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的崛起,各個行業、領域都隨著社會經濟增長飛速發展。金融產業作為衡量一國經濟發展協調與否的重要指標之一,正逐步走進“平常百姓家”。而伴隨著金融消費在國內的飛速發展,金融消費者的權益是否能夠得到合法合理的保護也成為衡量我國金融市場能否平穩快速良性發展的重要標準。本文擬從金融消費者知情權的相關概念,特征及我國的立法現狀入手,淺析當前我國在金融消費者知情權立法方面的缺位與不足,并依據國情對我國金融消費者知情權保護進行研究。
關鍵詞:金融消費;金融消費者;知情權
中圖分類號:D92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9-0081-02
一、金融消費者知情權特征分析
關于權利主體與權利客體:毫無疑問,金融消費者是金融消費者知情權的主體,而其相對方則是具有從事專業金融商品的金融機構,擁有專業的知識、經驗以及雄厚的資金。所以,普通的金融消費者在金融消費中處于絕對的弱勢地位。按照通說觀點,金融商品服務信息是金融消費者知情權的客體,與一般信息不同,其具有承載量大且專業性極強的特點。消費者往往會因為缺乏對信息所及和專業處理的能力從而對相關信息不能有效利用,加之金融消費者的信息來源往往來自于金融商品的提供者,信息的透明度和真實性上難免出現問題,從而導致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極易遭到侵犯。
二、金融消費者知情權保護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經濟發展是伴隨著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地位不平等的過程,而在金融消費領域中,信息嚴重不對稱是不平等的最突出、最直接的表現。經濟法是通過法律限制經營者的自由,使經營者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從而保障作為弱勢一方的消費者的權利,進而達到社會和諧、平衡發展的目的。因此,消費者知情權的保護既與消費者個人密切先關,也與建立誠信交易、公平交易,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聯系緊密。
(一)保護金融消費者知情權有利于大幅度提升金融市場上信息的公開程度,使信息不但有效的公開,還保證公開時的透明和真實,進而為解決金融經營者與金融消費者在信息獲取方面差距過大良好的途徑。眾所周知,金融行業消費者在專業金融知識、金融市場地位上根本無法與經營者相提并論,這是導致在雙方在信息獲取和分析方面存在差距的直接原因。金融消費者對于相關產品的信息來源匱乏,沒有任何優勢可言。相反,金融行業經營者為了為了自身利益,不主動公開信息、公開的信息不真實,不透明,容易對消費者產生誤導,使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遭到侵犯進而遭受經濟損失。所以,保護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可保障金融消費者獲得相關信息,縮信息不對稱的差距,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平等原則。
(二)保護金融消費者知情權可以進一步消費者的意思自治。大多數普通的金融消費者缺乏對專業金融知識的了解,在購買了金融產品具有盲目性,即并不知道自己所購買的金融產品的產品性質和特點,甚至出現了錯買,亂買的情況。上述情況的出現正是由于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收到了踐踏進而使其失去了自主、自愿選擇及決定的權利。所以,在交易過程中保護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可以使消費者了解自己所購買的金融產品或享受到的金融服務的性質,承擔的風險等信息,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量體裁衣”,作出理性的決定。
三、我國金融消費者知情權保護法律體系的現狀及缺陷
(一)立法現狀。
我國對金融消費者知情權的可以歸納為法律約束與行政監管,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放方面:
1.在一系列基本法律中提出了關于金融消費者知情權的保護原則;
2.中國人民銀行、保監會、證監會、銀監會等金融業監督機構下發的規章或者規范性文件金融消費者知情權的保護。
3.2013年《消法》修正案針雖對的正是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但并未明晰該權利的具體界定。
也就是說,無論是從法律意義上,還是從行政監管意義上,我國雖然對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保護有所涉及,但是并不系統,現今該領域任然是一個較大的立法漏洞。目前,我國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由不同的基本法保護。以保險法為例,《保險法》規定了保險人的四種基本義務:(1)說明義務(2)如實告知義務(3)提示義務(4)信息披露義務。雖然有以上規定,但大多數保險公司經營保險業務的過程中,所披露的信息及條款專業性強、晦澀難懂,導致消費者難以獲得準確、全面的產品信息。
《證券法》對信息披露的相關問題做了較為全面的規定:首先,對信息披露的主題做了嚴格的規定。其次,證券公司的財務、運營以及其他重大事件都是信息公開的范圍,使得證券領域金融消費者知情權的信息范圍得到了明確。最后,通過證監會頒布相關準則(如招股說明書、年度報告等)增強了證券領域金融消費者知情權保護的可訴性。
