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恩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針對當前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現狀,在高校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引導大學生回歸至善至真,培養大學生責任感認同,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探討當代高校感恩教育的缺失以及對策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大學生;感恩教育;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9-0084-01
一、當前大學教育中感恩教育缺失的具體表現
(一)價值觀誤區。
在當今高校大學生中仍舊存在不少價值觀誤區,不少大學生錯誤的把一個人的價值理解為對榮譽或者獎勵的占有,而一旦占有之后便漠不關心,覺得一切都理所當然,坐等花開。比如,多年來,不少大學生依靠國家和社會獎助學金進行或已完成高校學習,但其中一些人卻不知珍惜,不懂感恩,在校時待人接物自私、冷漠,同學之間互相攀比,以自我為中心,鮮少為班集體做貢獻;畢業時擇業和就業只考慮個人喜好、薪酬待遇等一己之私,不理會黨和國家對于人才的需求,貧困地區開發力量的欠缺,全無作為一個接受過國家幫助的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價值觀誤區會導致個體行為失范,并引發群體信仰危機。
(二)世界觀扭曲。
世界觀,也叫宇宙觀,是一個人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最近幾年里,“馬加爵殺人案”、“南大殺人案”、“5·8中南大學殺人案”、“麗江女大學生殺人碎尸案”、“藥家鑫案”、“復旦大學研究生飲水機投毒事件”等等大學生犯罪案件先后在網上爆出;還有“我爸是李剛”“我爸是公安局局長”等諷刺性段子層出不窮。其中,以轟動一時的復旦投毒案為例,犯罪嫌疑人林森浩犯故意殺人罪被判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面對諸如此類的悲劇,我們在感到悲痛和惋惜的同時,也應該去反思當前高校教育中亟待完善的部分,這是任何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的分內之事。
(三)人生觀迷失。
大多數高校都開設了大學生職業規劃這一課程,旨在為同學們傳達人生規劃的重要性。然而,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于自己今后的職業甚至人生頗感迷茫,缺乏正確的事業觀以及人生信仰。根據《2014年中國大學生最佳雇主調查報告》顯示,大學生就業普遍專業對口率低,TOP1財務會計專業對口就業率也只有64.7%,與此同時,在已就業人群中有66.4%更換過工作,且其中86%的人只在更換過1至2次工作之后才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當然,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頗多,但不能否認的是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大學生于在校期間對自己未來人生規劃的匱乏。
二、造成當前大學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社會大環境造成的沖擊。
我們生活在一個高速發達,物欲橫流、紛繁復雜的時代,迫于種種社會壓力,人們尤其是處于向社會過渡階段的大學生們,在經歷種種挫折后,極容易發生三觀的扭曲。
(二)家庭教育的不重視。
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雖然基本上改變了我國“重男輕女”的封建錯誤思想,但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更多地停留在物質層面,缺少對子女感恩意識的培養和教育。
(三)當前學校教育中感恩教育的不重視。
多年來,我們的教育更多地是在關注升學率和就業率,教學成績成了學校的主體追求。在這一價值取向的影響下,感恩教育很難實質性地進人中學教育教學范圍。學生在考入大學后,又將重心放在專業技能的掌握上,很多老師在教授課程的時候,依然是以理論教育為主,偏重課本知識,而脫離實際生活,大家關心最多的是就業問題,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再有,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平時溝通太少,導致學生錯誤的思想和情緒沒有得到及時的糾正和宣泄。學生自私自利、缺乏修養、情感冷漠,這與高校德育落實不夠,尤其是忽視感恩教育有關。
三、實施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對策
學校是教育人的殿堂,承載著幫助廣大學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重擔,肩負著為社會輸入德才兼備人才的責任,對于感恩教育的加強應貫徹到日常教學之中,使之常態化。為了改變目前學校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乏,詳細措施如下:
(一)班級強調,規范行為。
1.主題班會。輔導員在班級管理中每學期定時展開主題班會教育,以實例為標的、以理論為依據,循循善誘,引起學生對感恩教育的重視,加強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教會學生識恩、知恩、感恩。
2.學生工作平臺。學生干部與同學們接觸最為密切,掌握著同學們日常行為規范的第一手資料,是輔導員在管理班級時最直接、最得力的助手。秉持著為同學服務的宗旨,學生干部應將同學們的日常行為規范的優劣之處及時向輔導員反映,以便及時進行分析指導。同時,輔導員以真實事例作為感恩教育教材是最佳選擇,貼近同學生活、極具說服力。
(二)學校重視,形成機制。
1.大學入學教育。作為新生大學教育的第一步,入學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目前高校的入學教育涉及面雖然廣泛,對于感恩教育卻觸及不多。校方應結合典型事例,充分運用多媒體等多種現代化手段將感恩教育融入入學教育體系之中,安排心理學方面專業老師進行講解,與同學們建立雙向溝通,傾聽同學們的意見與看法,及時掌握今后學校品德教育的側重點。
2.政治學院“兩課”教學的深化。兩課教學方法的改革應在多方面進行深化:第一:應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方針,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安排實踐課程;第二:注重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將單方面教導轉化為雙向交流,利用案例將理論生活化;第三:教學方式多元化,結合課堂討論、案例分析等多種方式,使學生充分融入課堂。思想教育課程是學生接受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徑,任課老師應不斷提高自我修養,豐富授課技巧,在言傳身教中傳遞正能量,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社會的負面現象。
3.定期、不定期開展專題講座。感恩教育的實施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校方在將其常態化的基礎上可以請相關專家在全校范圍內定期、不定期進行專題講座,一方面是對感恩教育的進一步拓展,另一方面也為同學們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提供一個疏導的平臺。
4.建立機制進行不間斷的成果檢驗。成果檢驗是對感恩教育實施效果的衡量,同時為下一階段的方案改進提供了依據,有效的評價體系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從而在第一時間制定調整方案,通過不間斷的成果跟蹤完善高校的感恩教育系統。
(三)社會實踐,突破理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备咝`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學生培養計劃中加入社會實踐板塊,推行感恩教育走進社區等活動;鼓勵學生志愿服務團隊自行組織志愿者,開展感恩教育主題活動等。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將感恩教育深入實踐,是日常教育成果的最終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