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研究亞共體的可行性,本文將在一定程度上相似的法德和中日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從歷史和現實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探尋亞共體的可行性和不可行性,從中尋求可行性的道路。
關鍵詞:中日;法德;比較;亞共體
中圖分類號:D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9-0073-02
想要實現亞洲共同體目前最大的障礙就是中日之間的矛盾,而通過中日之間的矛盾問題不由得聯想到歐盟中法德的歷史關系問題,兩者是極為相似的。
法德之間的歷史關系可以說是“世仇”,兩者的矛盾可以追溯到“三十年戰爭時期”以及路易十四年代,領土之間的斗爭持續到拿破侖時代。法國大革命時期即拿破侖戰爭時期,普魯士加入反法聯盟,試圖遏制法國的強大,屢次發動反法戰爭,以拿破侖滑鐵盧大敗告終。后來普魯士崛起,為了統一德國、民族崛起對法國發動普法戰爭,普法戰爭最終以法國失敗告終,簽訂苛刻的《法蘭克福條約》,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之大部分給德國,甚至普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的鏡廳宣告建立德意志帝國,法德世仇加深。
再后來,一戰爆發,法國加入協約國,而德國是同盟國成員,法德西線開戰,法國傷亡慘重,但結果是同盟國戰敗,法國福煦將軍代表協約國與德國代表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雷道車站的福煦車廂里簽訂了停戰協定,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次大戰后,福煦車廂被放入了博物館。在一戰后的巴黎和會中,法國為了歐洲大陸霸權和與德國之間的世仇要求“肢解”德國,最后在大國相互妥協之下法國收回了阿爾薩斯和洛林,與德國簽訂了極為苛刻的《凡爾賽和約》,為二戰埋下了種子。
再往后,二戰爆發,德國發動閃電戰,法國過于信賴馬奇諾防線,潰敗,貝當政府投降。法德舉行停戰談判,根據德方的指定,談判地點就設在一次大戰德國戰敗后于1918年11月11日簽訂停戰協定的同一地點的同一車廂內。6月22日下午6時50分,法國代表進入1918年德國簽訂停戰協定的那節車廂,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此后,福煦車廂作為戰利品,被德軍運到柏林。后來在美英盟軍轟炸柏林的時候,這輛車(無意)被炸毀了(另一說法是,希特勒為了免于德國戰敗時再一次丟臉,下令炸毀了福煦車廂)。這又是從福煦車廂見證了法德之間仇怨。
不過,冤冤相報何時了。二戰后,歐洲的國際影響力直線下降,美蘇爭霸形成兩極格局。為了歐洲再次崛起,不受美蘇爭霸影響,法德之間的堅冰逐漸融化,從歐洲煤鋼共同體發展成歐洲共同體再到現在的歐盟,法德兩國已經和解。
再看中日之間的歷史。古代的中日關系在明清以前其實是友好居多,但是明清時期中日關系開始惡化。明朝時,日本一些浪人和武士勾結中國沿海奸商形成倭寇,民族英雄戚繼光和俞大猷英勇抗倭;1592和1597年,日本豐臣秀吉兩次派兵攻打朝鮮,中國明朝先后派李如松和鄧子龍入朝抗擊日本侵略軍。中日關系就在倭寇的騷擾下不斷惡化,一直到明朝后期為了抗倭實行海禁政策,中日之間的往來被慢慢隔斷。清朝中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中日交往基本斷絕。
近代,中國對日本的仇恨上升到了最高點。日本多次侵略中國,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19世紀日本侵犯臺灣,勒索中國白銀50萬兩作為撤兵條件;1894-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被迫割讓臺灣;1900年日本參加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31-1945年長達14年的侵華戰爭,其中的南京大屠殺令人發指。近代中日之間的歷史就是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史,在這里不會詳細展開,因為歷史和恥辱銘記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
