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是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后迅速發展壯大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政務新媒體的語言應用進行闡述:相關語言應用的現狀、特點,應用上存在的問題,影響政務新媒體語言發展的因素,政務新媒體語言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政務新媒體 語言應用
【中圖分類號】H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7-0115-03
信息交流和傳播離不開媒體這個工具。不管是什么樣的媒體,傳統的或是新生代的,語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媒體內容的傳播效果離不開語言,語言還是社會文化的載體,由此語言成了社會文化環境的一大組成要素。語言有其特點,媒體語言也不例外,因為時代的更替、科技的進步、媒體形式的不斷推陳出新,媒體語言展現了獨具一格的特點,比如語言風格多種多樣,語言材料豐富多彩,使用媒體語言的人顯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積極性,所有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社會的語言生活。
所謂新媒體,是繼傳統媒體之后蓬勃發展起來的媒體形態和傳播方式。傳統媒體有廣播、報刊、電視等。新媒體得力于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依靠無線通信網、有線網絡、互聯網等渠道以及手機、數字電視機、電腦等終端,向新媒體使用者提供信息和娛樂內容。
在政務中,傳統媒體在信息發布方面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但光靠傳統媒體,媒體形式過于單一,不能很好地適應新形勢下新舊媒體交互使用時政民互動的需要。由此,新媒體有助于大大提高政務信息傳播的效率,進一步促進政民對話和輿論引導。
一 現狀
新華網輿情監測分析中心發布的《2014年全國政務新媒體發展研究報告》顯示,較之之前,2014年全國各級政務新媒體的內容越來越多樣化,政務新媒體的活躍度持續提升,政務新媒體在各級政府部門發布權威信息、加強政民互動、引導網絡輿論、提升社會治理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 特點
有了新媒體,政務信息傳播更廣泛,可以從國內發展到國外,更具社會性,層次和內容都更豐富。
有了新媒體,政務信息及時或實時傳播成了易如反掌的事情,因而時效性更強。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那個時代技術手段不夠發達,廣播、電視等大多采用錄播手段。在使用新媒體的情況下,信息傳播和接收之間幾乎是共時的,傳播和接收的環境是全開放式的,不再像用傳統媒體那樣有時間差。
采用了新媒體,技術手段越來越先進,傳播質量越來越高,比如發行采用多媒體手段的網絡報刊和使用數字、高清的電子媒體,使信息傳播質量有了飛躍。
以往的媒體語言多半指平面文字和有聲語言。有了新媒體,語言內涵豐富了,除了靜態的平面文字和有聲語言外,還結合使用副語言諸如體態、形象、服飾等。通過多年發展,語言文字進一步規范化。
新媒體語言的表達樣式更加豐富,言語技巧更加多樣,不再局限于書面化語言和宣讀式的播報,而是語體更豐富,文風更貼近受眾,主持人的主持風格更多樣,以更好地滿足受眾的不同信息需求。
使用新媒體后,傳播策略從重“宣傳”轉變為重基于媒體傳播規律的“傳播”,以人為本,把受眾當主體,關注受眾的關注點和興奮點,以更貼近生活、貼近受眾,既宣傳更傳播。
三 存在的問題
新媒體在政務中日益頻繁的使用,持續不斷地影響著語言的發展,包括政務新媒體語言越來越多地滲透到現實的通用語言里,也愈來愈受到政務新媒體語言應用的影響。
政務新媒體語言應用與現代語言規則發生著碰撞。政務新媒體語言被烙上了鮮明的新時代的特征,這些語言簡明扼要、生動形象、風趣幽默、方便快捷、具有創新性,大大充實了世人的語言生活。這樣的文化現象既富有創新性又稍顯青澀,幾乎全民參與造詞,給現實的語言生活造成了混亂。此現象雖然不一定能完全改變我們的語言,但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將來語言的發展。與此同時,這或多或少給人們的語言交際帶了一些困難,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本語言系統的自我更新能力。新時期新媒體語言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新詞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有些詞更替非常快,穩定性不夠。出于娛樂游戲的心理,抑或是為了方便快捷省時省力,新媒體用戶無所顧忌地隨意發明創造各種各樣的詞語或符號來進行表達,由此出現了諸如異體詞、生造詞、字母詞、數字、圖文符號混合詞、漢字與外文雜糅式表達、各種諧音表達、答非所問的斷裂式會話,這樣的表達方式俯拾皆是。另外,有些人為了追逐時尚,受千變萬化的時尚文化的影響,語言表達方式上的更替也就變得更快,缺乏穩定性。
