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侵權責任法律關系中,從共同侵權行為所產生的整體責任角度,可以將其分為連帶責任、按份責任和補充責任。那么,落實到具體侵權人的最終責任以及責任份額,本文提倡法院可以將共同責任形式和最終責任份額進行一次性判決。并且分析了最終責任份額的確定方式。
關鍵詞:整體責任;風險責任;責任份額;訴訟程序;確定方式
中圖分類號: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9-0068-02
一、數人侵權的民事責任
在侵權責任法中,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即在侵權法律關系中責任由哪些主體承擔,如何承擔。如果加害人和受害人對損害結果都負有責任,應如何分擔;如果責任人是數人,那么在眾多責任人之間承擔的是連帶責任、按份責任、還是補充責任,這便是數人侵權的民事責任承擔問題。如果數人的行為構成共同侵權行為和共同危險行為,那么數個行為人則應當承擔連帶責任。如果數人的侵權行為和其主觀過錯沒有關系,僅是偶然的行為發生共同的損害后果,那么數人之間應該承擔按份責任。如果僅是第三人的侵權行為導致損害結果的發生,而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則其應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一)連帶責任。
《民法通則》第130條并未對共同侵權為做出明確的界定,通說認為,所謂的共同侵權行為是數人之間基于共同過錯而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依法應該承擔的連帶賠償責任的侵權行為。共同危險行為是指數人共同實施的危害他人合法權益并造成了損害后果,而又無法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侵權行為。如果無法確定誰是真正的加害人,那么實施共同危險行為的數人應該承擔連帶責任。因此,可以把共同危險行為歸納為廣義的共同侵權行為的責任形式即是連帶責任。
(二)按份責任。
理論通說認為承擔按份責任的前提是無意思聯絡的共同加害行為,即數個加害人事先既沒有共同的故意,也沒有共同的過時,僅僅是各個加害行為在時空上存在關聯,而造成了同一個損害后果。無意思聯絡的共同致害人承擔的按份責任和上述連帶責任相比,是各行為人在主觀上沒有共同過錯,不存在行為之前的意思聯絡,但理論界通說稱無意思聯絡只能概括無共同故意一種情況,不能概括共同過失情況。
(三)補充責任。
侵權補充責任是指在能夠確定加害人的時候,由加害人或其他負有責任的人承擔責任,如果加害人無法確定,那么此時補充責任人承擔責任。因此,責任人和補足人在責任順序上是有差異的,在承擔了補充責任后,補充責任人有權獲得加害人或者其他賠償義務人的追償權。它是指多數行為人就基于不同發生原因而產生的同一給付內容的數個責任,各個負擔全部履行義務,并因行為人之一的履行行為而使全體行為人的責任均歸于消滅的侵權責任形態。①
《侵權責任法》第12條規定:“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能夠確定責任大小的,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第14條第1款也規定:“連帶責任人根據各自責任大小確定相應的賠償數額,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就平均承擔賠償責任。”這是我國首次在侵權責任法中對數人侵權責任的分擔確定。從兩個條文和上述對責任分擔類型化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連帶責任形態和按份責任形態的主要差別在于數個侵權人是否對外連帶第承擔責任,但在內部關系最終責任份額的確定歸責卻類似。但從《侵權責任法》第67條規定看出關于污染者對受害者承擔責任后內部責任的分擔性規定還是外部責任并未進行區分。那么,在司法實踐中,數人侵權的民事責任最終份額承擔并無實質性的指導意義。
二、侵權責任承擔的基本原理
在侵權責任法中,有學者認為,存在著“風險責任”和“最終責任”的區分,所謂風險責任就是指責任人承擔超過自己對責任份額部分的責任,在責任人賠償后,需要自行承擔向其他責任追償不能或者分攤不能的風險,也即責任人之間的外部責任形態。最終責任就是指數個侵權行為人內部之間最后各自分擔的責任比例大小,該責任主要指向責任人內部責任份額分配問題。那么,在數人侵權的民事責任最終承擔問題上,對其進行確定的意義在于:第一,按照責任自付的原則分配最終責任份額,可以實現侵權法律關系中加害人填補受害人損害的矯正正義功能。第二,侵權責任法上填補的主要是財產法上的損害賠償,是以填補為功能,最終責任的確定就可以防止受害人多重受償,從而實現權利義務的平衡。第三,可以作為數個侵權行為人追償請求權和平均請求權的基礎。這樣,在侵權人承擔了相應的責任后,則可以據此實現自己受償不能的風險。②
