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府高度反腐,引起世界的廣泛關注,廣大人民群眾也對我國廉政建設充滿期待。一個個老虎相繼落馬,表明中央老虎蒼蠅一起打的決心。其實,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就高度重視反腐敗斗爭。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共產黨堅持主要依靠人民群眾,采取群眾運動的方式懲治腐敗,隨著實踐的發展,我國反腐敗機制也日益完善。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依法治國,反腐方式也逐漸依靠法律法規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并且注重加強黨員黨性教育,由外在打擊轉向內在預防,并且把反腐倡廉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形成了一套體系完備的反腐敗機制。
關鍵詞:反腐敗;中紀委;監督形式;演進
中圖分類號:D2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9-0076-02
一、中國共產黨反腐敗機構的演變
“機制”指一定機構或或組織與其機組織的機能,以及這個機構能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1]反腐敗機制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一個是反腐機構,一個是反腐方式。實際上,機構的設立也是一種反對腐敗的方式,但由于比較復雜,所以單獨來講。中國共產黨反腐敗機構的演進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復雜過程。
(一)中國共產黨反腐敗機構的歷史沿革。
中國共產黨的反腐敗機構就是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簡稱“中紀委”,它是中共中央的檢察監督機關,具有黨風、黨紀和反腐職能。早在1927年的中共五大,中國共產黨就選舉產生了以王荷波為主席的中央監察委員會,這是黨的第一個正式監察機構[2],即中紀委前身。在1928年,中共六大又選舉產生了以劉少奇為書記的中央審查委員會,取代之前的中央監察委員會。1934年,六屆五中全會又決定成立中央黨務委員會,取代中央審查委員會,李維漢為書記[3]。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反腐敗歷程進入一個新時期,在1949年成立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由德高望重的朱德任書記。1955年,中央又決定成立中央監察委員會(中央監委),取代中紀委,書記由董必武出任。該機構一直持續到1969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發生,在1969年中共九大上,完全取消了紀檢機構的有關條款,中央監委也被迫撤銷。[4]文革之后,為了重塑黨紀,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央決定重建中紀委,并推舉陳云為第一書記。中紀委一直持續至今,繼陳云之后,喬石、尉健行、吳官正、賀國強、王岐山先后任中紀委書記。
(二)我國反腐敗機構的演變特點。
從中紀委的演變的來看,它在我國反腐敗工作中的作用是不斷加強的,它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地位越來越高。
從中紀委一把手的職位來看,王荷波出任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時是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劉少奇在1928年是中央委員,李維漢任中央黨務委員會書記時是中央候補委員。新中國成立后,朱德任中紀委書記時是中央書記處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董必武在1955年是中央政治局委員。改革開放之后,從陳云到王岐山,中紀委書記都是中央政治局常委。由此可以看出,黨對中紀委的重視程度是不斷加強的,它的地位也是不斷提高的。所以它在我國反腐敗工作中的作用是不斷加強的。
2.職能越來越明確。
中紀委成立后,對于其職能并沒有明確的定義,其職能的規定比較模糊,1993年尉健行推動了中紀委和監察部的合署辦公,把黨的紀檢職能和國家的行政監察職能統一起來,理順了黨政監督關系。2002年十六大上,吳官正出任中紀委書記,次年2月十六屆紀委第二次全會召開,這次會議對各級紀委的職能做出定位,把中紀委職能定位為“黨內監督的專門機關”,從而使中紀委的職能明確下來。
3.組織越來越獨立。
在改革開放之前,中紀委只是黨委下的一個機關,受同級黨委領導,陳云首先對其進行了改革,把在“在同級黨委領導下進行工作”改為“受同級黨委和上級紀委雙重領導,以同級黨委領導為主”,[5]解決了個別地方要求紀委把當地干部的違紀行為壓住不調查、不上報的弊端。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強化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的領導,查辦腐敗案件以上級紀委領導為主。這標志著由陳云始創的紀委雙重領導體制,從當初的“由同級黨委領導為主”轉變為“由上級紀委領導為主”。這樣就使中紀委越來越脫離黨委的領導,開始獨立自主的審查腐敗案件,對于擺脫官官相護,懲治腐敗行為具有重大意義,使中紀委越來越獨立。
4.反腐形式越來越細化。
