甸華文教育中漢語傳播的新趨勢
緬甸的華文教育在經歷了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和艱難險阻以來,特別是經受了1965年緬甸政府取締華文學校的苦難洗禮,其經歷了由興盛到衰落,再到復蘇、壯大的過程。在歷經滄桑中成長的緬甸華文教育,由20世紀50年代算起,經歷了50年代的激情、60年代的陰影、70年代的失落、90年代的復蘇、21世紀的發展等各個階段。縱觀緬甸華文教育,可看出緬甸華人在這100多年來,努力融入緬甸社會主流的同時,從不停止為傳承自己民族的文化而作不懈的努力。
1956年周恩來總理訪問緬甸時,在昂山體育場群眾大會上號召:“面向當地,落地生根,心向祖國,服務緬甸。”多年來“落地生根、融入主流”就成了華人的奮斗目標。20世紀后半期以來,緬甸華僑、華人的人口迅速增加,除了少部分華僑還保留中國國籍外,95%以上的華人及其子女已經加入緬甸國籍,成為了緬甸公民,從而在緬甸形成了一個新的緬華社會。因此,今后緬甸的華文教育應針對緬甸華人已經作為所在國的一個民族存在,而不是作為一般移民存在的實際,不再將其作為中國僑民教育的延續,而是作為緬甸一種民族語言文字和傳統文化教育而存在的發展。因此,今后的華文教育就不能停留在過去僑民教育的教學體制上,而要盡快適應緬甸國情和教育發展的需要,從而確定華文學校的辦學宗旨、性質、目的和任務,制訂教學大綱、編寫華文教材和確定教學手段。
緬甸的華人華僑生活在別人的國家,他們要在當地生存和發展,必須要融入當地主流社會。為此,他們要接受緬甸的正規國立教育,并取得相應的學歷才能為當地社會所承認,也才能更好地謀生。華文教育雖能傳承祖籍文化,但在緬甸多元文化共存的社會中,僅僅只是其生存發展的一種工具。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則贏得了緬甸大多數華人以及各民族華文學習者的歡迎和支持。所以,今后即使華文教育取得了合法地位,其第一語言的華文教育也替代不了華人接受國立的正規教育。而作為推廣漢語的第二漢語教學,則伴隨著中國的日益強大和對外經濟的強勢發展,必將適應和滿足緬甸所有華僑華人以及廣大非華裔人士的迫切需要,從而煥發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李開.漢語語言學和對外漢語教學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郭熙.華文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3]張亞群.當代東南亞華文教育面臨的文化傳承問題辨析[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6(1)
[4]周中堅.從“落葉歸根”的工具到“落地生根”的媒介——東南亞華文教育功能的演變[J].東南亞,2000(2)
[5]林錫星.緬甸華文教育產生的背景與發展態勢[J].東南亞研究,2003(3)
[6]〔緬〕李瑞文.緬甸教育制度背景下中小學漢語課程大綱編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