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語文教學新課改中提倡互動性,以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討論式教學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本文試圖通過討論式教學適應新課改過程中的目的界定、目標確立、方式選擇、興趣培養等六個方面的論述來說明如何增強討論式教學的實效性并從中獲得實踐的認可!
關鍵詞:中職語文;課堂討論式教學;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9-0095-01
社會的發展對我國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必須順應時代的需要,調整課程目標和學習內容,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構建具有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中職語文課程,從而對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學好各科知識,形成專業領域實際工作能力,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和繼續學習,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新課程要求教師指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這就需要培養學生新的學習能力。但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決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討論式教學實效性的問題。
一、教師要有新課程改革理念
中職語文課程語文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承擔著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人文精神以及人生規劃能力的重要任務。這種具有鮮明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定位,就要讓我們教師明確語文教學目標,就在于“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和思維發展,加強語文實踐,培養語文的應用能力,為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以及繼續學習奠定基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服務。”
二、教師要明確課堂目標,要有的放矢
學習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在教學活動中具有定向的作用。這些目標不是要等量齊觀,也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據文本內容、學生實際恰當處理。它限制著課堂教學的實際操作,對保證課堂教學有效開展至關重要。語文教學,一個單元、一篇課文、一節課,教學之前,教師都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確定相應的教學目標,使課堂教學活動具有明確的方向。開展學生之間的課堂討論,可促使學生在課堂中實現多向信息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學生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的重要措施。但是,討論在預設和操作上也存在著很多普遍性問題,如“有討無論”“啟而不發”“偽討論”等,討論流于形式,事與愿違,收效甚微等現象。究其原因是教師普遍存在的問題意識偏弱,問題為非討論性問題,問題設置沒有啟發性,探究性。
三、教師要有文本意識
培養文本意識應抓住閱讀,強調以讀為本。眾所周知,“感悟”是從“感”開始的,無感之“悟”猶如空中樓閣。語文課要用語文的方法上,語文是讀、悟、學的過程,不要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也不要把語文上成聯歡會似的課,這樣的課看似深刻或看似熱鬧,但深刻的背后是冷漠,熱鬧的背后是浮躁,創新的背后是虛無。我們教師意在引發同學們通過討論認知文本,深入文本,深入作者的思想,探討作品的時代意義。課堂的有效討論應該是師生間的思考、質疑,是為思維碰撞、生生互動做好準備。學生討論發言后如有疑問,聽講學生可與發言者進行討論、交流,實現思維碰撞。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掌控好時間,更要引導好思維的方向。
四、教師要善于整合資源,研發、創新語文課程
教師要善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語文教材作選擇性的取舍、補充,要增加進教師與學生都十分喜歡的好文章,讓語文課程充滿語文味。把師生都喜歡的語文利用到極致,這是提高語文課堂討論的一個好思路。教師要善于從宏觀上駕馭課程,構建自己的閱讀教學系列,寫作教學系列。要高度重視對與課文有關的知識和資料的收集、儲備、整理和提煉。如對教材的篇目進行了集中和重組,哲思散文、詠史懷古詩、相思愛情詩等,通過這些并聯組合,讓學生品讀、討論、歸納各類題材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常用表現手法。這樣一來,不就是舉一隅而以三反嗎?知識的系統化是內化成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理解了內容,掌握了方法,形成了能力,這是實實在在的教學效率。
五、教師要注意課堂教學的生成性
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是課堂教學的活力所在,課堂教學生成越精彩靈動,就越能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激情,就越能為學生提供生動鮮活的有用知識,課堂教學的生成性需要教師的深厚學養,需要教師對教材的深刻領悟,需要教師對學生思維的洞悉觀察,需要教師對課堂教學情景的審視判斷,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多積累,多反思,多總結,要求我們走近學生,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當然學生課前也要做好必要的準備。如果學生對于課堂上要學的知識在課前沒有進行必要的準備,他們在課堂上就很難與老師交流,很容易使課堂演變成一言堂,影響課堂的效率。所以從學生入校學習開始就要求他們必須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提前預習。
六、教師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靈動性
教無定法,每節課都會因為學生的現實表現而受影響,不能不顧學生的實際感受而自我陶醉在教學中。中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學習習慣也難以改變。教學中要善于掌控全局,隨時發現和關注學生的動態,調動大家的學習興趣,走進他們的心里。課堂上不是沒興趣聽課睡覺就是玩手機,這樣的現象早已司空見慣,糾纏著苦心備課想講好課的老師們。教學中遇到此類情況不妨我們教師先轉變觀念,提倡利用手機做工具,隨機查閱字、詞、句,還有相關討論的內容,并讓查手機的學生大聲朗讀出所查內容,一下子就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總之要想方設法讓學生聽講,努力做到每課必得,有所收獲。
在課堂討論式教學中,學生能夠自由爭鳴,暢所欲言,無疑應是我們追求的學習氛圍。當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必須適度運用、冷靜思考、積極探索、及時總結,這樣才能提高課堂討論教學的實效。
參考文獻:
[1]謝利民;課堂教學生命活力的煥發[J];課程.教材.教法;2001年07期
[2]吳雪琴;中職語文課堂中有效教學初探[J];成功(教育);2010年01期
[3]蔣德平;淺談中職語文的個性化教學[J];新課程(上);2012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