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間故事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學載體,同時也是現代社會最興盛、最普及的口頭文學樣式之一。民俗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個民族世世代代傳承的基層文化,通過民眾口頭、行為和心理表現出來的事象。它既蘊藏在人們的精神生活傳統里,有表現于人們的物質生活傳統中,對民眾的行為、思想意識以及心理,具有導向、整合及凝聚等功能。民間信仰在社會民眾中自發產生有關神靈崇拜的觀念、行為、儀式等信仰習俗。
祈雨,作為遠古人類保證生存的必要手段,一直都是古代社會最重要的巫術儀式。如遇久旱不下雨,民間就有“行雨”、“謝雨”之俗。東南亞盛產稻米,泰民族自古種植水稻,而水正是影響稻米生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泰國東北部和老撾、緬甸等東南亞國家每年五月下旬是雨季的開端,對于農業國家并以水稻種植業為主的泰國來說,雨季多雨是保證開耕順利、莊稼豐收的首要條件。因此掌管水源的恬神自然十分受到泰國人的敬重和崇拜。
關鍵詞:祈雨儀式;青蛙神的故事;民間信仰
中圖分類號:K825.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9-0031-01
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為了不斷的滿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從人類產生之初到現在就和自然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中不僅從自然界中獲取了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料,同時精神上也發生著聯系。在萬物皆有靈觀念的影響下,人們產生了自然神崇拜,大自然的風雨雷電、虎蛇花草、天地日月,甚至一些極為平常的用物都受到崇拜,受到人們的供奉。
民間故事為祈雨儀式提供了充分的依據,《泰國民間故事選譯》中收錄了泰國東北部流傳的《青蛙神的故事》情節概要:
恬神是非常偉大的神,在遠古時候,恬神居住在天上,按照節令向人間供雨。那時青蛙神是勐的首領,統治著人民,人們的生活幸福美滿。青蛙神受到各種動物敬重,贊美他的恩德。禿鷹和烏鴉本領承擔著拿食物獻給恬神的任務,后來也守候在青蛙神身邊,忘記給恬神獻食物。恬神得知事情真相后,非常的生氣,他想減弱青蛙神的威望,于是就沒有按節令降雨。人間因為干旱,種田沒有收成,糧食和水果都很少,人類和動物都找不到東西吃,都在挨餓,大家就找青蛙神叫苦,請求幫助。青蛙神知道為什么干旱,就對民眾和動物們說,因為恬神綁住了龍王,不讓龍王去玩水,龍王不能玩水就不能噴水,因為雨水是龍王噴的水降落大地面形成的。天下大旱,青蛙神就和民眾、動物們商量說,要和恬神發動一場戰爭,并計劃派大大小小的動物作為軍隊到天上和恬神作戰。他吩咐民眾筑了高高的墻壁,然后從墻壁上造梯子,梯子一直延伸到恬神居住的天堂。青蛙神就率領他的兵丁踩著梯子一直爬到恬神居住的地方,向恬神發起進攻。恬神早就準備好了秘密武器準備應戰。青蛙神知道恬神藏武器的地方就派白螞蟻把恬神武器木柄上鑿洞。恬神準備的長刀、長矛、弓箭等都被白螞蟻鑿空了,青蛙神還使法術讓刀、矛、梭鏢等都生銹不能使用。當第二天早上,恬神吩咐大臣把武器分發個士兵們,才發現武器壞了,不能使用了。恬神只好改變策略,想通過念咒語來戰勝青蛙神。青蛙神就請青蛙、知了、田雞等大聲的叫喚,干擾恬神念咒。恬神就讓蛇出來把青蛙、知了、田雞咬死。青蛙神見狀就叫老鷹出來把蛇吃掉……..雙方進行了一場又一場智慧和神力的較量,但始終分不出勝負。最后,恬神和青蛙神就進行斗象比賽,恬神輸了,被青蛙神捉住,后來雙方就商定停戰協議:恬神同意繼續向人間供水。①
