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瑞莉
(鄭州大學 旅游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
國內外關于對外直接投資研究綜述
樊瑞莉
(鄭州大學 旅游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摘要:產能過剩問題已經影響到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目前國內外關于利用國際市場化解過剩產能方面的研究尚不夠深入,能否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化解過剩產能成為學界關注和研究的熱點。通過對現有研究文獻的梳理,對國內外關于對外直接投資比較優勢、制度和貿易因素的研究進行了總結和分析,以期為化解我國過剩產能,推動企業“走出去”,擴大行業對外直接投資提供借鑒。
關鍵詞:產能過剩;對外直接投資;制度
作為最大的新興市場國家,我國的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和多晶硅等多個制造業行業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問題。出于緩解產能過剩、能源安全和產業升級的考慮,國家開始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國門,開展海外投資,利用國際市場化解過剩產能。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為我國企業走出去創造了機遇。國內外關于對外直接投資及化解過剩產能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我國企業可在對外直接投資實踐中予以借鑒。
一、國外關于對外直接投資的研究
國外對外直接投資研究中被奉為經典理論的有壟斷優勢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內部化理論、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和邊際產業擴張理論五大學派。對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關注和理論探討是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有威爾斯的小規模技術理論、拉奧的技術地方化理論、坎特威爾和托蘭惕諾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等。
(一)比較優勢
對外直接投資中比較優勢的來源主要基于要素稟賦、需求偏好相似和產品生命周期三個理論。赫克歇爾(Heckscher,1919)和俄林(Ohlin,1933)提出了要素稟賦論,認為生產要素的稟賦差異決定了勞動生產率的差異、成本差異和比較優勢,這些有利于參與全球分工,實施國際化經營。林德(Linder,1961)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論,從“產品差異化”和“規模經濟”的角度對產業趨同、需求結構相似國家或地區之間的貿易活動作出了較合理的解釋。弗農(Raymond Vernon,1966)從技術差距和產品發展階段角度提出了產品周期理論,解釋處于不通產品階段的企業如何發揮相對成本優勢參與國際分工。
(二)制度因素
制度理論認為,企業行為和績效受到它所存在的社會制度的影響(North,1990)。經典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忽視了制度對投資活動的影響,但隨著新興市場國家對外直接投資活動的增加,一些學者將其特有的制度因素納入對外直接投資的分析框架。第一,母國的制度支持。Gugler和Boie(2008)研究表明,中國政府對本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推動作用體現在政策鼓勵、資金支持以及將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納入到政府的全球經濟戰略中。Luo等(2010)研究表明,新興市場國家關于對外直接投資的鼓勵政策和國內制度建設彌補了本國公司在全球競爭中的劣勢。Kalotay和Sulstarova(2010)通過建立模型驗證了所有權優勢和區位優勢理論在俄羅斯的適用性,同時驗證了母國經濟發展水平、對外投資政策改變等因素對俄羅斯對外直接投資發展具有顯著影響。第二,母國與東道國的雙邊關系。一般而言,那些與中國政府簽訂了雙邊投資協議或其他類似合作協議的東道國能夠吸引更多的中國企業對其投資(Poncet,2007)。
(三)貿易效應
關于出口與對外直接投資關系的理論研究,一是認為二者存在替代關系,芒德爾(MundellI,1957)假設兩國生產函數相同,按照H-O-S的要素稟賦比率定理,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是替代關系;二是認為二者存在互補關系,Andrew Schmitz(1971)認為,ODI既可以提高東道國出口產品的效率,也可以帶動本國產品出口。小島清(Kojima,1978)的研究表明,日本從母國具有比較劣勢的邊際產業開始對外投資時,對外投資與貿易存在互補關系。馬庫森(Markusen,1983)利用簡化的要素比例模型分析商品貿易和要素流動之間的關系,得出互補與替代交織關系模型。概括來說,學者們認為貿易和要素流動的關系是不確定的,是互補還是替代取決于理論的假設條件。
Host(1972)運用回歸分析法得出美國在加拿大子公司銷售額的增長導致美國對加拿大出口減少,其原因在于美國公司投資的動機是繞過加拿大的高額關稅,也就是關稅引致投資替代了出口貿易。Lipsey和Weiss(1981)依據美國20世紀70年代的統計數據,研究了美國跨國企業在發展中國家所設立的子公司的生產和出口行為,發現美國的對外投資與出口是互補關系。Pfaffermayr(1994)在較早的研究中采用時間序列數據,運用格蘭杰因果檢驗和協整檢驗對奧地利的對外直接投資和貿易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二者存在弱正相關關系,此后,他又采用寡頭壟斷模型證明了奧地利資本密集型產業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之間存在替代關系。
二、國內關于對外直接投資的研究