最終責任承擔需要考慮的是過錯和原因力兩大因素,學術界也一直存在爭議。過錯標準,在理論上以綜合過錯說為標準,認為這種過錯實際上就是對行為人在進行這種行為時所具有的心理狀態以及行為的本身的社會評價和價值評價。原因力就是指在構成損害結果的共同原因中,各個原因對于損害結果的發生或擴大所發揮的作用力。其中,以楊立新教授為代表的“過錯為主說”認為,③過錯程度的輕重對于共同責任的最終份額承擔起著分配作用,其主要理由有:第一,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對于過錯程度更容易把握和操作。第二,以過錯為主要評價標準可以更好地實現侵權法的預防功能。第三,有利于根據數個加害人的過錯程度輕重來平衡責任的承擔。而與此同時以張新寶教授為代表的“原因力為主說”則認為,應該以原因力作為主要標準,其主要理由有:第一,侵權責任法的歸責原則中過錯推定和嚴格責任中,是無法確定數個加害人之間的過錯程度。第二,在過錯程度的過度抽象性判斷的時候,以及最終責任承擔的利益平衡和證據缺失的因素,原因力在最終責任承擔起著不可或缺的調節作用。第三,在司法具體實踐中,如果僅僅考慮過錯這一因素可能造成不公平的結果。綜合上述,在“過錯為主說”和“原因力為主說”各有利弊,而王利明教授的觀點則相對折衷,認為應該根據數人侵權的過錯程度和原因力程度來確定最終分擔比例。
在司法實踐具體操作過程中,對于數人侵權民事責任份額的承擔,法官是有相當大的自由裁量權,但也沒有一套明確的責任份額的確定方法。而筆者認為,應該區分風險責任和最終責任的承擔問題。風險責任體現的是侵權人外部責任形態問題,更多是其預防價值的功能,因此在過錯責任領域,應該以過錯程度為主。而最終責任承擔體現的更多是侵權責任法的補償功能,應該多以客觀作用,即原因力為主。因此,風險責任的承擔的標準就應該是“以過錯程度為主,原因力程度為輔”。而最終責任的承擔標準就是“以原因力程度為主,過錯程度為輔”。
三、確定責任份額的訴訟程序
在司法實踐的具體案件中,如果有足夠的證據確定最終的責任份額,法院普遍的做法是首先是確定數個侵權責任人的整體責任,然后再確定責任人之間的各自的責任份額。④但是也有的學者對此持反對意見,認為不應該對數個侵權責任人的整體責任認定和其內部責任份額承擔及追償相混淆,即數人侵權的整體責任承擔不以其內部追償的難易程度為前提。在比較法上,歐洲大陸法系國家在實踐中的一般做法就是作為受害人提起的主要訴訟的附帶問題解決。而英美法系國家的最終責任份額確定程序由可能享有追償權的人決定的。根據筆者統計,《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從1985年到2010年公布的侵權案件中,極少數的案例是在判決的時候對數個侵權人的內部份額進行了明確,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司法實踐中能夠判決整體責任的同時對連帶責任人最終責任份額進行確定的案件并不多。可以看出,司法實踐和理論學說還是有所出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數個侵權人之間分割請求權的行使的前提,是必須確定每個共同侵權行為人應該承擔的部分。
上述的《侵權責任法》第14條第1款的現行規定其實在該法條通過之前內容的規定是有前提的,即必須是在連帶責任人承擔連帶責任后。刪去的目的數人侵權整體責任的承擔和侵害人之間的責任分擔之訴就可以合并解決,這樣不僅實現了對被侵權人的合法利益的保護,同時也解決了連帶責任人的責任承擔。所以,如果有確定的證據能夠確定其責任份額,法院就可以在一次判決中對共同責任形式和最終責任份額加以確定。當然,如果無法確定其最終責任人,也沒有必要強求。不過,在訴訟程序上,需要允許被告通過訴訟程序將其他連帶人納入訴訟并確定最終責任份額。
四、責任份額的確定方式
