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中國掀起了一場運動的熱潮,更多的人加入到了運動的行列,身體的健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隨之而來受到運動傷害的人數也在逐年增加。盲目的跟風以及對運動本身的了解不夠,同時也造成了一部分人最終放棄。本文從認識、選擇等幾個方面,闡述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以及正確的運動方法,希望讓更多的人參與運動,健康運動。
關鍵詞:生命在于運動;運動損傷;運動項目的選擇
中圖分類號:G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9-0189-01
18世紀法國哲學家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提出了“生命在于運動”的格言。他認為,生命的產生在于運動,運動是生命誕生的前提條件,沒有物質運動就不會有生命的產生;生命的存在在于運動,運動也是生命存在的基礎,要維持生命體存在,也離不開物質運動;生命的發展在于運動,運動又是生命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生命運動不僅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運動,更包括人類生命體運動;對人體生命來說,不僅指機械運動,還包括物理運動、化學運動、社會運動和思維運動;不僅包括宏觀的軀體運動,還包括微觀的細胞運動、分子運動等諸多運動形式。所以說生命在于運動。
一、運動的誤區
“生命在于運動”很多人都知道,但是該怎么運動,很多人不知道。人們在運動中容易走入誤區。
(一)運動認識的誤區。
絕大多數人認為,只要運動了,身體就好了。殊不知,自己正在走入運動的誤區中,離受傷不遠了。每一項運動都有它自身的規律,專業的動作不僅能使人能發揮出最大的運動水平和運動能力,而且它符合人體生理學和人體運動解剖學的規律。人體就像一步精密的儀器,要讓他正常運轉那就必須正確操作。錯誤的動作就像是強行破壞其運行軌跡一樣,開始沒什么感覺,久而久之就磨損了,受傷了。舉例來說,游泳運動相對其他運動來說運動傷害就比較小了,而且它有助于腰椎、頸椎病的恢復。但是它也有它的職業病,像沙眼,中耳炎,是最常見也最容易治療的。如果長期不注意及時的把濕衣服換下來,那么就容易患上風濕;如果下水前從不做準備活動,那么很容易抽經,更嚴重的會拉傷肌肉。在運動過程中如果不注意放松,那么久而久之也有可能患上肩周炎,這就是運動損傷。因此人們在運動時首先要了解它最基本最常見的運動傷害,并盡量避免;其次,請專業教練指導其動作,了解每一個動作的運動規律及運動方法;最后,每次運動完時都要進行放松練習,這樣才能更安全有效的達到鍛煉的目的避免運動傷害。
(二)運動選擇的誤區。
在運動的選擇中,大部分人很盲目,沒有針對性,也不知道自己適合什么樣的運動,于是幾個朋友約在一起選擇同一個運動,一個不喜歡,兩個沒興趣,結果到了最后沒一個人堅持下來。每一項運動項目都有自身的特點,包括運動方式不同、運動負荷不同等。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對于運動項目的適應性也不同,選擇一運動項目,應該根據自己的年齡、身體狀況、季節的變化以及自己的喜好等多方面來選擇。
二、不同階段對運動項目的選擇
(一)青少年階段。
青少年由于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其骨質柔韌性強,可以參加有利于長高的運動,如跑步、打籃球、打排球以及游泳等項目;
(二)中年階段。
中青年人骨質密度高,但是柔韌性較差,再加上鈣質開始有流失現象,因此這個年齡階段就需要盡量避免直接對抗的項目,如籃球、足球等??梢远嘧鲆恍└艟W對抗的項目,如羽毛球、乒乓球、網球、氣排球等等;
(三)老年階段。
老年人由于身體鈣質流失比較嚴重,骨質酥松,因此老年人應該多做一些靜力性或者運動量較小的運動,如散步、太極拳、游泳等運動。
(四)疾病恢復性治療階段。
患有疾病的朋友需要在醫生和專業教練的指導下進行鍛煉;如患有心臟病的人就只適合做一些小量或者靜力性的運動,像散步、瑜伽、太極拳之類;患有頸椎病、腰椎病就可以選擇羽毛球、游泳、放風箏等運動。
三、運動的地域性與季節性
(一)地域性。
“南方人擅水,北方人擅騎”。這就是典型的地域性區別,但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推動作用下,地域性的區別逐漸減小。很多以前不能接觸的項目現在也能接觸和了解了。但還是有一些項目受地域影響較重,例如滑雪、沙灘排球等等項目。
(二)季節性。
每一個季節都有它適合的運動。春季氣溫回升,溫暖,風大,這個季節適合散步、放風箏以及戶外運動;夏季比較炎熱,容易出汗,這個季節適宜游泳、跑步、清晨登山、室內運動等等;秋季降水開始減少,氣溫逐漸降低,秋高氣爽,冷空氣活動頻繁從中醫來講,秋主收納、主肺。多做做擴胸運動和伸展運動對促進肺功能是有幫助的,肺又主皮毛,也就是說,肺功能好對皮膚很有益。這個季節能做的運動很多,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調節;冬季干燥,氣溫較低。冬季運動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如滑雪、慢跑、徒步、自行車等戶外運動,以及高溫瑜伽、游泳、普拉提等室內項目。適當減少登山、球類運動,以防止運動量過大使免疫力降低,誘發感冒、肺炎等疾病。
綜上所述,不同的人應根據自身的特點以及氣候、區域性等綜合考慮,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
參考文獻:
[1]郝樹源;論體質與健康[J];體育學刊;200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