《中國人民銀行法》目前只是通過監督建議等宏觀、間接地保護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導致該法的原則性強但實際操作型仍有待改進。雖然,部分與金融相關的部門在立法過程中提及了有關金融消費者知情權,但大多數知識“云淡風輕,走馬觀花”的一筆帶過,未留下實質性的發條依據。比如,《商業銀行法》和《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僅在總則中提出應保護金融消費者知情權,對如何保護金融消費者知情權,相關金融經營者應履行何種義務,違反和不履行相關義務有什么樣的處罰等問題只字未提。不過,《商業銀行信息披露暫行辦法》的頒布暫時彌補了這一立法層面的瑕疵,但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僅僅依靠金融管理機構的行政監督管理維護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只是權宜之計,單純地利用行政監管不能根本解決金融經營者與消費者這一實質性的根本沖突。那么,保護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更是無從談起。
(二)現行立法存在的缺陷。
第一,立法層級低,即雖然各部門法均對金融消費者知情權有所提及,但是大多數只在法律總則中提出了原則性的規定,而并未系統具體的條文支撐。對有具體規定的法律效力層級較低,大多業部門規章以監督的方式為主,導致金融消費者在起訴時不能得到有效的法律依據支持。
第二,規定不統一,目前的金融立法根據金融類型不同分為不同領域的法律。如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等金融機構分別制定的有關保護金融消費者的規定對于領域外的消費者并無實質性的保護作用。總而言之,在各金融管理機構、部門制定的有交叉的法律法規的出現使一些購買創新型金融產品的消費者走入了“灰色地帶”,其其權益難以得到保護。
第三,規則籠統,缺乏統一性規則,具體包括:“金融消費者”這一概念目前在立法層面未明確其定義及范圍,者無疑將導致在法律保護方面這一群體的保護缺失。同時,相關金融監督管理機構對金融消費者知情權保護的規定相對簡單,可操作性不強,進而導致金融從業機構有可乘之機。而且,我國立法層面也并未明確規定金融消費者知情權遭到侵害后的救濟措施,致使消費者的權利遭到侵害后不能得到應有的救濟,從另一角度來說也使得金融機構“鉆法律空子”的情況屢禁不止。
四、金融消費者知情權保護的體系支撐構想
(一)確立“金融消費者知情權”理念。
從上文中對我國金融消費這知情權立法現狀的分析不難看出,我國目前的關于金融的立法只是宏觀的強調金融市場的運行規范和規制秩序,雖然在個別法律中對相關問題有所涉及,但僅停留在原則性的規定。所以應在日后的立法過程中逐步引入對金融消費者知情權這一理念。而其他國家和地區對于這方面的立法模式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在現有的法律基礎上添加相關內容的法律條文;二是進行專項立法,使金融消費者的相關權利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英國、日本等國家紛紛采取了這種保護模式)。而我國應該綜合現階段的經濟發展速度和立法對金融消費者保護的情況進行考慮。目前,由于我國金融消費者立法保護處于起步階段,各方面條件并不十分完備,因此,綜合我國的各種情況分析,增加關于金融消費者知情權保護的立法條文以明確金融經營者應履行的義務是相對穩定和現實的做法。符合國際上對該種情況的普遍保護方法的潮流的同時也結合了我國自身發展的特點完善了金融法律體系。
(二)完善監管結構,實現機構監管與功能監管相統一。
機構性監管是我國目前實行的金融監管模式,即不同的金融行業中的機構按章所屬金融管理機關的規定進行行業信息披露。而這種監管模式的弊端是各個金融部門之間的信息的聯通性不強,缺乏統一性的監管力度。而現代社會金融行業與經濟發展速度相適應,金融行業的革新日新月異,行業產品不斷更新,各個金融行業的交叉性也越來越強,“各人自掃門前雪”的監管機制已經不能滿足發展需要。功能性監管模式可以憑借金融體系基本功能而將各個金融部門有機的聯系起來進行監管,即各個金融機構在進行自己的信息披露時,監管部門根據自身不同的金融業務類型,即通過不同的業務部門(即區分證券、銀行、保險等行業)對其不同的特點進行分析從而采取不同的監管方式對金融行業進行監管。從而解決了單純機構監管對金融機構缺乏統一性管理的弊端。從而完善了監管結構的同時更好的約束了金融公司以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權利。
(三)設立完備的金融消費者知情權保護的救濟措施。
針對近年來發生的金融消費者知情權屢次被侵犯的情況,究其原因正是因為沒有強有力的保護救濟措施,才使得金融營業者可以“為所欲為”。所以規范金融行業秩序,保障金融消費者知情權,必須建立并完善相關的救濟措施。
1.明確金融消費舉證責任倒置制度。即在金融消費者知情權侵權案件中采用舉證責任倒置的方式進行舉證以加大金融機構的違法成本,規范了金融機構自身的銷售行為。
2.完善代表人訴訟和小額訴訟制度。結合我國國情,同時借鑒美國的“申請退出”機制,通過參與這種方式來激勵權益受到侵害的金融消費者參與到維權的過程當中來。以達到對在金融領域對金融消費者知情權的保護范圍的擴大,完善金融消費者知情權的救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