《侵權責任法》法條中有關于“相應的責任”、”相應的賠償責任”和“相應的補充責任”的規定,例如第9條“教唆、幫助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該承擔侵權責任;該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未盡到監護責任的,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第 49條規定:“因租賃、借用等情形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發生交通事故后屬于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第 34條第 2款規定:“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從法條推知,其微妙的表達寓意卻是完全不一樣的,其中相應的賠償責任之責任方式僅限于賠償方式,而“相應的責任”的責任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能是賠償責任方式,也可能是《侵權責任法》規定的8中責任方式中的其他方式。“相應的補充責任”是指多數行為人基于不同原因而產生的同一給付內容的數個責任,各個負擔全部履行義務造,成損害的直接責任人按照第一順序承擔責任。承擔補充責任的人只有在第一順序的責任人無力賠償、賠償不足或者下落不明的情況下 承擔責任,并且可以向第一順序的責任人追償的責任形態。
那么對于最終責任份額的確定方式,則主要指的是損害賠償數額方面確定。大體上可以分為比例分配和平均分配。對于具體份額的承擔,大部分大陸法系國家民法典采用的是“除法律另有規定外適用平均分配的規定方式,其立法模式來源于《德國民法典》第426條第1款規定;“除另有其他規定外,外帶債務人在相互關系中負相等的義務。”還有一種做法是《意大利民法典》確立的“比例分配為原則,平均分配為補充”的原則,即“賠償了損害之人得按照其他責任各自的過錯和造成損害后果的嚴重程度確定價值,向其他每一個責任者行使追償權。”而我國侵權責任法則采取了“以比例分配為原則,平均分配為補充”的規定,這樣兼顧了最終責任份額可能會后置情形。如果在數人侵權獨立的分攤請求權訴訟中,侵害人可以對最終責任份額達成協議,可以尊重其約定,如果達不成協議,而又沒有明確的證據確定最終份額,那么可以適用平均分配作為最終的解決方案。
那么最終責任份額的表示方式也是頗有爭論的話題,各國對其也是不同的決定方式。歐美各國采用的是責任分級是百分比,其中受害人過錯責任降低區間最多的是25%—75%之間,其次是在10%—90%之間,法國法院較為特別,采用是分數。而我國司法實踐主要考慮是過錯程度和原因力來進行整體責任和風險責任分配問題。主流侵權法學說將兩種因素表述為“平均加權法”,第一:確定數個侵害人對外承擔的整體責任為100%。其次,確定各個侵害人綜合過錯程度在整體責任的比重,按照故意、重大過失、一般過失逐級降低的標準;也可以根據各侵害人對損害的發生的原因來確定,也用百分比來證明,即全部侵害人的加害行為綜合為100%,各行為可以根據其原因力的不同比例。最后,各個侵害人的過錯程度百分比和其原因力的百分比之和減半,就是該侵害人的責任份額。這樣做法雖然將其數量化,但是卻給了侵權責任兩大重要因素過錯和原因力同等的考察地位。當然,如果出現比例不明的情況,通常是指侵害人確定,但對于損害程度或內容欠明確的情況,主要指最終責任和風險責任承擔兩大考量要素原因力和過錯程度難以估算,這種情況主要存在于環境污染侵權責任中,對于損害的責任份額并不明確,需以“污染物的種類、排放量等因素”來作為最終責任份額的合理基礎。那么具體份額承擔,其數據則需要侵害人加以證明。還有,在法律沒有明文規定合理基礎標準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合理基礎標準。
注解:
①楊立新《論侵權責任的補充責任》,載《法學論壇》2003年第6期。
②參見王竹:《論連帶責任分攤請求權》,《法律科學》2010 年第 3 期。
③參見楊立新:《侵權法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00 頁,第 618-619 頁。
④參見楊立新:《侵權法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00 頁,第 618-619 頁。
參考文獻:
[1]楊立新《侵權法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2]張新寶:《侵權責任法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頁。
[3]王利明:《侵權責任法第二次審議稿》若干問題,中國民商法律網,2009年。
[4]王竹:《論數人侵權責任分擔中最終責任份額的確定方式》,法學研究,2010年。
[5]章科峰:《數人致害的侵權行為及其民事責任》,武漢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