(一)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理論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釋中國對外貿易的比較優勢,即從初期的資源密集型初級產品出口過渡到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并且正在從勞動密集型向勞動—資本密集型發展(林毅夫和李永軍,2003)。新興市場可以憑借要素稟賦結構性差異獲取后發優勢(林毅夫,2003)。孫黎、閻大穎和任兵(2010)則將傳統比較優勢理論中“要素稟賦結構性差異”的邏輯外延到對外直接投資中,使其成為新興市場將自身資源和已有的特定優勢有機結合起來的粘合劑。
(二)制度因素
許多國內學者關注制度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鐘昌標(2012)從整合資源與制度視角提出中國對非洲投資的決定因素不僅包括東道國資源(如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還包括東道國制度(如貿易與財政政策、自由化程度)和母國制度(如信貸政策)。龍云安(2013)應用回歸模型進行了相關研究,認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戰略作為一種正式的制度安排,在許多中國企業開始全球化之前并不具備所有權優勢,中國企業通過建立個人關系網絡,降低市場不確定性和交易成本;同發展中國家簽訂的雙邊投資協議可以促進中國對外直接投資。
(三)貿易效應
許多針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貿易效應的研究認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和出口存在互補關系。多數研究針對中國數據展開替代效應或互補效應的實證檢驗。蔡銳和劉泉(2004)采用1990—1999年的數據進行估計,結論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總體上呈現互補關系;項本武(2005)運用引力模型,采用面板數據分析法分析了2000年和2001年的數據,結果表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屬于出口創造型,對外直接投資導致出口水平提高。陳石清(2006)的研究則認為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與其出口之間不存在顯著的因果關系。
(四)對外直接投資化解過剩產能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課題組(2014)認為,利用國際市場可以化解過剩產能,通過對外直接投資與非洲、拉美等地建立產業垂直分工體系,以帶動我國技術和設備出口。董小君(2014)認為,通過過剩產能的海外轉移可以徹底釋放外部消費需求,既能幫助龐大的外匯儲備找到出口,也有利于“中國制造”走向高端化。陳巖、翟瑞瑞(2015)認為,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轉移國內部分過剩產能,但遠沒有達到最佳狀態,而采礦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能夠較好地轉移國內相應的過剩產能。
三、結語
2013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對過剩產能要“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為緩解產能過剩和促進產業升級,我國政府開始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國門,開展對外直接投資。國內外關于對外直接投資的豐富的研究成果,為研究我國產能過剩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活動提供了重要參考,但目前關于過剩產能對外直接投資的研究尚顯不足,未來仍需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深入研究:一是分析產能過剩行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可行性以及研究化解產能過剩機理;二是構建對外直接投資模型和貿易引力模型的產能過剩行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框架。
[參考文獻]
[1]小島清.對外貿易論[M].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
[2]勞爾·普雷維什.外圍資本主義:危機與改造[M].商務印書館,1990.
[3]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商務印書館,1990.
[4]阿爾弗雷德·錢德勒.規模與范圍:工業資本主義的動力[M].華夏出版社,2006.
[5]赫爾普曼.經濟增長的秘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6]張建紅,周朝鴻.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制度障礙研究——以海外收購為例[J].經濟研究,2010(6).
[7]裴長洪,樊瑛.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國家特定優勢[J].中國工業經濟,2010(7).
[8]顧露露,RobertReed.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失敗了嗎?[J].經濟研究,2011(7).
[9]高宇.中國企業投資非洲:市場和資源導向——基于面板數據的Tobit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12(5).
(責任編輯:喬虹劉茜)
中圖分類號:F12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3-0040-02
[基金項目]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項目編號:2013BJJ014)。
[作者簡介]樊瑞莉(1978-),女,漢族,河南新鄉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與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