其次,一些新媒體語言變異性強,使用上有局域性的特點。任何新媒體語言剛出現的時候都呈現為局域語言,也就是處于萬維網這樣語境下的交際語言。“這種新型的人際交際空間所形成的新型語體形式體現的是一種新的社會方言。”
再次,由于不同于傳統媒體語言,新媒體語言自從出現以來其規范體系是一塊空白,新媒體語言長久以來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規范,這種無人駕馭的局面導致新媒體語言被放任自流,內容和形式上魚龍混雜,五花八門,變成了“語言的放假甚至是語言的狂歡”。這種情況的消極影響已擴展到了大眾交際領域,同時也對語言規范體系提出了挑戰。
四 影響政務新媒體語言發展的因素
歷史和時代的不斷變遷,直接或間接地推動著媒體語言的發展,并使媒體語言自然而然地帶上了歷史和時代的深刻烙印。換句話來說,也就是媒體語言的發展會受到如下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社會時代的發展變化、媒體自身的升級換代、受眾的心理需求。
1.社會時代的發展變化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由于我國政治生活環境的進一步民主和改善,社會環境相應地一天天變得寬松,科技不斷發展,大眾的需求也愈來愈豐富,新詞語、流行語隨之不斷涌現出來,數量之多簡直令人眼花繚亂。尤其是我國開始啟用并普及了互聯網以后,舉國上下網絡造詞現象日益多見,民眾的造詞熱情一天比一天高漲,甚至到了造詞現象司空見慣的程度,新詞語和流行語逐漸滲透到了網絡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就連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等專業機構每年都會發布中國主流媒體十大流行語。從此不難窺見,政務新媒體語言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變遷,兩者休戚相關,后者推動了前者的發展,具體來說,其中社會環境的優化是前提,科技發展是基礎,大眾的積極參與是推手。
2.媒體本身的發展
媒體的發展,也離不開媒體自身的不斷發展進步、承上啟下。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這些都為媒體發展提供了必需的養分,推動著媒體形態不斷推陳出新,從傳統的媒體發展到電子媒體,再到信息大爆炸時代的全媒體,媒體技術的每一次更高更遠的跳躍都無不帶動著語言的不斷發展。
3.受眾的需求
受眾的需求也影響著政務新媒體語言的發展。社會生活,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給媒體語言的發展提供了無盡的源泉,同時前者的變化發展牽動著后者相應發生變化。在我國還沒開始實行改革開放的時候,大眾傳媒主要是為當時的國家政治和國家建設服務,相對現在而言,那時候的社會生活比較單調劃一,媒體語言也沒有現在這么豐富多彩。實行改革開放之后,受眾的自我自主意識被激發出來,社會生活被極大地放松和放開,形式和內容上變得五花八門,受眾的需求也不再像過去那樣空乏單調,他們還有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各個方面的需求,這種受眾需求的變化帶來了媒體語言的多元化。
五 政務新媒體語言的發展趨勢預測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不斷地發展進步,這包括科技和社會的發展變化,這些發展變化會不斷地催生出新的媒體形態,與此同時,傳統的媒體形態不會消亡,而是會在新形勢下取長補短,經過適度的調整和改造而獲得新的長足的發展。這種兼容共生、相輔相成、謀求革新的媒體生存之道,會使媒體語言的發展展現出承上啟下、融會貫通的態勢。
處理政務時,一方面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另一方面要能采用適應新形勢的新媒體語言與大眾進行溝通互動,實現形式和內容的和諧統一,華麗轉身,如何很好地做到這點,這是當前政務新媒體急需解決的議題。
六 結束語
時至今日,政務新媒體的語言應用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特點顯著,但也不乏問題。有了新媒體,政務信息傳播更加廣泛,時效性更強,傳播技術愈來愈先進,傳播質量也日益提高,語言形式和內容更加多樣化,對信息
既宣傳也傳播。有了新媒體,政務信息的宣傳和傳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新詞穩定性差、語言變異性強,使用上有局域性的特點,缺乏規范性。另一方面,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媒體自身的發展和受眾的需求影響著政務新媒體語言的發展。處理政務時,既要實事求是,又要能靈活運用新媒體語言與受眾溝通,以實現政民互動的暢通無阻。如何做到這點是當前政務新媒體需要直面的議題。
參考文獻
[1]施春宏.網絡語言的語言價值和語言學價值[J].語言文字應用,2010(3)
[2]鄒立志.從語言系統本身看網絡語言的規范[J].修辭學習,2007(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