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淑涵 陳學軍
(佳木斯大學 旅游管理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
黑龍江省赫哲族村寨旅游開發淺析
閆淑涵陳學軍
(佳木斯大學 旅游管理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摘要:赫哲族村寨承載著深厚的赫哲族傳統文化,是中國北方獨特的漁獵文化類型的重要載體。赫哲族村寨旅游開發具有滿足游客追求旅游深度體驗、促進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增強社區群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等多重意義。通過SWOT分析法對赫哲族村寨旅游開發條件深入分析后認為,赫哲族村寨旅游的發展應注重以民俗旅游資源為依托、改善村寨基礎設施與旅游配套服務設施、避免過度商業化、打造“原生態”旅游度假區、重視利益相關者的合理訴求、進行科學規劃與適度開發、強化媒體宣傳與市場促銷,進而實現赫哲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及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赫哲族;村寨旅游;旅游開發;黑龍江省
一、赫哲族村寨旅游開發的意義
(一)滿足游客追求深度體驗的旅游需求
近年來,民俗風情游成為旅游業開發的新熱點,如今的游客越來越不滿足于傳統的走馬觀花式的游覽活動,更加重視通過旅游體驗獲取更多的知識來充實自己,從精神層面提升自我。赫哲族村寨開展的傳統競技活動如叉草球、快馬子,特色美食體驗如魚宴等與游客的需求相契合。
(二)促進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
赫哲族村寨旅游開發過程中,一方面當地政府注重凸顯赫哲族漁獵文化元素,重視民族特色文化資源的保護,使其規劃趨于合理。另一方面旅游者對赫哲族文化的青睞使當地村民深刻認識到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激發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強赫哲人對民族文化進行傳承和保護的意識,進而承擔起弘揚民族文化的歷史重任,使赫哲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傳承。
(三)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赫哲族村寨旅游開發的根本目標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實現民族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眾所周知,旅游業具有極強的經濟拉動作用,可以帶動交通、餐飲、產品加工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赫哲族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水平提檔升級,增加群眾的就業機會和收入,提高赫哲人的生活水平。
(四)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赫哲人大部分生活在東北邊陲,生態環境較為優越,景區景點還沒有深度開發,然而近些年隨著旅游熱潮的到來,越來越多的游客深入赫哲族聚居地,赫哲人的生產生活環境也發生了變遷。村寨旅游的開發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增加赫哲族人收入的同時有利于增強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自覺維護當地旅游業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從而營造優越的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為赫哲族文化保護與民族村寨旅游業的發展提供環境保障,進而促進赫哲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的全面協調發展。
二、赫哲族村寨旅游開發的SWOT分析
(一)優勢(Strengths)
1.民俗旅游資源豐富
作為全國六小民族之一的赫哲族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具有神秘的色彩,其“吃飯必吃魚,無魚不吃飯”的飲食習慣、精美耐用的魚皮服飾、熱情奔放的薩滿舞、歡樂高亢的嫁令闊、神秘而傳奇的伊瑪堪、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獨一無二的漁獵方式等獨特的民俗文化對異地旅游者具有相當大的誘惑力。
2.政府高度重視
