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素質教育的發展,初中數學的教學模式也在跟隨時代的發展要求不斷地進行革新。目前,初中學生由于成長的環境、生理和心理的顯著差異,使得他們對學科的興趣也迥然不同,表現在有的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濃厚,而有的學生卻不能深入理解課堂的教學內容,從而失去學習積極性。因此,為了使全體學生都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全面發展,在進行數學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進行分層教學將會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分層教學;創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9-0179-01
一、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的理論基礎
分層理論教學的理論依據是學習金字塔理論。學生僅靠個人的努力學習和被動并不能有效地提升學習成績,而此時團隊學習和參與式學習卻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目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初中數學的教學內容應該是數學基礎,因為初中數學的教育對象是全體學生。為了使每一個學生都具有學習更深入數學知識的能力,制訂全面有效的數學教學策略來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所以,初中數學的分層教學對于因材施教的落實和教學任務、目標的完善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的原則
(一)因材施教。
初中的學生大都處在青春期,難免性格有異,叛逆不愛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充分展示學生獨有的特性,發揮他們的所能,挖掘學生潛在的數學學習能力,通過開展有關數學的活動,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主能動力。為教而學是初中數學教學過程最有效的方法。正所謂方法決定效率,一個好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認知起著很大的推動作用。
(二)循序漸進。
水滴石穿,對學生的教學也應如此。并不是每個人的數學學習能力都很強,所以,初中數學教師應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依照不同的教學目標制訂教學方案。從簡到難,引領學生一步一腳印堅實地打好數學學習的基礎,以此增強學生的興趣和信心,使他們能夠獨立的完成學習任務。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難免遇到困難,教師應鼓勵學生正確面對,努力思考和探索,與同學之間相互幫助,互相學習,并且耐心講解學生比較困惑的問題,實現教學目標。
三、分層教學的實施
(一)學生分層。
分層教學的一個基本的要求和目的就是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和知識結構進行教學設計,因此我們首先根據學生對數學知識掌握水平的現狀將每班的學生都分成了高、中、低三個層次,也就是A、B、C三個小組。我們深知對學生分層是實施分層教學的第一步,而邁好第一步是教學成功的關鍵。
(二)分層備課。
我們教師在分層備課這個環節,將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都分成不同的水平層次,且每個層次都有不同的側重內容。例如:在對數學八年級“等腰三角形的性質”進行備課時,我們制定的教學目標是:
1.要求C組學生能說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并能應用性質進行簡單作答;
2.要求B組學生能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并能熟練地加以運用;
3.要求A組學生能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兩條性質的推理過程,并能靈活地運用性質。在應用性質計算、證明時,對解題思路和方法進行總結,切實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分層授課。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對A、B、C三組的學生掌握本節課的基礎知識都進行了統一要求、統一教學,時間分配大約在三分之一的時間。余下時間對各個小組的學生進行分層指導。例如在對八年級“一次函數”的教學中,我首先對A、C組學生經過統一教學,使他們了解一次函數的圖象及其畫法即可布置練習。然后對B組學生進行一次函數的性質的教學,教學完成后布置相應的練習內容,時間分配大約也在三分之一的時間。最后再對A組學生進行更高要求內容的教學,如通過一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的研究,體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在問題解決中的作用并布置相應的練習任務,時間大概也是三分之一的時間。
(四)課外作業的分層。
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兩個層次學生的作業題應基本一致,但是內容與要求可有所區別。B層學生主要側重教材上的基礎訓練題,目的在于鞏固基礎知識、打好數學基礎,并形成持之以恒的數學學習習慣。做好基礎習題后可依據自身情況適當增加綜合性或提高性的數學習題,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也可激發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樹立自信心。A層學生除了應完成教材中的基礎習題外,教師還可為他們布置一些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探索性、討論性的問題,引導他們進行創造性的練習,注重一題多解的思維方式,傾向于實踐型習題,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技能。課后作業分層避免了“整體劃一”的弊端,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與積極性,不再將作業當作負擔。
(五)分層考核是對教學目標進行檢驗的有效手段之一,考核的結果也是對學生評價的重要依據。
考核與評價對學生具有很好的激勵作用,能夠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同時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對于學生數學成績的考核也應采取分層的方式,才能體現出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成果。可采取與學生分層相對應的分層試卷,二者分別命題。兩個層次學生的考試時間與分值是相同的,但是A層學生的試卷重在考察能力,考核數學思想方法及創新能力;B層學生的試卷則以基礎知識為主,重在考察基本技能,對能力的要求相對較低。另外,每一次考核時也可采取同一份試卷的方式,將試卷分為必答題與選答題,必答題是所有學生都必須做的,考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選答題則是根據學生的分層不同而分為若干個題目,且每一個題目都對應考察一個知識點。每一題的難易程度應有所區別,供不同層次學生的選擇。
總的來說,初中數學分層教學已經開始進入高速發展的時期,從業人士已經充分地認識到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和意義。老師除了教授學生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發揮自己的潛力,從學習和探討中找到學習的樂趣所在,從而更加自覺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我們也能從初中數學的分層教育中,看到教與學的真義,也相信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帶領整個教育界進入一個新時代。
參考文獻:
[1]盛運華.趙宏中.初中數學分層教學模式創新性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