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主流文化的傳播遭遇了困境,這嚴重影響了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步伐。本文通過對主流文化與傳統文化、主流文化與大眾文化的比較性研究以及對傳統文化、大眾文化成功傳播的分析和解讀,從而提出了一些解決當前主流文化傳播困境的對策。其中多個對策具有時代意義、現實意義和可操作性。旨在為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主流文化傳播困境的解決提供一些積極影響和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主流文化;大眾文化;傳統文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9-0032-02
一、主流文化與高雅藝術
當前主流文化傳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人民群眾對主流文化的抵觸心理十分嚴重。如《青春的雷鋒》這部電影由于沒有明星、沒有好的前期宣傳,加之沒有符合當前百姓的文化需求,幾乎沒有票房。其實不僅主流文化傳播受阻,高雅藝術、高雅文化的傳播也有很大的阻力,這與主流文化傳播當前的困境有一個共性的問題,就是受眾的接受能力問題。眾所周知,文化的傳播要有一定的接受主體。而主流文化的傳播的接收主體更是具有著廣泛性。因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需要主流文化在群眾當中起到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作用,這要求著我們的主流文化,既要符合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需要,又要考慮到群眾即主流文化接受主體的接受能力問題。
二、主流文化過往成功傳播的比較研究
(一)建國初期主流文化的傳播。
在我國建國初期,更準確的說是從土地革命以后,我們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得到了廣泛的傳播。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受到了普通群眾的追捧,人們紛紛對之學習。主流文化的傳播盛極一時,傳播的廣泛性甚至超過了儒家文化。
當時毛主席語錄幾乎人手一冊,而毛主席語錄為什么那么受追捧?是單純的個人崇拜?其實不然,主席詩詞、語錄的廣泛傳播,不僅體現了中國人民對革命領袖的愛戴,同時更體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因為,主席語錄所涉及的內容,能夠反映老百姓最關心、最關注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且語言生動、樸實。
而我們當下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進行主流文化的傳播很難達到這樣的效果。試想,如果我們今天的主流文化能夠反映百姓最關心的收入問題、社會保障問題、貧富差距問題、食品安全問題,且語言生動、樸實、有力,主流文化的傳播勢必會廣泛、充分。
(二)當下成功的主流文化傳播案例。
現階段,主流文化的傳播雖遇到瓶頸,但也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如《建國大業》、《建黨偉業》這兩部巨著就受到了公眾的廣泛的關注。即創造了很高的票房紀錄又傳播了主流文化;即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文化市場的建設做出了貢獻,又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一條可效仿的新道路。這兩部電影的成功,主要是由于以下幾點原因:
1.文化接受者對之內容較為熟悉,具有一定的興趣;
2.選擇了合適的時機,“接地氣”;
3.明星加盟,大眾文化與主流文化的融合。
通過對這兩部電影的觀看,以及觀看時周圍人的反映。我們都會發現,年輕人在關注自己喜愛的明星的同時學習了我們的建國史、建黨史,主流文化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了傳播;中老年人也回顧了歷史,對我們所希望宣揚的主流文化有了進一步的、深入的了解。
而在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主流文化遭遇傳播困境的今天多一些這樣的電影,多一些這樣的“文化大餐”勢必會為我們的文化傳播增添活力,為豐富百姓文化生活提供更多的素材。
三、大眾文化與主流文化
大眾文化產生于基層,產生于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大眾文化也具有其局限性,“低俗、庸俗、媚俗”可以說是大眾文化的一個弊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大眾文化的發展日益繁榮,其通過新的傳播手段、傳播工具將符合文化消費者需要的大眾文化盛宴送到每個文化接受者的眼前。如東北二人轉、相聲、海派清口這樣的扎根于當地的文化形式,又如韓劇、美劇、日劇、好萊塢大片等外來文化都出現在了當前我國的文化市場上。這樣的繁榮既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利潤,也成就了許多大眾文化名流,大眾文化日益昌盛。
大眾文化產生與于群眾的日常生活,體現群眾的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情;而主流文化因其政治色彩濃重,實難貼近群眾生活。
大眾文化往往具有趣味性,雖然有著低俗的弊端,但確實是對平淡無味生活的一種合理調劑;而主流文化往往死板,難以調劑群眾煩惱的精神狀態。
大眾文化普遍表達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且能夠迎合大眾的文化消費心理;而主流文化往往拘泥于教育群眾、教化群眾,實難迎合大眾的文化消費心理。
