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永清
[摘 要]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全球形勢的深刻變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稅務部門應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充分發揮稅收職能,從全面落實稅收協定優惠、提供涉稅糾紛雙邊磋商服務、建設國別稅收信息中心、開設服務“一帶一路”網絡專欄等舉措為“走出去”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稅收服務。
[關鍵詞]“一帶一路”;稅收;落實稅收協定優惠
[中圖分類號]F81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5)11-0154-02
“一帶一路”(One Belt And One Road,簡稱“OBAO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一帶一路”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多雙邊機制,借助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我國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是包括歐亞大陸在內的世界各國,共同構建一個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中國與絲路沿途國家分享優質產能,共商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成果,內容包括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政策溝通、人心相通,即“五通”。“一帶一路”建設肩負著三大使命:
1.建立新型全球伙伴關系。“一帶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以及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2.實現全球化再平衡。傳統全球化由海洋而起,由海洋而生,沿海地區、海洋國家先發展起來,陸上國家、內地則較落后,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傳統全球化由歐洲開辟,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西方中心論”,導致東方從屬于西方、農村從屬于城市、陸地從屬于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應,如今“一帶一路”正在推動全球再平衡。“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同時,“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洼地”的狀況。這就超越了歐洲人所開創的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3.開創區域新型合作。中國改革開放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創新,“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和發展了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和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建設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例如,“經濟帶”概念就是對地區經濟合作模式的創新,其中經濟走廊——中蒙俄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等,以經濟增長極輻射周邊,超越了傳統發展經濟學理論。“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不同于歷史上所出現的各類“經濟區”與“經濟聯盟”,經濟帶具有靈活性高、適用性廣以及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本著自愿參與、協同推進的原則,發揚古絲綢之路兼容并包的精神。
二、稅收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的舉措
作為影響投資的軟環境,稅收在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對區域稅收協調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稅務機關,如何促成區域稅收協調,助推“一帶一路”發展,是一個亟待研究的課題。
1.全面落實稅收協定優惠政策。認真執行我國對外簽署的稅收協定及相關解釋性文件,保證不同地區執法的一致性,減少涉稅爭議的發生,并配合國家稅務總局做好非居民享受協定待遇審批備案相關工作,為跨境納稅人提供良好的稅收環境。
2.提供涉稅糾紛雙邊磋商服務。開通稅務糾紛受理專門通道,及時提供防止雙重征稅、發生稅務糾紛等雙邊磋商服務。在省級稅務部門國際處設專崗受理“走出去”企業在國外遇到的稅務問題。充分利用雙邊稅收協定項下的雙邊磋商機制,在第一時間受理“走出去”企業遇到的涉稅訴求并限期反饋。對于稅收爭端和糾紛,企業可直接申請啟動《稅收協定相互協商程序》。
3.建設國別稅收信息中心。省級稅務部門要做好國別稅收信息中心的前期調研、人員配備等準備和啟動工作,積極開展對口國家稅收信息收集、分析和研究工作,盡快形成省級分國別對接機制。
4.開設服務“一帶一路”網絡專欄。依托省級稅務部門的門戶網站,建立“一帶一路”政策及信息專欄,及時更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稅收指南,介紹有關國家稅收政策,提示對外投資稅收風險。同時發布我國有關稅收政策解讀、辦稅服務指南等,為跨境納稅人提供稅收服務。
5.開展“大走訪、問需求”活動。對“走出去”企業進行深度大走訪。同時,采取召開座談會、高層對話、發放調查問卷等形式,宣傳政策、收集意見,深入了解企業境外生產經營、稅收待遇情況和跨境涉稅需求,全面查找并及時解決“走出去”企業在稅收管理與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幫助納稅人了解稅收協定內容,享受稅收協定待遇。
6.開展對外投資稅收輔導培訓。積極與“走出去”企業聯系,通過納稅人學堂等平臺,對企業出境辦稅人員進行涉稅業務知識培訓。做好境外企業辦稅人員與國內地稅征管機關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使企業辦稅人員在境外能夠適時更新涉稅業務知識。
7.編印涉外稅收信息資料。編印以服務“走出去”企業、支持“一帶一路”戰略為主題的稅收協定宣傳冊,分發至企業。同時,在省級以上稅務部門的門戶網站上提供“走出去”企業對外投資經營所需的稅收業務知識和境外稅制資料,為企業境外投資提供信息化服務。
8.設立納稅服務熱線。依托稅務咨詢12366平臺,加強對專崗人員培訓,解答“走出去”企業的政策咨詢,及時回應服務訴求。在專業處室設立專線電話,及時解決“走出去”企業遇到的各類稅收問題。
9.幫助企業開展稅收維權。落實國家有關稅收抵免的政策規定,促使我國企業和個人在境外享受應有的優惠待遇,及時維護“走出去”企業的合法權益。
10.規范跨境稅收風險管理。依托現有征管數據,進一步拓展第三方數據,及時了解投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企業的分布特點、經營和納稅情況。每年編寫“走出去”企業稅收分析年度報告,強化對外投資稅收的分析。根據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和對外投資特點研究涉稅風險特征,探索設置風險監控指標,逐步建立分國家、分地區風險預警機制,向“走出去”企業提示稅收風險,積累出境交易稅收風險管理經驗。
[參考文獻]
[1]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N].新華社,2015-06-27.
[2]努力實現一帶一路建設良好開局[EB/OL].中央政府網,2015-02-01.
[3]東方證券宏觀研究團隊.投行詳解“一帶一路”國策影響的區域、行業[J].環球視野,2015(6):20-22.
[4]萬靜.稅收政策支持“一帶一路”需要頂層設計[N].法制日報,2015-08-20.
[5]稅收協定服務“一帶一路”,推動魯商“走 出去”[EB/OL].人民網,2015- 05-18.
(責任編輯:梁宏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