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突發事件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而在面對突發事件輿情時,高校的應對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如果處理不當,會給學校帶來嚴重的后果。本文從高校突發事件、輿情的定義、高校突發事件的分類和輿情的信息分類出發,提出了高校應對突發事件輿情的幾點思考:公布突發事件信息及時、準確;提高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構建學校、院系、學生輿情的處置體系和提高輿情收集技術。
【關鍵詞】高校突發事件 輿情 應對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7-0137-03
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高校大學生逐漸成為“媒介化生存”,而就讀高校的大學生目前在心理上正處于思想不是完全成熟期,其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很容易受到網絡謠言的負面影響。由于互聯網存在大量不良、不實信息,以至于網絡謠言的傳播成為社會一大公害,學生不自覺地充當了謠言的“中轉站”、散播者甚至直接制造者。高校突發事件不時在網絡上出現并得到迅速傳播,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校園的每一件突發事件,很可能被媒體放大,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因此,高校在突發事件的媒體及社會輿論面前該如何應對,如何取得輿情的主動權,處理好高校突發事件,是高校管理者面臨的一大難題。
一 高校突發事件以及輿情的概念
在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將突發事件定義為“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而大學生突發事件,是指發生在校園內外,涉及的主體是大學生,不以高校管理者意志為轉移的,危害學生生命、財產安全的,對學校的教學、生活和工作秩序造成一定影響、沖突或危害的突發事件。輿情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圍繞中介性社會事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作為主體的民眾對作為客體的國家管理者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①。而網絡輿情是指在互聯網上流行的對社會問題不同看法的網絡輿論,是社會輿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通過互聯網傳播的公眾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熱點、焦點問題所持的有較強影響力、傾向性的言論和觀點②。
高校網絡輿情作為網絡輿情的一部分是指在高校范圍內,圍繞著在網絡上傳播的社會上或高校發生的事情,高校師生所持有的態度、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等方面的綜合表現。隨著網絡傳播方式方法的發生發展,如今高校BBS論壇、微博、博客、播客、新聞跟帖及轉帖是現階段網絡輿情的幾大表現形式。
二 高校突發事件的分類
近年來,高校突發事件根據主要表現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政治類事件
由國際國內政治敏感事件所引起。這類事件伴隨一定的政治事件,學生的行為帶有一定的政治性、現實性、社會性,所反應的問題往往是社會上人們比較關切的、政府比較慎重處理的。
2.安全類事件
這類事件又分為三類:一類是由不可避免的自然災害所引起的死亡事件;二類是由于公共衛生所引起的死亡事件;三類是由于特殊的原因造成的意外傷亡。
3.管理類事件
這類事件主要由學校在學生管理、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問題而引起學生的不滿情緒,如學生對學校的學歷學位、試卷保密、獎懲制度等問題而引發的事件。這類事件往往涉及學生的切身利益,此類事件一般有策劃、有組織。
4.保障類事件
此類事件主要涉及學校后勤服務管理方面存在問題引發學生不滿情緒而產生的,主要涉及學校的飲食、宿舍服務、洗浴等。
三 輿情的信息分類和基本處理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輿情的信息分類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反對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危害國家安全,泄露國家秘密,顛覆國家政權,破壞國家統一的;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的;煽動國家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的;破壞國家宗教政策,宣揚邪教和封建迷信的;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的;散布淫穢、色情、賭博、暴力、兇殺、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侵犯學校、師生名譽權、知識產權或者其他權益的;其他違反公共道德的不良信息等。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依據公安及教育相關部門的工作要求:如果經過核實,內容確實違法,予以刪除處理并對發帖者進行相應處理;屬于違背事實并造成惡劣影響乃至造成他人利益、身心傷害的,則針對事實進行澄清并根據言論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包括追究法律責任在內的處置;而屬于言論過激但未造成惡劣影響或利益、身心傷害的,則針對言論內容進行糾正并對言論者予以勸誡。
四 高校突發事件輿情應對