二戰后,1949-1972,在對華政策上,日本采取追隨美國,敵視新中國;1972年田中角榮首相訪華,中日邦交正常化;其中1972年~1992年是重新調整和重新定位時期,1998年以來則是旨在構筑“友好合作伙伴關系”的新時期。這一階段中,因日本在歷史遺留問題上不能正確對待,20世紀90年代的中日關系一波三折,目前出現“政冷經熱”的局面。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恣意竄改教科書、釣魚島事件等種種事情的發生使兩國關系惡化,日本在中國人民心中留下了相當惡劣的印象。
若論亞共體的可行性,即中日和解的可行性,從法德、中日的共同點出發。法德和中日在地理位置上同樣是比鄰關系,法德接壤,中日之間隔著狹窄的日本海。法德、中日同樣歷史文化淵源深久,法德都受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熏陶,中日自古以來接受漢字文化的教養,在文化上都有一定的認同感。法德和解出于當時歐洲的發展需要,歐洲國家需要團結和聯合起來,同樣,在當代,美國獨大,歐盟崛起,第三世界國家日益壯大,亞洲國家也面臨著團結聯合的選擇,中日之間的關系問題急切的需要尋找到出路。
此外,法德二戰后國家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加快了法德的和解,而21世紀隨著中日之間經濟合作加強,政治上的和解也迫在眉睫。而且,和平成為二戰后的主題,法德國家人民經歷了慘痛的戰爭渴望和平,中日國家人民在和平年代生活的青少年們對戰爭是極為抵觸的,為了和平,和解也是一種必然趨勢。這個暑假有一條新聞播報對我感觸很深,安倍鼓噪加強日本軍事,帶有軍部法西斯傾向,日本的年輕人們上街游行以示對安倍政策的不滿和對戰爭的抵觸,這足以表明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是不可以被相提并論的,日本人民渴望和平。
總之,法德和中日的情形是極為相似的,“和則兩利,斗則兩傷”。根據法德友好相處,共利互惠的當下,根據法德和中日極大的相似點,我們也許有理由相信中日和解是可行的,亞共體是可行的。
若論亞共體的不可行性,即中日和解的不可行性,從法德、中日的不同點出發。法德之間的戰爭史是相互的,相互戰爭,兩國人民的民族主義在相互戰爭中相互得到理解從而減弱了人民之間的敵對情緒,而中日之間的戰爭史就只是日本的侵略史,日本單方面對中國發動戰爭行為,因而中國國內的民族主義過于激烈,2012年釣魚島問題尖銳導致國內的反日游行打砸搶行為,這一事例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的極高民族主義情緒和對日成見之深,法德之間總歸是沒有那么深的成見。
而導致成見的原因又要從兩方面分析,一方面從日本入手。日本在二戰后的法西斯力量沒有被徹底根除,仍然在那邊發光發熱,日本政府加強發展軍事力量,頒布有關擴展軍事版圖的政策,在中國領土周圍進行持續的軍事演練。日本當局對侵華事件沒有任何反思,甚至篡改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這些毫無悔恨的行為使中國人民為之憤怒,激化了中日之間的矛盾。反觀德國,德國在二戰后反西斯力量徹底消除,對法西斯戰爭的反省也做得非常到位。“1970年12月7日,波蘭首都華沙銀裝素裹,寒氣逼人。來訪的聯邦德國(時稱西德)總理勃蘭特向無名烈士碑獻完花圈后,默默無言走到一旁的猶太殉難者紀念碑,突然雙膝著地,跪在紀念碑前濕漉漉的冰冷的大理石上!勃蘭特這一超出禮儀的驚人之舉,感動了成千上萬的波蘭人,使在場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外交官和記者無不動容。”此外,德國還向猶太人賠償,向被戰爭傷害的國家賠償,甚至為了保證賠償而立法。德國不恥于納粹暴行,而日本卻參拜靖國神社中侵華戰爭的“英雄”,何嘗不是鮮明的差別!
