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逐漸步入信息化時代。信息化時代的顯著特點之一便是網絡的高度發展和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同時網絡作為一種新興的媒介也給高校各學科的教育提供了便利,不僅僅是一種更加創新的手段,而且為教學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內容。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教學內容的一個分支學科也不例外,本文便是從網絡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帶來的影響入手,一分為二地分析隨其而來的機遇和挑戰,為高校更好的認識網絡提供一個詳細的引導,以便更好地利用網絡,趨利避害。
關鍵詞:網絡;高校;機遇;挑戰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9-0143-01
一、網絡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帶來的機遇
近些年來,高校學生們對知識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對信息更新度的要求也越來愈高,而網絡是一個信息量十分龐大的空間,擁有著巨大的信息資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和研究提供了無窮無盡的資源,也為教師更好地傳授知識、進行理論研究,學生們汲取更新、更廣闊的知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從網絡上尋找相關的資料十分快速便利,不僅拓寬了師生進行知識理論學習的渠道,同時增強了學習的效率,增強了信息接收的時效性。
如今網絡上的內容豐富多彩,聲音、圖像、文字、視頻可謂應有盡有,有了這些即為教師傳授知識創造了一個新的傳輸載體,教師可以在網絡這個廣闊的平臺上盡情為學生們講授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網絡上的動畫等形式大大增強了所授內容的吸引力,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提高了積極性,同時更有利于學生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吸收,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效果事半功倍。
網絡造就了一個現實之外的虛擬課堂,這實際上也是我們所熟知的課堂的延伸。以網絡環境為依托,師生可以在諸如QQ、微信的平臺上進行相關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和探討,而這種交流是隨時的,并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從而拓展了高校學生進行學習的空間。同時在網絡這個共享而開放的環境中,師生之間打破了傳統的學習和講授方式,轉而成為一種雙向互動的交流模式。對于教師來說,這是一種教學途徑的創新,能夠有效的把握學生的思想動向,使教育者清楚地把握他們的脈搏,以便更好地進行教育和引導,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在課余時間仍然能夠與老師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和探討,打破了以往老師高高在上的狀態,使學生們深切地感受到了教育者的親和力,從而更加主動而積極地學習知識。
二、網絡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帶來的挑戰
網絡上的內容紛繁復雜,也正是因為其內容的豐富性和空間的開放性決定了對其監管和控制的難度加大,這無疑給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學生們改變了以往單純從教育者身上尋求知識的傳統方式,轉而通過網絡上采取了一種自主學習的方式,這種學習方式的轉變打破了單向強制模式,造成了教育過程的不可控。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得高校學生能隨意接觸到眾多思想政治理論,但是高校學生對于信息有效篩選的能力還比較弱,一旦他們受到不良價值觀的侵襲,就極易使意識形態發生轉變,進而不利于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同時也勢必會影響對我國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理解和認知,從而不利于國家新一代人才的培養。
網絡的到來給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傳授者帶了一定的挑戰,向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再是權威的代名詞,對其不可撼動的地位產生了一定的動搖。在這個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學生們能夠通過網絡這個途徑了解到自己感興趣或困惑的問題,這樣一來就大大削弱了傳統教學方式中學生對教師的依賴程度,使得教育者在知識的講授和信息傳遞方面不再具有很強的優勢。網絡時代要求教育者須具備以下技能,才能與時俱進,否則將落后于時代的潮流和步伐。教育者應該熟練掌握網絡信息的相關技術,了解并能夠應用網上先進的教育方法,不僅需要準確及時地查找、分析、傳播思想政治理論知識,而且要隨時關注高校學生的思想動向,把握他們的脈搏,以敏銳的眼光發現他們的關注點和疑惑點,及時有針對性的進行解決。此外,面對網絡上各種各樣的政治學說和流派,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教育者能否繼續堅持其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和馬克思主義,有理有據地說服學生,這是網絡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師所做的一個重大考驗。[1]所以思想政治理論教師的政治信仰必須加以堅定和提高,時刻堅持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
網絡一定程度淡化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邏輯性。傳統的課堂教學都是以教師為主,學生們通過教育者一系列的闡述了解相關思想政治理論的內涵和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例,教育者通過詳細的介紹和分析,結合實例,讓學生們盡情思考,在教學中逐漸培養起高校學生的邏輯和辯證思維能力。但是網絡媒體技術的不斷參與,倒是使課堂的教學效果活潑生動了許多,卻造成了側重點的偏離,學生們進行邏輯思考的能力變弱,教育者一旦提出某個問題,學生們都會不自覺的拿出手機百度一下,長此以往,不利于課堂的有效教學,更會造成學生不懂得思考,進而不會思考的惡劣現象,不利于高校學生邏輯思維的形成。
高校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目的在于培養出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質的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但是網絡的逐漸滲透卻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實現,這是由于網絡上或真或假的信息,例如一些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言論和詆毀馬克思主義的說法,還有一些西方國家的敵對勢力利用網絡化、信息化不懷好意地進行思想滲透,都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造成了不良影響,將直接撼動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性地位,這無疑破壞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更嚴重的是使高校學生受到蒙蔽和迷惑,使他們不能夠清晰地分辨出自己一直所信奉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到底是正確還是錯誤。
面對網絡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應當用最為理智的態度一分為二地進行認識和解決。針對機遇,高校應當緊緊把握,適時轉變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模式,師生之間進行角色轉換,形成學生主動、師生互動的教育模式;而針對挑戰,高校更應當臨危不懼,勇于迎接挑戰,及時進行教育改革以適應網絡時代發展的新要求,緊跟時代的步伐。
參考文獻:
[1]王卉.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改面臨的機遇和挑戰[J].河南機電高等??茖W校學報,2008,16(6)
[2]王志敏 陳文.挑戰與對策: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J].綏化學院學報,2010,30(1)
[3]湯健.簡論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挑戰及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7
[4]宋屹東.論網絡給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J].教育與職業,2007,32
[5]冼季夏.試論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機遇、挑戰及對策[J].高教論壇,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