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資料顯示,赫哲族人口總數為5354人,在我國56個民族中排在倒數第4位。作為全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赫哲族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受到國家和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2014年9月,國家民委發布《關于命名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佳木斯市郊區敖其鎮敖其赫哲族村被評定為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之一,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先扶持發展優勢。
3.“兩極”資源獨特
黑龍江省是赫哲族分布最多的地區,主要分布于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八岔赫哲族鄉和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以及佳木斯市郊區敖其赫哲族村和撫遠縣抓吉赫哲族村,也就是所謂的“三鄉五村”。赫哲族聚居地自然、人文旅游資源極其豐富,尤其是擁有罕見的“華夏東極”和毗鄰的“中國北極”兩極旅游資源,吸引著大批探險愛好者,增強了赫哲族村寨旅游的趣味性和刺激性。
4.氣候條件優勢
赫哲人所聚居的黑龍江省冬季寒冷而漫長,富有優質的冰雪旅游資源,吸引著大批冰雪愛好者。雖然屬于溫帶季風氣候,但由于緯度較高,夏季相對于其他東部季風區溫度要低得多,夏天平均氣溫在18℃左右,清涼怡人,無怪乎世界旅游組織專家對黑龍江旅游形象如此定位:黑龍江——中國旅游COOL(酷)省。很顯然,氣候優勢有利于赫哲族村寨吸引更多的關內尤其是南方地區的旅游客源。
(二)劣勢(Weakness)
1.地處偏遠,交通不便
赫哲族聚居地雖然風景優美,但大多位置偏僻。黑龍江省面積居全國第六位,可謂地大物博,如果從哈爾濱出發,以鐵路交通方式到赫哲族村寨的時間很長,除此之外,由于緯度相對較高,旅游者從東南亞以及港澳臺和南方各省到黑龍江來,無論是經濟成本還是時間成本都比較高,從而降低了對游客的吸引力。
2.旅游購物環境欠佳
赫哲族聚居地旅游業起步較晚,旅游開發處于初級階段,雖然政府對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較大,但對開發旅游紀念品并沒有充分重視。目前我國民俗旅游商品開發中普遍存在本土文化內涵不足,商品結構單一,缺乏統一的市場標準,產品質量無法保證等問題。民俗旅游商品營銷中普遍存在銷售方式落后,服務質量低,購物環境差等問題。這些問題在赫哲族村寨旅游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導致游客對旅游購物產生抵觸情緒。
3.生產與生活條件仍需改善
雖然改革開放以來,赫哲族群眾的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改善,但其生活基礎設施條件仍有待提高,尤其是抗災能力亟須加強。近年來赫哲族聚居地自然災害頻發,如2013年夏天的洪災導致同江市八岔赫哲族村、街津口赫哲族村、撫遠縣抓吉赫哲族村受災嚴重,給赫哲族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三)機會(Opportunity)
1.中俄文化交流不斷增強
進入21世紀,中俄友好關系日益穩固,雙方經濟文化交流也愈加頻繁。俄羅斯境內的那乃族與我國的赫哲族在歷史上本屬同一民族,19世紀中后期,由于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導致大片國土淪喪,居住在當地的赫哲族人也一并劃給了俄國。隨著中俄兩國關系的改善,那乃族和赫哲族互通往來,我國學者多次出訪俄羅斯,對那乃族的生活、習俗、工藝等進行多方考察,這對我國赫哲族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展具有積極影響。
2.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穩步向前發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加,再加上新時期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轉變,越來越多的人更加注重生活品質,愿意外出旅游,旅游成為不少人提升自身幸福感的選擇。赫哲族地區民風淳樸,生活節奏緩慢,他們相對古樸的生活方式會讓游客產生暫時遠離快節奏的城市生活,體驗慢生活的動力。
3.國民休假制度逐步完善
