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下國產電影不斷涌現,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一個龐大的觀影群體,他們對國產電影的看法會對影界的評估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了一系列的提問、對比、分析,也得出了一些結論以及對國產電影的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國產電影;科技;共鳴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9-0161-01
當今中國電影市場日漸龐大,從中國最早的無聲電影《定軍山》開始到現在,中國電影已經走過了100多年的歷史。這期間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一直在不斷的進步。并且自從2004年以來,中國電影票房進入高速發展期,票房增長近20倍,銀幕數量激增。國家大力倡導文化產業化,尤其是對電影產業化發展提供諸多政策支持。在2011年,國產電影的數量已經占有了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與幾年前中國電影市場中85%以上都是從外國引進的情形相比,已經有了很大進步。雖然中國電影市場上的作品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但逐年擴大的電影市場以及繁榮的作品表象背后也隱含著國產電影發展面臨的問題,諸如重數量不重質量,創作上的粗鄙化娛樂,在海外市場遇冷等。很多人都認為電影多了,反而不好看了。而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一個龐大的觀影群體,他們對國產電影的看法會對影界的評估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高票房國產電影不斷涌現,但評價卻褒貶不一,兩極化很明顯。針對這種現象,我進行了網絡問卷調查,其中對于大學生對中國電影前景、現狀的評價、發展的優勢的看法等進行了提問、對比、分析。本次調查內容涉及十個方面,主要針對:大學生對不同國家電影的喜愛程度、喜歡國產電影的理由、國產電影最缺乏什么、最想從國產電影中看到什么、認為國產電影需要改進的地方。從得到的數據圖表反饋,我們可以得到并總結出以下結論:
喜愛美國大片的學生群體龐大,英雄主義深得人心,國產電影仍需努力。根據問卷數據調查顯示,52.86 %的大學生喜歡美國電影,而喜愛中國的比例僅占28.57%。美國高居首位并不令人驚訝,因為美國電影在中國市場放映均取得不俗票房,觀影人數多并且好評連連,早已深入人心,自然也深入大學生的生活。然而這也是無可厚非的。美國電影不論是在場景制作,音響效果,還是特效上都領先于其他國家。但美國電影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影片中融入了豐富的想象力,運用了高超的拍攝技術,且出產的電影往往帶有濃厚的個人英雄主義,這些深受當代大學生的推崇和喜愛。同時英語在世界的流通也是一個重要的促進因素。但我們也可以看到,除了美國電影外,還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喜歡國產電影,這表明國產電影還是有著不小的吸引力,也說明只要今后中國能拍出高水準、高質量的電影,大學生對國產電影的喜愛程度肯定也會不斷升高。
國產電影缺乏技術性,想象力與故事性都有待加強。根據問卷數據調查顯示,38.57%大學生認為“制作畫面不夠精美,缺乏技術含量低”,認為缺乏想象力的所占比為31.43%,并且認為“劇情故事老套,缺乏故事性”的占20%,緊隨其后。技術含量低可以理解,但相信以后肯定會有所提高。國產電影中所展現出來的想象力往往變成一種惡搞,的確缺乏一些天馬行空的想象。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能讓中國電影的想象力揚長避短應用在敘述故事的細微之處。能在細微之處讓人感同身受,也是一種想象力的表現。周星說,故事不好看,沒有血肉筋骨的豐滿性;情節不真實,缺乏生活常識;邏輯不合理,結構不完整;缺乏歷史常識,不能透視高遠的境界;表現簡單幼稚,難以打動人心。這五條可以視為當前中國電影的“五宗罪”。雖然說電影應該具有商業性,但是商業性歸商業性,重點也應該放在電影而非商業。電影就是在講述一個故事,而非鋪天蓋地得大肆宣傳。有時候大家會想,有時間宣傳造勢,為什么沒時間靜下心來尋找一個好故事呢?好的電影是寓教于樂,是在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里享受一個故事,體驗一個人生,享受一種理念。講故事不僅僅是講故事,是要融入一種理念,在故事中展現一種人性,而這種人性是在電影中通過以小見大的方式體現的。《唐山大地震》就是成功的典范,以以小見大的手法,以大地震中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展現出唐山大地震的歷史,這才算是一部高水準、高質量的國產電影。商業、電影并蒂開花。
大學生渴望能看到引起自己共鳴和心靈震撼的優質電影。根據調查數據顯示,58.57%的大學生希望看到“能引起自己強大的共鳴和心靈的震撼”的國產電影。45.71%的同學希望從中“感悟不同的人生旅程”。其實最想得到的也恰恰是當下國產電影的不足之處。北京師范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任黃會林曾說:“現在缺乏能夠撥動觀眾心弦的、引發觀眾內心共鳴與激蕩的好故事。跟拍成風,克隆的很多,缺乏原創力與想象力。沒有深入的生活體驗,拿出來的東西就會蒼白無力。” 當下的國產電影要不就是拍得過于俗套了,沒有新意;要不就是太過于個性化了,個人化的生活經驗沒法得到觀眾的共鳴。觀眾支持本土電影的心理因素很簡單,就是單純希望那些與自己有文化血緣關系、有情感共鳴的電影,能夠更多地出現于市場。這種期待不是排他性的,當有優秀的引進片公映時,大家也是一樣會購票觀看。只是,每當國產電影在與進口片的票房較量中占了上風時,大家多少還是有點自豪心理。也正是出于這種心理,一些觀眾在面對選擇機會時,傾向于購買國產片的票,來為國產片加油。
通過本次調查分析,我也總結出了一些建議:中國電影的投資、視覺感官與好萊塢有極大差別,所以并不意味著一定要去做那樣的電影,而是要找到自己獨特的東西并且堅持,并且充分利用中國文化的多元化來保持國產電影的個性和品格。我們要通過提升影視產業的文化價值傳播,才能進一步提升電影產業的軟實力。同時,電影產業要與影視人才相結合,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們必須要知道-電影不僅僅是講故事,是要融入一種理念,在故事中展現一種人性,而這種人性可以在電影中通過以小見大的方式體現,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才能成為一部值得回憶和回味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