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短期融資券發行以來,由于其低成本、高收益受到發行人和投資者的青睞,發行量和交易量不斷增加。但伴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和發行企業的增多,如何防范短期融資券可能存在的信用風險成為一個現實問題。因此,加強對短期融資券的信用評價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本文對國內外短期融資券信用評級現狀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并分別進行了簡短述評。
關鍵詞:短期融資券;信用風險;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F832.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9-0204-01
一、國外短期融資券研究現狀
國外沒有短期融資券這個名詞,不過從功能上看,我國的短期融資券相當于發達國家的商業票據(Commercial Paper)—是因企業為了達到籌集短期資金或彌補短期資金缺口等目的,由企業向貨幣市場的投資者發行的一種短期的無擔保的、承諾在一定時間償付證券本息的證券憑證。美國商業票據發展很早,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商業票據市場才開始迅速發展起來。從1970年開始,幾乎所有商業票據的發行都要有信用評級,投資者根據商業票據的評級來判斷該票據的風險,從而做出相應的決策。Pu Shen(2003)對美國商業票據市場的萎縮情況進行了研究,得出經濟衰退期投資者對商業票據發行人信用評級的要求提高。Wakeman(1981)認為,商業票據的評級包括了大部分的公開信息,可以減少投資者搜集信息、分析信息的成本,因此也成為判斷信用風險最為重要的標準。大量實證研究證明,信用級別確實具有信息含量。Denis,David J.and Vassil(2002)當信用等級較低時,傾向于選擇銀行貸款,當信用等級較高時,傾向于選擇公開發債融資。Elton(2001)和Collin-dufresne(2001)研究發現,信用風險能部分解釋美國公司債利差。Huang(2003)用違約風險、流動性風險等8個指標解釋了美國公司債利差變化。Chen(2007)用主體信用評級、流動性指標和財務指標等進行實證研究,對利差的解釋作用達到50%。Roy和Walter(2001)闡述了信用評級的信號傳遞功能和證明功能。信號傳遞作用是指信用評級結果中將現有信息和新信息加以綜合,公開化給市場。而級別與信用水平相關,會影響特定債務的發行條款,例如高信用級別可以降低發行方的籌資資本,從而提高投資者的組合效率。證明作用是指特定債務的發行符合一定條件。
二、我國短期融資券研究述評
我國短期融資券自正式發行以來,雖然一開始就受到市場的青睞,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發行主體的行列,但對短期融資券的有關研究卻為數不多。大部分都是對短期融資券的定性分析。盧靜(2010)以具體的案例說明了企業發行短期融資券的優勢和局限性,并且給出了發行短期融資券應注意的各方面問題。楊大楷,蔡錦濤(2008)定性分析了短期融資券存在的風險問題,并提出了全面防范和控制風險的體系。陳曦(2009)對短期融資券流動性與信用等級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表明信用等級越高,流動性便越好。吳育輝等(2009)基于財務狀況和公司治理兩個視角,采用從推出短期融資券開始至2008年2月間發行的部分為樣本,實證檢驗了我國上市公司發行短期融資券的主要影響因素,結果表明當公司規模越大、信用等級越高、財務杠桿越低、經營風險越低時,上市公司選擇發行短期融資券進行融資的概率越高。饒育蕾、趙鵬等(2008)以上市公司發行的短期融資券為樣本,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上市公司發行短期融資券募集的資金存在短融長投及集中還貸的現象。孫克、馮宗憲(2007)統計分析現有各個待償期限的短期融資券的信用價差分布,認為短期融資券市場蘊藏較大的信用風險。馬改云,孫仕明(2009)基于Z值模型,實證分析了我國短期融資券發行利差的風險結構,研究表明違約風險是我國短期融資券發行利差的決定性因素。張寶,岳宗營(2011)基于KMV模型,選用違約距離對短期融資券信用風險量化從而達到信用風險評級的目的。我國學者朱全濤、張克中(2007)通過介紹了國外關于信用評級的最新理論研究,表明信用評級是一種解決非對稱信息問題的手段,這種手段平行于激勵理論。但這兩種方法解決非對稱信息的方式不同,激勵理論讓非對稱信息“變成”對稱信息。在信用評級下,以好的評級技術為前提,好的企業尋求評級,劣企業不尋求評級,從而避免了逆向選擇。
從國內外的研究現狀顯示,加強對短期融資券進行信用評價的研究,引導資金的合理流向,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Hahn,Thomas K.Commercial paper[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Richmond Economic Quarterly,1993,(79):45-67
[2]Pu Shen.Why Has the Nonfinancial Commercial Paper Market Shrunk Recently?Economic Review.First Quarter,2003:18-27
[3]Huang JZ,Kong W P.Explaining the Credit Spread Changes:New Evidence from Option Adjusted bond Indexes.Journal of Derivatives.2003,11(1):30-44
[4]Chen L,Lesmond D A,Wei J.Corporate Yield Spreads and Bond Liquidity.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7,62,(1):119-149
[5]Roy C Smith,Ingo Walter.Rating Agencies:Is There an Agency Issue?2001
[6]盧靜.論企業發行短期融資券的重要意義.現代企業文化,2010,(18):110-111
[7]楊大楷,蔡錦濤.我國短期融資券的風險分析和控制.經濟經緯,2008,(6):142-145
[8]陳曦.短期融資券流動性與信用等級關系研究:[上海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上海:上海財經大學,2009
[9]吳育輝,魏志華,吳世農.中國上市公司發行短期融資券的影響因素分析.金融研究,2009,(5):93-106
[11]馬改云,孫仕明.短期融資券發行利差風險結構探析.審計與經濟研究.2009,(3):102-106
[12]張寶,岳宗營.基于KMV模型的中國短期融資券信用風險評級研究.證券市場導報,2011,(3):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