另一方面原因在中國本身。中國政府和媒體對日本的反面宣傳太過浩浩湯湯,無法可止,導致在人民的價值觀里日本就是一個無比邪惡的大壞蛋,日本人民是大壞蛋手下的壞蛋小嘍啰,所有劇情里的反面角色。前段時間,我國駐40個國家的大使找各小國報紙發表文章罵日本,徒讓歐洲人看了笑話去。還有我們國家電視臺一直播放抗日電視劇,劇情無聊,每部劇里日本人總是又壞又傻又丑又沒用,而中國共產黨則是光輝形象照大地,這種劇情看看有意思嗎,完全讓人看不下去。如果日本人真的是那樣的形象,中國還能被侵略得一塌糊涂嗎。中國人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被這般熏陶,反日民族情緒能不高漲嗎,人民能不想往日本多扔幾顆原子彈、日本多來幾次大地震嗎?這一切都是有源頭的。反觀法德,以理性對待國家間的歷史真相,不偏激,不片面,有話說話,沒話保持高度的沉默,不說廢話,不做廢事。
法德、中日之間另一個重要的不同點我前面有提到過,就是法西斯力量掃除的徹底程度。德國戰犯當時在紐倫堡審判,絞死了多名主要戰犯,對十三太保、秘密警察也絕不姑息,德國上下齊心掃除納粹勢力,手段強硬。反觀日本戰犯的東京大審判,在美國的干涉下,法西斯力量被姑息,尚存一息,日后就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總之,法德、中日之間的不同又彰顯了中日和解的路漫漫其修遠兮,亞共體的還有很長一段路要修。
這里我想插入一段法德之間的現狀。“在最近幾十年,法德雙方不斷地以象征性的方式,彼此提醒、彼此鼓勵,并向兩國人民以及向全世界人民昭示他們不再記恨過去,決心全面合作的決心。例如法國每一任總統及德國每一任總理在就職后第一個外訪的國家一定是對方,而且從就任到出訪對方,相隔時間愈來愈短;法國現任總統薩克奇甚至在2007年5月就職數小時之后,就在當天飛到德國去訪問。法德兩國的關系已經表現出了成熟的和諧,如果雙方發生意見分歧,就進行討論,討論未果,就提升一層討論,如果到高峰會議時仍然無法協調一致,就指定相關部會再作研究。這種機制已經在全世界得到了推廣,并且被證明為是一種良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展望將來,德法的合作在既有的廣大基礎和明確機制上應將持續。即使合作的項目及實質也許不如二十年前,但雙方必須平等合作已是深入兩個民族及民心的價值。法國外長舒曼的一句話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說:‘兩國的經濟貿易與技術合作如此密切,這樣的兩個國家發生戰爭將是難以想象的。’可見經濟在政治領域中的重要性。總之,法德這兩個當年互為世仇民族的祖先們是絕對無法想像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他們的子孫之間不但沒有繼續那些世紀仇恨,反而正在成立共同的生活圈。”
這一段現狀是我從網上截取下來的,我寫不出那么有眼光又震撼人心的話。法德之歷史有如中日之歷史,法德和解,何以中日不可?一切都是需要努力的。如若把我上述的不可行性傳化為可行性,何嘗不也是能做到中日和諧共處。
因此,中國和日本應該向法國和德國學習。日本需要向德國學習反思精神,和勇于承認對方的綜合國力的強大。日本首先就應該糾正侵華戰爭錯誤的官方和輿論導向,承認過去犯下的錯誤,并積極地改正和補償。中國強大了,你得承認,世界不是你認為怎么樣就怎么樣的,日本對美國的強勢很服氣,但是就是不愿意正視中國的強大。那么一塊小小的釣魚島爭執不休不就是為了證明日本強大,中國弱小,日本才是東亞霸主。可現實是中國崛起了,中國影響力越來越大了,你不能隨心所欲的忽視了,正視中國,不要輕蔑中國,這樣,日本不也能在與中國的交流合作中進一步強大。
中國需要向法國學習寬容和原諒,盡管很多時候中國官方言論總是說“我們只是為了銘記歷史,中國的儒家思想一脈相承,中國是寬容的國家,我們原諒日本但是我們的恥辱不能忘,我們所做的一切宣傳僅僅是為了警示后代。”,然而,就是打著這樣的旗號,抗日電視劇部部生花,敵日言論層出不窮,人民的敵日情緒始終高漲。這不是真正的儒家處世之道,君子之風未然也。我們當下必須得先反思民族主義,在群眾中大力宣傳,放下仇恨,放下敵視,用正確的眼光看待日本。正視日本的先進,正視日本的強大,正視日本的的確確值得稱贊的國民素質。對日本政府和日本國民的行為報以客觀公正的態度,不偏激,正,直,中國才能真正從被日本侵略的陰影中走出來。你不仁,我不會不義,以直報怨,乃真正的儒學之道。
倘若雙方都肯邁出一步,團結起來,聯合起來,進而采取法德的當前合作機制,亞共體的形成甚至于像歐盟一樣輝煌那不再是困難重重。中日之間是亞共體荊棘路上開出的最艷麗也是最難采摘的花朵,倘若成功,亞洲也可如歐洲那般一日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