早期中紀委反對腐敗主要是對內的監察監督,對外依靠群眾運動,群眾監督,但這個監察監督方式比較單一模糊,隨著實踐發展,這種方式越來越細化。在1987年,中紀委采取了一個重要措施,就是建立了信訪機制,繼續重視群眾監督的作用,并且使群眾監督有制可尋,為更好的運用群眾力量提供了條件。在2002年十六大之后,中紀委采取了另一個重要的措施,就是建立和完善了巡視制度,使中紀委可以更好地主動出擊,懲治腐敗。2012年十八大之后,王岐山對巡視制度進行了改革,巡視組開始實行3個“不固定”:一是巡視組長不固定,一次一授權,二是巡視的單位和地區不固定,三是巡視組與巡視對象的關系不固定。這三個不固定有利于防止巡視組內的腐敗行為,對于更好發揮巡視組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5.打擊力度越來越大。
我黨素來對腐敗行為零容忍,對于腐敗行為堅決打擊。1932年,葉坪村蘇維埃政府主席謝步生由于貪污腐敗被槍決,成為我黨歷史上因貪污被槍決第一人;紅軍英雄肖玉壁雖然戰功赫赫,但由于貪污大洋3000多元,也被法院判處死刑。建國后,中紀委對腐敗行為的打擊也從未停止。在1982年,陳云打下了第一只打老虎是化工部副部長楊義邦,這是改革開放后因經濟問題被撤職的最高級官員。1987年江西省省長倪獻策因徇私舞弊罪被判有期徒刑2年,這是改革開放后因腐敗被判刑的第一個省長,從此,“刑上省部級”的記錄由此開始。2000年7月31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宣判,以受賄罪判處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克杰死刑,創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個因腐敗被判處死刑的國家領導人的紀錄。不管一個人官多大,位多高,只要觸犯黨紀國法,就一定不會逃過法律的制裁。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紀委的演變過程中,它的作用是不斷加強的,國家越來越重視中紀委作為黨內監督機關的作用,并且采取各種措施來發揮它作為監督機關的作用,在反腐敗斗爭進入關鍵期的今天,中紀委將發揮它更大的作用。
二、中國共產黨反腐敗方式的演變
(一)中國共產黨反腐敗方式的歷史沿革。
反腐方式是指懲治和預防腐敗所采取的措施的形式,中國共產黨反腐敗方式的演變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1、群眾運動。
在改革開放以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最常用的預防和懲治腐敗行為的方式就是群眾運動,放手發動群眾,充分利用人民群眾的監督來懲治腐敗行為。例如,1932年謝步生就是因為群眾舉報而被打下來的。利用群眾運動懲治腐敗最有影響的就是1951年11月在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中開展的“三反”運動(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和1952年1月在私營工商業者中開展的“五反”運動。這兩次運動充分發揮了群眾和社會輿論的威力,讓群眾來舉報各種腐敗行為,其中,最有名的事例就是處決了劉青山和張子善。這兩次運動雷厲風行,有力的打擊了腐敗官員的腐化作風,對于凈化社會風氣,保持共產黨人的公仆本色起到了很大作用。
此后,中國共產黨又開展了多次大規模的群眾運動,例如,1958年的反右派斗爭,在全國一些城市開展的新“五反”,和在全國農村展開的四清運動,這些疾風驟雨式的大規模群眾運動,對于社會風氣的凈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們也應該看出,有些運動存在一些過火的行為,在社會主義社會開展群眾運動要注意防止犯左和右錯。當然,在這一時期,共產黨并不是只采取群眾運動,也有其他的方式,比如整風運動,毛澤東在1951年也制定了像《中共中央關于實行精兵簡政、增產節約、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和反對官僚主義的決定》這樣的法規,但是總體來說,還是以群眾運動為主,其他方式為輔。
當時黨采取群眾運動懲治腐敗行為也是有其原因的,第一,年幼的中國共產黨對于黨內腐敗行為重視很早,但對于如何預防和懲治腐敗行為并沒有很具體的方法,開展群眾運動簡單直接,而且很有效果。第二,國際環境的影響,在社會主義國家,開展群眾運動是最常用的一種形式,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也對我國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2、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法規相結合。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進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時期。資產階級思想的入侵,導致官員的腐敗行為加劇,但是大規模疾風驟雨式的群眾運動已不太適合我國的實際狀況,所以這一時期我黨采取的反腐敗方式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法規相結合的方式。如1983年10月,中共十二屆二中全會作出關于整黨的決定,開始了歷時三年半的全面整黨。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作出《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號召全黨樹立和發揚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加強社會主義的民主、法制、紀律的教育等。在1998年,我黨進行了一次時間最長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運動——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的“三講”活動,對全國干部進行一次黨性教育。