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重視,與此同時,環境教育也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界高度重視的話題,高中地理作為一門研究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的學科,教材中的許多內容都與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內容息息相關、不謀而合,因此,在進行地理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地滲透環境教育。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環境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9-0166-01
一、我國的環境教育的基本情況
環境教育就是使學生能夠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包括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認識當下環境存在的問題,如人口與資源的矛盾,發展與污染的矛盾,開發與保護的矛盾,以及城鄉規劃等等人類活動與自然界沖突等等,并致力與分析這些矛盾對人類的影響。環境教育就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去認識自然,與自然協調的教育,是認識環境價值,協調人類生產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在我國只有部分學校單獨開設了環境教育課,并將其納入正規的教學課程中。但現在的高中地理教材,有相當一部分內容已經涵蓋了環境科學知識,如地理教材中“環境與保護”這一章節就是專門為環境教育設置的章節。
二、地理教學是中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主體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環境教育大綱。涉及地理、生物等多個學科的知識。但大部分內容都與地理有關,地理學科在環境教育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眾所周知,我國現行高中地理課本從人類和地理環境的關系著眼,給予學生有關的地理環境的基礎知識,從而使學生對如何利用環境、改造環境和保護環境,趨利避害,使地理環境向著更有利于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方面發展。一個基本的了解和認識。整個課本知識體系是以地球在宇宙中為開端,最后又歸結到人類和環境及如何協調人類和環境的關系上去。環境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貫穿于整個教材的始終,正在試用的新編地理新教材更是以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作為自己的知識體系。課本前幾章以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陸地環境等四大環境取代了傳統的四大圈層;第五單元至第八單元,從人類利用資源和環境創造物質財富,到人類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闡述了自然環境不僅為人類提供了活動場所,也為人類的生活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但是,在人類的發展中,又存在著諸多的環境問題,這是人類不合理利用資源,片面追求單一性目的發展經濟所釀成的苦果。通過學習,要使學生認識到:如果人類以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支配自己的行動,則生態、經濟、社會等都可以朝著協調、和諧的方向發展。從高中地理教材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到,環境問題是地理知識體系的核心,在中學的各門學科中只有地理課最直接地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因此,做好環境教育就成為高中地理教學的方向和目標。
三、結合地理教材,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
高中地理教材涉及到天文、氣候、水文、地質地形,生物資源和能源、工業、農業、人口、城市等諸多因素,這些內容無一不和中國地理特點相聯系。因此,在講授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的同時,還要結合我國地理特點進行環境意識教育。例如講氣候時,可講人類對環境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導致了局部氣候惡化,生態平衡遭到破壞;講水圈時,可講隨著經濟發展,水體污染日益嚴重,淡水資源嚴重不足等情況,鼓勵學生努力學習,樹立強烈的環境意識,提高自身素質,為將來參加祖國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國家要對教育體制改革做出應有的努力
我國應試教育及制度存在很大的弊端,讓教育部依附考試而存在才能達到教育教學的目標。國家需要積極的做出改革,改進我國現有的教育制度,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這是環境教學與高中地理教學有效結合的基本條件。學生只有卸掉了應試的包袱,才能無壓力的投入到學習中,培養對學習的興趣,輕松而高效率的學習。與此同時,學校也要積極發揮自己的機動性,為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提供更加多的可能性,實現環境教學和高中地理教學整合的有效性。
由于受應試教育的限制,環境教育并未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是透過各類學科進行知識滲透,依靠地理、生物、化學等學科知識面向學生,這就難免導致環境教育無法成為系統化、獨立化的知識結構體系。針對這樣的問題,由于地理教學針對自然研究的獨特的內容,其中相對于環境教育的內容較為廣泛,對環境教育的體現也更多。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結合地理知識將環境教育內容系統地串聯起來,讓學生能夠更為清晰、更為系統地了解環境科學知識,并以此為基礎加深對地理的了解,將多門學科相結合,聯系實際,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其正確的環境保護意識與習慣。
五、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樹立全球環境意識
人類同住在一個地球上,由于宇宙間大氣環流,水流循環,一國的環境受損,必然殃及鄰國。因此,在地理教學中還應培養學生的全球環境意識,為保護和改善全球的地理環境做出努力。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人與環境的對立統一關系,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具體原因及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途徑,增強解決環境問題的參與意識,達到具有有理性的環境行為。要讓學生懂得,人類是地球環境的產物,是地球大家庭中的組成成員之一,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動物、植物一樣,有共同享用地球環境及自然資源的權利。如果人類按自然界的發展規律辦事,自然界的一切就會和人類和諧發展,自然資源也會按照人類的需求達到永續利用的目的,這就是可持續發展。如果人類對環境為所欲為,違背了自然界的發展規律,自然界就會用各式各樣的自然災害來懲罰人類。要教育學生愛護大自然,保護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總之,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環境污染也日益加重,環境的保護與改善迫在眉睫。提高全民環境意識的重任,已經擺在了我們面前,地理教學更應義不容辭地挑起這副重擔,從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入手,逐步提高全民族的素養,為祖國乃至全人類培養合格的建設者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楊桂英.環境教育與地理教育[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3)
[2]劉娜娜.高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的滲透與整合策略[J].東北師范大學,2011-06-01
[3]陳廣明.論高中地理教學與環境教育[J].科技信息,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