所以,如果哪一年恬神忘記了,雨水遲遲不下,泰國東北部都會舉辦意在求雨的芒飛節,讓人間的民眾燃放火箭提醒恬神按照時令降雨。人們希望恬神看到火箭信號就能知道開耕季節來臨,并因此向祈雨的人們降雨。同時期待這種傳統儀式能夠保佑這一年的播種季節風調雨順,來年作物才會豐收。這樣世代相傳,形成了今天的六月芒飛節。
芒飛節 即俗稱的求雨節、火箭節、竹炮節。是泰國民間祈雨的一種風俗儀式,是泰國東北部較大的節日。該節日也盛行與我國部分傣族地區。舉辦時間五月下旬時節正是農民插秧需水或剛插好秧需要水的季節,人們擔憂的是此時無雨,缺水。因此每年雨季來臨前舉行辦芒飛節,一般進行三天。第一天主要是花車展示,第二天是選美、火箭游行和地方舞蹈。第三天是盛大激烈的點火箭比賽。祈雨儀式在要播種的季節舉辦,因為恬神在天上,巨龍在人間,巨龍需要水就會向天空發信號,看到火箭升空,恬神就知道要準備降雨了,讓農民好插秧種田。同時請和尚也請巫婆,念咒誦經,各施其法以求恬神下雨,滋潤萬物,期待這一傳統儀式能夠保佑這一年播種季節風調雨順、來年作物才會豐收。這種對神的崇拜和敬畏,是由于民眾在進行農業生產中對雨水的渴望變得具體而現實,人類對自然環境的認識從早期自然崇拜的觀念出發,想象出天上的神,通過祈雨儀式向神表達敬意,與祈求恬神按期降雨,護佑禾苗的生長,保障民眾的生存需求。民眾對水的崇拜因現實的干旱變得越來越虔誠,祈雨活動也越來越頻繁,名目花樣也逐漸增多。
芒飛節發射的火箭并不是航空火箭,而是當地人用竹子、木頭、火藥等簡易材料制成的火炮,形狀分圓形和筒形。人們會在火箭周圍用色彩和裝飾品進行點綴,圓形的更具觀賞性,升空時會旋轉上升。筒形火箭則是以直線升空和強勁的沖擊力吸引眼球,更加的刺激。傳統的說法是,火箭點燃后飛的越高,預示著當年的農作物就會獲得更大的豐收。每年公歷五月的第3個星期天是約定舉辦芒飛節的日子,每個村子都要制作一個火箭,由于制作火箭的技術不外傳,各村之間,制作水平也高低不等。每年都點燃炮筒,有時也會失誤,小竹筒沒有飛到高空,人們就想了一個補救的辦法,讓負責制作炮筒的人到泥潭里,把身上都裹上泥漿,人們相信這樣做了,恬神就不會怪罪了,失誤的人也受到了懲罰,可以原諒,同時他們身上的泥漿,也象征著水的滋潤,上天會得到感應,也會順利的降雨下到人間。
有關芒飛節的民間故事為東北部這片土地增添了一層浪漫色彩,祈雨儀式融合了地方性民間故事和佛教思想,在民間故事中有的逐漸貼近人們的生活,更容易被接受和傳承。如:當地還流行這樣的民間故事:在很多年前東北部這一帶的城主叫帕亞空,有一年無論怎么求雨都沒有降雨,于是帕亞空就舉行點燃火箭的儀式,通告當地的人都拿自制的火箭來參加比賽,誰的火箭飛的最高就把自己的女兒楠艾嫁給他。芒飛節那天,有很多人來參加比賽,有個叫帕丹的火箭飛得最高,帕亞空就依照承諾決定吧女兒嫁給他,可是,城主不知道楠艾已經有了心上人-帕其,雖然帕其參加了比賽可是卻沒有贏過帕丹。當帕其知道楠艾要嫁給帕丹就傷心的死去,而楠艾在跟隨帕丹遠走他鄉時,在途中遇上了芒飛節祈雨后降下的暴雨,他們騎的駿馬在雨中失足,楠艾也因此摔死了。最后故事就以一個凄美的結局流傳至今。該故事雖然和芒飛節的起源關系不大,但聲動的解釋了舉辦芒飛節的原因,也演繹了美好的人間愛情故事。民間故事流傳至今并不局限一個版本,通過祈雨儀式和各種民間傳說,結合當地民眾的風俗知識,將民間故事的人物和地域文化緊密的結合。
