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高小學生作文水平是一項綜合工程,多年來一直是廣大語文教師致力研究的棘手問題。對此,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主要從正確理解作文內涵,樹立正確的作文觀;重視觀察與閱讀,收集寫作材料;采取多種作文教學形式,激發學生作文興趣;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四方面就如何做好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提高小學生的作文水平探究一二。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9-0170-01
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語文教學水平的重要尺度,但這又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難點。教育家葉圣陶說過:“作文為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之技能,非教師加于學生之作業。”而事實上,“我愛作文”的學生很少,厭作文、怕作文的倒是大有人在,寫作成了學生的沉重的心理負擔。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無字可寫的煩惱,遠離日常生活,缺少生活體會;二是語言積累少、不生動,不會寫具體的內容,像記流水賬;三是缺乏想象,思路閉塞;四是文章千篇一律,虛假內容較多,不會表達真情實感。
一、正確理解作文內涵,樹立正確的作文觀
語文教師應該正確理解作文的內涵,掌握寫作學習與教學的有關理論,特別要理解語文寫作學習的特點,并把這些有關寫作學習的理論知識教授給小學生,以幫助他們正確理解作文內涵,走出作文誤區,樹立正確的作文觀,消除對作文的恐懼感。而樹立正確的作文觀關鍵在于讓學生明確作文教學目的。作文教學旨在讓學生學會正確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只要教師真正以此為作文教學目的,鼓勵學生去說、去寫,肯寫、多寫,并在此基礎上,對學生輔以專門、科學與合理的作文訓練,使他們掌握一些作文的方法和技巧,他們的作文水平肯定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積累豐富的作文素材
小學生若沒有積累到豐富的作文知識,沒有一定的作文素材,就絕對寫不出生動、形象的文章來。那么如何才能積累豐富的作文素材呢?筆者認為要抓住以下兩點。
(一)從閱讀中積累。
讀書是獲取知識的源泉,從閱讀中積累作文材料是培養學生積累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課本閱讀中積累,也可以指導學生從課外讀物閱讀中積累,還可以指導學生從有關資料、文獻讀物中積累。教師指導學生在課本閱讀中積累,應讓學生做到動腦、動口、動手,即用腦記、用心記、用口讀、用手抄錄。如《可愛的草塘》中的一段:“這么大這么美的草塘,我還是第一次看到,走了進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樣。翠綠跟藍天相接。”這些寫得很好又很有用的材料,就很值得積累下來。教師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積累,就要正確指導學生閱讀有用的課外讀物,如《十萬個為什么》《雷鋒日記》學生可以從中獲取大量的課本中沒有涉及到的內容,積累豐富的材料。教師還可以根據作文的需要,指導學生到校外圖書館查閱有關資料和文獻讀物,積累材料。當然,教師還要督促學生時刻注意堅持不懈地做讀書筆記。
(二)從生活中積累。
文章是以生活為基礎的,絕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教師要教育學生以自己為對象、核心,積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及感受。在學校,教師的教導,同學的關愛,朋友的幫助,遇到困難的苦惱,遭受失敗的痛苦,被人誤解的委屈,獲得知識的快樂,取得成果的喜悅;在家里,老人的慈愛,母親的溫柔,父親的嚴厲,親人的疼愛,生活的甜美,當然也有成長的煩惱等,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生活。如果我們能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細去觀察生活,體會生活,從中悟出道理,這些都會成為很好的寫作素材。
三、學以致用
由于小學生自身的局限性,在知識的廣度以及深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在進行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課文以及生活實踐相結合。例如:在學習《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課文時,這篇文章本身是一篇極為深情富有教育意義的一篇文章,在全班學習過后,教師可以組織一次關于“我懷念的XX”作為主題的班會活動,讓學生用幾句話來形容自己最為懷念的某人,之后,教師可以要求每位學生針對這個主題來寫一篇文章,文章中最好有佳詞佳句,這樣的文章才是有深度、有思考價值的文章。例如:有的同學寫到“人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秋天對我來說就是傷感的季節,因為正是在那個秋意正濃的日子,母親離開了我,去了另一個地方為我掙錢,我看著母親離開,我不愿相信昨天來伴著我熟睡的母親,今天便離開了。那時的我才6歲,我不停的哭,不停的哭,卻無法讓母親停住離開的腳步”如同這樣的文章,在小學生中間是相對較為優秀的,因為其中穿插的不僅是作者的情感,更有詩句的點綴。
四、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在作文教學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可以產生預想不到的效果。一位研究人員說:“不能只把寫作看作是一個孤立的過程,寫作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在作文教學中,課堂應成為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認真傾聽別人觀點的場所。學生既是作者,又是讀者;既是表演者,又是聽眾。學生在交流和合作中相互溝通,在溝通中相互啟發。因而,在作文教學中,學生寫完作文后,我沒有急于批改作文,而是先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讓同桌間你讀我聽,我讀你聽,并要求他們聽后說說自己的認識和感受,說出自己的修改意見,進而根據意見修改自己的作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教給學生用“增、刪、改、調”的方法,先自改作文,同桌互改,然后把學生的作文按優、良、中選取幾篇有代表性的,師生同改。最后才把作文交給老師批改。在此過程中,對優等生教師可要求增、刪作文內容,展開豐富的想象,把細節寫具體;對中下生教師則要求語句通順,改正錯別字和病句,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的基礎上,都能有所提高。實踐證明,注意教給方法,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自評自改作文,并形成良好的習慣,使之作而有趣、改而有效,就能達到預期的作文教學的目的。
總之,提高小學生的作文水平,不是自古華山一條路,而是條條大路通羅馬。方法可以各異,殊途能夠同歸。只要能貼近學生實際,讓他們樂于動筆,易于表達,說出真心實感的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