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現代主義文化影響下,傳統時裝的審美傾向正在悄然轉變。傳統時裝審美標準的中心地位在逐漸衰落,后現代時裝審美觀念充滿了矛盾性、沖突性,同時后現代時裝美學話語體系也被顛覆,多元、開放、不確定。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現代服裝設計;審美傾向
中圖分類號:F1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9-0037-02
現代主義服裝有一套完整的審美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所以我們在探討分析現代服裝的時候,可以做到“有據可依”。但是進入后現代時期,我們發現,后現代服裝越來越看不懂,因為這種新的服裝形式或者說藝術形式并沒有建立起相應的審美理論體系,因而,新的審美理論體系的構建就顯得極為必要。
一、傳統時裝審美標準的中心地位衰落
傳統時裝的審美標準集中體現在高級時裝之中,高級時裝設計師們視自己為藝術家,視其作品作品為藝術品,甚至是純藝術品,就如同一幅繪畫、一件工藝品,因而傳統時裝的審美標準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和傳統藝術的審美標準畫上了等號,即使是消費主體們,也對這些“消費品”抱有一種由衷的推崇。但是從20世紀60年代以后,從“年輕風暴”開始,這種傳統時裝的主流審美標準中心地位逐漸喪失,高級時裝的末日成了新聞話題,緊跟著那種原先如同純藝術一樣的審美標準被抨擊為“學院派審美”或“體制內的審美”,于是反體制的時代、非主流時代開啟了。這時引領時代的是非主流的設計師們,他們的設計顛覆了傳統材料、顏色、款式等等,年輕、隨意、新奇甚至怪異,與傳統時裝針鋒相對,但是人們卻表現出了極大的包容心,去消費、去迎合,似乎在宣告一場戰役的勝利:傳統時裝審美標準的中心地位衰落了。
亞歷山大麥昆的設計常常從過去吸取靈感,然后大膽的加以“破壞”和“否定”,從而創造出一個全新意念,一個具有時代氣息的意念,古典的、現代的、異域的、時尚的交相輝映,充滿了戲劇性,總是讓服裝界的衛道士們張嘴凸眼、驚嚇不已。川久保玲的設計中一直保留著許多日本元素,有著強烈的民族主義精神,她以非政治性的手打,不經意間傳遞出大和民族的傳統特質,體現了東方人的內斂含蓄而不失張力……我們看到這個時期逐漸涌現出一批引領時代潮流的設計師,他們破舊立新,無視傳統審美標準和規范。
二、后現代時裝審美觀念極具矛盾性沖突性
(一)“破碎、殘缺”與“整體性”的矛盾沖突。
從具體形式解構上我們看到后現代服裝,呈現給我們的是一種“破碎、殘缺”。首先廓型上,從“廓形感”到“無廓形感”,設計師有意無意的將原有廓型進行破壞處理,徹底將傳統時裝的整體廓型打破、解構,甚至去廓型;面料上,故意的破舊縫補、渾身布滿的破洞、不同程度的磨損等將面料原有的那種完整性拆散;色彩上,斑駁迷離的色塊、各種不規則的漂染、去色彩主義等將又將原有色彩的那種整體感打破;結構上,服裝的基本功能幾乎喪失,服裝的基本部件如口袋、扣子或減少或直接撇棄,甚至整套服裝只用一根線代替,完全失去實穿功能。從審美角度看,這種“破碎、殘缺”似乎代表了一種“殘缺美”,是傳統美的一個對立面,殘缺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審美的統一,不完整的東西蘊涵著希望,似乎能夠更加激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求知與向往。殘缺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具有空缺的不完整的形,它是一種富有規律性變化,具有震撼性與聯想性。
(二)種族、階層、性別矛盾沖突。
正如后現代理論家杰姆遜所言,后現代時期是一個中心失落的時期。隨著我們這個消費社會和全球化的推進,主流時尚文化不再一家獨大,我們看到巴黎的時裝T臺上,可以領略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文化風情:充滿俄國情調的華麗皮草、吉普賽的復古嬉皮、日本折紙文化、非洲部落的原始風情……不同種族不同國度的文化共同袍笏登場,或和諧或抵觸,在矛盾中共生。
同時我們也看到,隨著時代的發展,服飾的等級符號變得越來越模糊,最初高級時裝就是身份等級的象征,但是隨著“年輕風暴”的到來,摧毀了高級時裝,打破了階級身份的象征,從最初的高級時裝到現在普遍的大眾成衣,似乎就宣誓了一場貧民革命。
從二十世紀初的香奈兒女士三件套,解除女性的一切束縛,解放女性身體,女性開始“中性化”,宣告一種女性的獨立和自由。在到后來的“軍裝風”,更是塑造了一種剛毅女性形象。原先的那種嚴格的性別區分不再涇渭分明,而是開始模糊,開始沖突。
三、后現代時裝美學話語體系的顛覆性與不確定性
“后現代”是對“現代”的否定,或者說發展,但是到現在,不僅后現代服裝甚至是整個后現代藝術,都沒有像“現代”服裝、現代藝術一樣建立起一套自己獨立的審美話語體系,去解釋去說明,這也是我們對后現代藝術、后現代服裝存在眾多誤區和疑問的原因所在。“后現代主義正是要摧毀理性主義,它表達出世界是破碎的,根本沒有一個理性或非理性的主體,只有個體;它沒有理論支點,后現代主義不尋找一個理論去解釋世界,而是表現出反本質、反規律、反同一性、不確定性,是徹底的多元論。它甚至不是‘理論’,而是‘話語’,它所趨向的是多元開放,暫定的、離散的、不確定形式”。[1]我們知道,后現代時裝美學話語體系是源于對后現代時裝具體形式或者符號的概括提煉,但是我們看到后現代設計強調形態的隱喻,符號和文化歷史,打破了現代主義服裝那種保持有機連接的服裝結構、符合比例調和的美以及服裝的色彩的協調美的概念形態,而是復雜、繁多、零亂,呈現出一種繁復、多變、不符合比例、色彩繁多的復雜感覺。其具體形式、符號含義的極復雜、多變、不確定性,顛覆了現代時裝原有的美學話語體系,同時也導致了整個美學話語體系的不確定性。
參考文獻:
[1]包銘新,曹喆:《國外后現代服飾》[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28頁.
[2]李當岐《西洋服裝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3][美]F·杰姆遜.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J].文藝研究,1986(03).
[4]劉云華.后現代服飾文化中的模糊性[J].裝飾,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