關于求雨、點火箭的由來的青蛙神的故事在泰國東北部還有另一個版本亦是家喻戶曉,并收錄于地方學校課本和風俗讀物中。傳說,古代有一位叫恬神,在上天管控著雨水。有一年,大旱,人們眼看著禾苗枯萎干死,心里焦急萬分,這時,佛祖給人們帶來啟示,說這是恬神在天上睡著了,可以用火炮將他叫醒。于是,人們將火藥充進長長的竹筒里,里面又放上一個帶著尾巴的小竹筒,將大竹筒放在高高的木塔上,火箭安裝好了民眾就會祈禱,然后一邊高喊著:“天下雨啦”一邊引燃火藥,把小竹筒推送到高空,給恬神送信。民眾就開始歡慶火箭升空。果然當炮響后,恬神就醒過來了,天就開始下雨了。插好的禾苗得救了,未插的禾苗也順利插上了。人們笑顏逐開,紛紛感謝佛祖,也感謝帶來雨水的恬神。這個故事基本情節和《青蛙神的故事》相似,只是內容中融入了更多的佛教觀念,如佛祖給民眾的提示,顯示了佛教文化和宗教儀式融入泰國民間故事、節日習俗中。
以佛教為主要信仰的泰國幾乎所有傳統節日和儀式都與宗教相關。佛教氣息如鹽溶于水一般彌散于故事中的字里行間,故事情節滲透著佛教思想。芒飛節也不例外,除了提前在寺廟舉行祈福、敬神儀式之外,每年大規模的傳統歌舞游街活動最終也是以寺廟為最后聚集地。芒飛節通過放火箭祈雨儀式,也象征著有形世界中凡人與無形世界之間的聯系,指引了通往涅槃的道路。祈雨儀式不僅是泰國東北民眾解決生活問題的一種手段,更是民眾精神和心理上的一種寄托和慰藉。通過祈雨儀式這樣行為來實現人和自然界的溝通形成人神相通的目的,滿足民眾的愿望和心理需求。除了佛祖轉世的英武大將軍的故事和恬神與青蛙神的協議之外,人們相信如果不舉辦芒飛節,人間就會面臨干旱的危險,于是這種向佛祖祈福并向雨神求雨的民間儀式就傳承下來。
民眾祈雨習俗是人類與自然界、社會多重關系中形成的民俗事象,是人類對于自身生存發展的一種文化選擇。作為民間信仰文化的一部分,民眾對青蛙神的崇拜,表明當時與水神相關的信仰已是民間普遍的信仰。祈雨儀式中,水崇拜意識一直貫穿整個儀式的始終,凝聚了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思想。青蛙神的故事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傳承下來,信仰民俗蘊含了大力遠古人類既有的信仰觀念及信仰形式。至今仍不同程度左右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從民間信仰的角度來探析泰國民間故事《青蛙神的故事》以及其中的泰國民間信仰元素??梢钥吹教﹪耖g故事內容豐富,表達含義深邃,表現了對宇宙、世界、人生的觀點富有哲理。民間故事與祈雨儀式對民間習俗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民間故事的傳播在現今的社會依然有積極的作用,在今天每年芒飛節的火箭依然承載著人們祈雨求豐收的心愿在歡慶的儀式中盡情升空。
注解:
①恬神:泰國東北民族信仰中地位最高的天神,主管降雨等。
參考文獻:
[1]刀承華,《泰國民間故事選譯》,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7:5-6
[2] 李斯穎《芒飛節神話的流傳及其認同功能》,創新,2013年第3期
[3]恩特斯.卡西爾 《神話思維》 黃龍保、周振選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張玉安 《東方神話傳說》第6卷:東南亞古代神話傳說 上冊 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