有許多學者認為大眾文化與主流文化是一對矛盾,但馬克思主義認為,矛盾具有對立統一性。我們應當運用辯證的思維去看待這對矛盾,找到二者的同一性,從而運用大眾文化中的優點來對主流文化進行武裝,或是用主流文化來滌除大眾文化中的糟粕,形成主流的大眾文化或是大眾的主流文化使得主流文化的發展和傳播既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又為尋常百姓所喜聞樂見。
四、解決當前主流文化傳播困境的對策
(一)改革主流文化傳播形式。
當前主流文化的傳播往往局限于文字、文本形式,這樣實難做到使受眾廣泛接受、深刻理解的文化傳播目的。由于受眾的認知能力、認知水平、文化水平有限,而文字往往流于表面,這將會為主流文化的傳播設立一個較高的門檻,甚至對主流文化會產生曲解。
基于以上原因,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方法對主流文化加以傳播。除了以傳統的,以文字、文本為載體的形式外,還可以大量采用圖片、漫畫、視頻等方式對主流文化進行傳播。通過多樣的形式達到傳播主流文化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目的。
(二)采用多種多樣的傳播工具。
現階段我們對主流文化的傳播還是拘泥于傳統的文化傳播工具,如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形式。但這樣的傳播工具畢竟不能夠與時俱進,當代年輕人對于手機、網絡的運用已經使其厭惡了傳統的文化傳播工具,傳統的文化傳播工具只有部分的中老年人尚在使用。這就從一個側面限制了主流文化的傳播。
第三次工業革命已經到來,在這樣一個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的普及程度及人們對于互聯網的運用已經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講,老年人也在使用微信。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可以很好地運用新興的傳播工具來對主流文化進行傳播。而采用微博、微信以及其他傳播工具對主流文化進行傳播,既可以節約資源同時又可以引起年輕人的關注,可謂是一個好的辦法。所以,對多樣的文化傳播工具的選擇和運用將會對主流文化的傳播起到積極的作用,可以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三)調整主流文化傳播戰略。
我們黨和國家進行主流文化傳播,往往是強調使公眾記憶、記住主流文化傳播的內容。這樣的形式會造成諸多的不利:第一,引起年輕人的反感,使其將之曲解為應試性的、政治性的言語;第二,流于表面,并不能夠深入到人的內心深處;第三,內容死板、空洞,難以得到受眾的普遍關注。為此,筆者認為可以適當調整主流文化傳播的戰略。
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點從一個層面上來看,就是調整人們的錯誤思想、促使人的合理行為、凈化人的思維、樹立人的美好理想。而這都是有步驟的、有順序的,當前我們進行主流文化傳播應當遵循這個步驟,重視對錯誤思想、糟粕文化的糾正以及促進人們合理行為和行動準則的養成。為此,我們黨和國家應當調整心態,吸取前文所述儒家文化傳播的先進經驗,著眼于糾正糟粕文化、排除錯誤思想使得人們進行合理的行為,從而對主流文化進行傳播,進而到達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與理想。
(四)降低文化“門檻”,結合傳統文化進行傳播。
主流文化的傳播往往忽略了受眾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受眾往往因對主流文化傳播的思想不理解而對主流文化缺乏關注,這是導致主流文化傳播困境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傳統文化扎根于每個中國人的心中,譬如傳統節日,加蓋著中華民族的印記。如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我們完全可以結合這樣的傳統節日對于屈原的愛國主義思想進行很好地傳播;再如群眾在各地的“關帝廟”進行朝拜、祭奠時,宣揚和強調關羽的誠信、重義的品格,從而使群眾從歷史人物身上學習到我們社會主義中國也需要發揚和傳播的精神品質。通過多樣的形式、基于原本群眾對傳統節日的了解對主流文化進行傳播。既使得普通群眾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又將很好地傳播主流文化。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將主流文化與傳統文化結合的方式對主流文化加以傳播。選取主流文化與我國傳統文化中大眾喜聞樂見和息息相關的人物、人物事跡、經典著作來對主流文化進行宣傳。這樣既可以達到傳播主流文化的目的,同時也是對傳統文化中精華部分的一種傳承,將對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起到很大的幫助和促進作用。
(五)培育主流的大眾文化。
在最近兩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開心麻花團隊創作的小品《投其所好》、《扶不扶》可謂是風靡一時,究其原因,其既具有大眾文化貼近生活的特點,又對主流文化進行了傳播。其幽默的方式以及從反面諷刺社會不良現象的方法,得到了文化消費者們的一致欣賞。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培育我們自己的主流的大眾文化的重要性和主流的大眾文化的可傳播性。同時,文藝圈的明星作為大眾文化的重要傳播者,若其在其生活中、舞臺上用主流文化對其表演進行豐富,可以極大地促進主流的大眾文化的傳播。
大眾文化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但其中不免有糟粕的部分。我們可以通過對大眾文化中糟粕部分的滌除,并對之加以主流文化的思想,從而對主流文化進行傳播。這樣既可以使主流文化貼近群眾的日常生活,又可以增添主流文化的趣味性,使得主流文化變得喜聞樂見。同時,主流的大眾也將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