在網絡、智能手機、微博、微信、論壇等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突發事件的傳播方式具有多樣性、快捷性、立體性和破壞性,如果高校對于學校內外發生的突發事件沒有掌握或者引起足夠重視,在新媒體的推動下,可能會對高校的工作帶來嚴重的后果。從當前高校穩定的角度出發,我們要重視應用新媒體技術,從而有利于進一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證高校的和諧穩定發展。本文認為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應對能力。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
作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監控突發事件的發生非常重要。良好的校園網絡輿情環境能給大學生帶來良好的成長環境,幫助其調整心理狀態。在良好校園文化熏陶下,大學生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就要求我們做到,第一,我們要正確地對高校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進行引導,更新理念,提高認識,樹立正確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觀;第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綜合素質,充分發揮思想引導作用;第三,基于校園網絡,深入開展網絡教育活動,注重網絡安全方面的教育;第四,指導大學生健康使用網絡,提升法律保護意識,加強網絡道德規范約束。
2.公布突發事件信息及時、準確
高校發生突發事件時,錯誤的做法就是堵,其結果會導致產生謠言四起,對高校后期處理突發事件帶來不利影響。因此,高校突發事件發生后,宜梳不宜堵,校方應及時通過保衛部門、宣傳部、學生處、團委等查明事件真相,若短時間無法查清事件真相,也應將事件的基本事實和調查進展情況通過一定的途徑公之于眾,從而避免謠言。高校在發布信息時,不能將未經證實的消息急于公布,另外對發布的內容可能產生的后果要有預測,并做出相應的應對預案。事件處置中隨時可能會有新情況、新消息,但新聞發布會不能時時開,這樣往往會失去公信力。因此學??赏ㄟ^網絡、微博發布信息,確保新消息及時公布。
信息的發布不僅要及時、還應客觀準確,不能回避校方責任。校方應站在中立的角度,提供最全面的信息。管理者要實事求是地公布突發事件的有關信息,不應刻意隱瞞真實情況,更不要逃避校方的責任,否則只能激化矛盾,加重危機事件處理的難度。校方在公眾面前表明勇于承擔責任在一定程度上會留給公眾誠實守信的印象,會化解危機,有利于突發事件的處理③。
3.提高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
由于高校對突發性事件的報道大多立足于防,新聞媒體從高校宣傳部門獲取信息比較困難。有些高校通過各種方式要求媒體他們停止相關的報道,這種方式往往會適得其反。
2010年1月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長春強調,“要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努力提高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切實做到善待媒體、善用媒體、善管媒體”。④善待媒體,高??梢岳米陨碣Y源為媒體的采訪提供方便,主動為媒體提供具有新聞價值的權威信息。善用媒體,是指高校與媒體進行溝通,在媒體發布相關的信息前對媒體報道的內容盡可能地先研讀,即使報道的內容未能研讀,也應該要隨時了解外界輿論情況,做好應對預案。這對高校塑造良好形象,防止負面消息進一步傳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構建學校、院系、學生輿情的處置體系
在處置高校網絡輿情的過程中,高??梢詷嫿▽W校、院系和學生輿情處置的三位一體的體系,具體在處置的過程中可以建立以下三支隊伍。第一支隊伍:由分管校領導(新聞發言人)、黨辦、校辦、黨委宣傳部、團委、學生處、研究生處、保衛處、網絡中心等部門領導組成網絡輿情領導小組,協調并監督處理在網絡輿情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第二支隊伍:由各院系負責黨務工作的領導、分管宣傳工作的領導、輔導員組成的網絡輿情思政教育隊伍,各院系應高度重視網絡輿情的重要性,切實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引導工作,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第三支隊伍:由主要學生干部、學生入黨積極分子、教職工黨員組成的網絡輿情監督隊伍,充分調動這部分人員的積極性,為網絡輿情信息的收集提供更廣泛的渠道,同時也為在網上制造正面輿論打下良好的基礎。
5.提高輿情收集技術
在日常的工作中,學校應該建立以宣傳部門為主的輿情收集隊伍。校園的輿情主要有以下來源:學校宣傳部門日常檢查,網友和師生舉報投訴,學院網絡監督員巡查,公安部門網警部門通報,市委宣傳部門通報,教育部門通報,其他部門通報。收集輿情主要依靠兩種方式:(1)搜索方式,計算機技術設置敏感關鍵字搜索與學校、學院相關的網頁、微博、微信群,查找相關話題。(2)人工方式,通過對重點網站、論壇、微博、微信、貼吧等平臺進行檢查監控對一些重點人員進行重點關注和查訪。
五 結論
在應對高校突發事件的輿情中,特別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員,應該重視輿情的萌發和引導,從更新思想觀念、落實制度、提高技術、完善機構等方面著手,適應新媒體的環境,提高高校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預防能力,塑造高校的正面良好形象,維持學校的和諧穩定發展。
注 釋
①王來華主編.輿情研究概論——理論、方法和現實熱點[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32
②曾潤喜、王國華、徐曉林.高校網絡輿情的控制與引導[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9(11):79~82
③臧東娥、謝慧、王忠寶.試論高校在突發事件面前的輿論應對[J].新聞傳播,2012(10)
④李朝鮮、付玉杰.新時期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探索實踐[J].思想理論教育研究,2010(1)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