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2015年4月25日發生在尼泊爾博克拉地區(38.2°N,84.7°E)的地震,再一次引發人們對地震這種自然災害的關注。本文著眼于科普的角度,從地震的成因分類、基本要素、震級與烈度、地震分布以及地震災害的防御等方面闡述地震知識。
【關鍵詞】地震知識 要素 震級與烈度 危害及防御
【中圖分類號】P31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7-0119-02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境內發生了里氏8.1級地震,這次地震造成了至少八千多人死亡,兩萬多人受傷。一時間,地震這種地質災害再一次成為世人密切關注的焦點。筆者在此談一談地震的一些基本知識。
一 地震的基本概念
地震是指巖石圈在內力作用下突然發生破裂,地球內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強烈釋放出來,從而引起一定范圍內地面震動的現象。這種由于地殼內部結構發生變動而引起的地震,也叫構造地震。構造地震發生的次數多,破壞力大,波及面廣,往往引起重大災害。世界上90%以上的地震屬于構造地震。
天然原因引起的地震,除構造地震外,還有由于火山爆發引起的火山地震(約占地震總數的7%左右)、地下巖洞塌陷而形成的陷落地震等。相比之下,這兩類地震所占的比例要小得多。
二 地震的幾個要素
地震發生時,巖石圈發生斷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和震源相對應的地面上的點叫震中。地面上任何一點到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震源到震中之間的距離叫震源深度。根據震源深度的大小,地震又可分為淺源地震(<60km)、中源地震(60~300km)和深源地震(>300km)等類型。震級相同的地震,震源深淺不同,破壞程度不同,震源越淺,破壞性越大。“4·25”尼泊爾地震的震中位于其著名的旅游城市博克拉,震源深度為20km,屬淺源地震,加之震級較高,故危害很大。
地面所受影響和破壞程度(即烈度)相等點的連線,叫等震線。理論上的等震線呈同心圓狀(圖1),離震中越遠,數值越小,這主要是因為震中距越大,烈度越小。但實際上受地質構造、地面建筑的影響,等震線是不規則的。
圖1 地震構造示意圖
三 震級與烈度
在此重點談一談這組概念。震級是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級。由于震級的標度最初是由美國地震學家里克特提出的,所以常見到里氏震級的說法。地震釋放出來的能量越大,震級越高。震級每增加一級,能量約增加30倍。3級以下的地震,一般人無感覺,稱為微震;5級以上的地震,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稱為破壞性地震。
上已述及地震時地面和建筑物受到破壞和影響的程度,叫地震烈度。它與震級的大小、震源的深淺、震中距的遠近、地面狀況等因素密切相關。2008年版的中國地震烈度表,相對來說更具專業性,從儀器測量的角度,增加了地面加速度和地面速度兩個峰值。但對于一般公眾來說,1980年版的中國地震烈度表更加通俗和容易理解。廣大讀者通過此表會對烈度這個概念有一個更加直觀、清晰的了解。
談到震級與烈度的關系,一般來說,震級越大,烈度越大。震級如同炸彈的爆炸力,取決于其中TNT的含量,是一個固有值。烈度好比是炸彈爆炸時的實際殺傷力,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一次地震發生,只有一個震級,但造成的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樣的。以“7·28”唐山地震為例,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Ⅺ度。而受其影響,天津市的烈度為Ⅷ度,北京市的烈度為Ⅵ度,再遠至石家莊就只有Ⅳ、Ⅴ度左右了。這足以說明,一次地震,震級只有一個,而烈度有多個。
中國地震烈度表(1980)
Ⅰ度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
Ⅱ度微有感——特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
Ⅲ度少有感——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
Ⅳ度多有感——室內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懸掛物擺動,不穩器皿作響
Ⅴ度驚醒——室外大多數人有感,家畜不寧,門窗作響,墻壁表面出現裂紋
Ⅵ度驚慌——人站立不穩,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簡陋棚舍損壞,陡坎滑坡
Ⅶ度房屋損壞——房屋輕微損壞,牌坊、煙囪損壞,地表出現裂縫及噴沙冒水
Ⅷ度建筑物破壞——房屋多有損壞,少數破壞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建筑物普遍破壞——房屋大多數損壞,少數傾倒,牌坊、煙囪等崩塌,鐵軌彎曲
Ⅹ度建筑物普遍摧毀——房屋傾倒,道路毀壞,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撲岸
Ⅺ度毀滅——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毀,地表產生很大變化
Ⅻ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毀壞,地形劇烈變化,動植物遭毀滅
四 地震的分布
從地質學上講,兩大板塊交界地帶地殼不穩定,是地震、火山活動最頻繁發生的地帶(圖2)。世界上主要有兩大地震帶:(1)環太平洋地震帶。位于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交界地帶。主要包括日本、我國臺灣、菲律賓、新西蘭和南北美洲的西海岸。這是全球地震活動最頻繁發生的地帶。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即發生在這一地震帶上。(2)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位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交界地帶。主要包括我國西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中亞和地中海沿岸地區。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及上述尼泊爾大地震皆發生于此地帶。
我國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之間,地殼不穩定,是個多震的國家。臺灣地區是全國地震最頻繁的省份,華北京津唐地區、東南沿海地區、青藏高原及四川、云南西部地區地震活動比較多,西北地區也有分布。
圖2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圖
五 地震的危害及防御
地震是地質災害中危害最大的一種,可造成房屋倒塌、人畜傷亡、交通通信中斷,強烈地震可造成地裂,并能誘發滑坡、崩塌、海嘯、火災和疫病蔓延等次生災害,往往使國民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蒙受巨大的損失。我們來看這樣一組數據,資料顯示:“5·12”汶川大地震造成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8452億人民幣的嚴重危害;“3·11”日本宮城縣海域地震,除造成15000多人遇難、2600多人下落不明的人身危害,經濟損失也高達1.36萬億人民幣,甚至引發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故,一度造成世人的恐慌;歷史再往前翻,1976年,“7·28”唐山大地震更是以死亡24萬多人、傷16萬多人的重大危害深深地烙印在中國人的痛苦記憶里……
當前,地殼活動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活躍期。加強地震災害的防御工作已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世界范圍內一張龐大的地震監測網在晝夜不停地監測著地震的動向。雖然地震預報仍具有“長期準短期不準”的特點,但科學在不斷進步,監測和預報水平在不斷提高。僅我國,目前成百上千個地震監測臺(站)和網點,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監測預警系統;全國范圍內建立健全了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防災減災工作深入人心,5月12日全國防災減災日的確立,大大增強了全社會的防災減災意識;地震自救方面的知識通過網絡媒體、電信通信等手段不斷普及;建筑物的抗震強度問題日益得到重視……展望未來,人類抗擊并戰勝地震災害的能力必將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