2002年又開展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活動。2004年又在全黨開始了一場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活動,對共產黨員開展思想教育,使官員不愿貪,從內鏟除腐化墮落思想的根源。在進行對內教育的同時,我黨也積極健全反腐敗法律法規,對外加強監督與懲處力度,使官員不敢貪。1980年2月,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了《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1985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出《關于解決當前機關作風中幾個嚴重問題的通知》,對黨政機關中存在的幾個嚴重問題進行了具體規定。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頒發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此外,一批批具體的法律制度也陸續出臺,使反腐敗斗爭做到了有法可依,對于各級干部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使官員不能貪。
當然,我們這里所說的方式是某個時期我黨反腐的主要方式,并不是全部方式,比如在進行思想教育的過程中,黨也進行一些群眾斗爭,以上所說主要是其突出的方式。
(二)中國共產黨反腐敗方式的演變特點。
在我國反腐敗方式的演變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反腐敗斗爭始終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的。無論是群眾運動還是思想教育運動,甚至是確立各種法律法規,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主導下進行的,中國共產黨是我國一切工作的領導核心,也是我國反腐敗斗爭的領導核心。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有這種壯士割腕的決心和勇氣,全面從嚴治黨。
第二,反腐敗方式的選擇與時俱進。無論是毛澤東時期所采取的群眾運動的方式,還是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所采取的教育和法制方式,都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選擇,都是順應時代的選擇,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在新世紀、新階段,中央又提出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根本之策。必須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廉潔政治,努力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第三,反腐敗方式日益多樣化并相互配合。在我國反腐方式的演變過程中,幾代領導集體注重綜合方式的運用,在重視群眾力量的同時,加強教育和懲戒,完善法律法規。尤其在近幾年,在運用以上方式的同時,還創新了其他的方式,比如巡視制度,而且日益重視網絡反腐等一系列新形勢。2013年下半年,王岐山就開始推動中紀委監察部網站的建設,這些措施相互配合,形成了一套無形的制度籠子,使官員不愿貪,不敢貪,不能貪。
第四,反腐敗由外在打擊為主轉向自身預防為主。由群眾運動的外在打擊到思想教育的內在預防為主,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反腐倡廉戰略方針。黨中央開始加大預防腐敗力度,從源頭上解決腐敗問題,由治標轉向治本。
三、中國共產黨反腐敗方式演變的啟示
從中國共產黨反腐敗歷程的整體演變來看,我黨反腐敗斗爭的決心是始終堅決的,從打擊方式上來說,由重在打擊轉向重在預防,由他律轉向自律,由運動反腐轉向專項治理。
從我黨的反腐敗歷程中,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
第一,要始終重視人民群眾的監督力量。人們群眾是反對腐敗的主力軍,反對腐敗也是為了人民群眾更好地生活,腐敗行為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的辛福生活,他們有切身的感受,因此在反腐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要更加重視制度建設。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把權利關進制度的籠子,使反腐敗有法可依,有制可尋。全面依法治國,更要全面依法反腐,著力構建上層建筑,加強頂層設計,指導和規范我國的反腐進程。
腐敗問題關乎國家命運,人民幸福,在改革進入攻堅區和深水區的現在,我們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堅決懲治腐敗行為,保護人民權利,維護黨的聲譽,讓腐敗行為無所遁形,讓權利在陽光下進行,為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六卷.
[2]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人民出版社。1993.第二卷、第三卷.
[3]李榮梅.中國共產黨執政以來反腐敗方式選擇的歷史經驗與啟示[J].理論研究,2009,05.
[4]李秋生.三反運動對于我黨治理貪污腐敗的啟示[J].才智,2011,26.
[5]肖介清.論健全反貪污法制的原則與方法[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