深度的村寨體驗游必須有充裕的時間作為保障。隨著我國法律體制逐漸完善,在保障公民合法休息權利、完善職工休假制度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除了多年前起實行的五天工作制和三個長假日(春節、五一、十一)以外,近年又實施了傳統假日(清明、端午、中秋)的休假制度。如今我國的法定假日已達百余天,這意味著我們一年中大約30%的時間是在閑暇中度過的。健全的休假制度有利于長距離旅游的開展,這必將使赫哲族村寨旅游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四)威脅(Threats)
1.南方少數民族村寨旅游的競爭
云南、貴州、廣西等少數民族聚居地村寨旅游發展歷史悠久,其古樸的村寨景觀和獨特的民族風情已經形成品牌,具有較強的市場號召力。據統計,學者相關成果中案例研究所涉及的區域主要集中于廣西、貴州、云南、四川、湖南等省(區),由此可見我國中西部地區村寨旅游已成為包括赫哲族村寨在內的東北地區村寨旅游的強勁競爭者。
2.周邊景區旅游的競爭
眾所周知,黑龍江省是一個資源大省,尤其是其豐富的旅游資源吸引著無數的海內外游客。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哈爾濱國際冰雪節,國家5A級景區五大連池、鏡泊湖、太陽島、北極村等,具有鐵人精神的大慶油田,歷史悠久的渤海國遺址,以及鄂倫春、達斡爾等少數民族風情,這些深受游客青睞的旅游資源給赫哲族村寨旅游形成了巨大的競爭壓力。
3.中俄邊境游的競爭
隨著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順利發展,中俄旅游交流與合作逐步向更寬領域和更深層次拓展。作為與俄羅斯相毗鄰的黑龍江省,與俄羅斯有3045公里的邊境線,擁有25個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具有開展對俄經貿與旅游合作的地緣優勢,邊境旅游活躍,旅游產品較為豐富。而同樣地處中俄邊境地區的赫哲族村寨旅游與之相比發展速度較為緩慢,開發不夠多元化。
三、加快發展赫哲族村寨旅游的建議
(一)堅持以民俗旅游資源為依托
民俗旅游資源是民族村寨開展旅游的基礎條件。首先,深入挖掘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全面了解赫哲族民俗事項的賦存狀況,把握赫哲族民俗文化未來發展方向。第二,根據當今人們的需求提高赫哲族民俗旅游產品的參與性、趣味性,開發設計新穎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產品。第三,結合赫哲族民間宗教、傳統節慶、游藝競技活動等民俗文化遺產進行綜合開發,增強旅游產品的豐富度,提升赫哲族村寨旅游的開發效率和吸引力。第四,組織旅游者親身體驗民族旅游活動項目,比如安排跳鹿神、烏日貢等民族節日活動。第五,建設民族文化主題樂園,薈萃赫哲族民俗文化于一園,一方面要實現民族文化的活態保護與傳承,確保民族文化得到弘揚,另一方面要注意動靜結合,便于游客立體地感受赫哲人豐富多彩的生活。
(二)改善基礎設施與旅游配套服務設施
基礎設施建設對村寨旅游而言既是其發展的重要條件又是當地旅游業興旺發達的基本前提。赫哲族地區交通較為落后,村寨基礎設施建設也較為滯后,據舒景祥《關于赫哲族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狀況的調研報告》指出,仍有部分赫哲村生產設施建設較為緩慢,生活設施建設沒有大的改觀,低于國家頒布的農村“總體上實現小康”階段的標準。近年來筆者在赫哲族聚居地多次開展調研,發現類似的問題仍然不同程度存在?;A設施不完善勢必影響游客的出游選擇,讓一些潛在的旅游者望而卻步,影響赫哲族村寨旅游的發展。
(三)避免過度商業化
赫哲族特色民俗旅游資源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對村寨旅游創收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赫哲族魚皮服飾、民族特色食品、手工藝品等具有濃厚的漁獵文化特色和鄉土氣息,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都能作為赫哲族村寨旅游的重要資源進行產業化開發。當然,在開發的過程中必須堅持文化本真性原則,避免過度商業化,反對庸俗化。例如,在魚皮飾品方面,應避免為節省生產成本把特色魚皮質地飾品用其他材質代替,避免只顧經濟利益而致使產品質量下降的事情發生。此外,要加強旅游市場管理,提高旅游商品銷售服務水平,營造良好的旅游購物環境,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免除消費者的后顧之憂,樹立良好的民族形象。
(四)打造“原生態”旅游度假區
我國不少民俗村以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為模型,進行仿建或改建,旅游活動主要以傳統的觀光旅游為主,形式較為單一,游客體驗較為膚淺。單純的觀光型旅游產品對于見多識廣的游客吸引力不高,甚至會產生厭煩心理。這就要求打破固有的開發模式,引導游客進入更深層次的旅游體驗活動中。要想讓游客有更深刻的體驗,可以在“住”上下功夫,積極開發度假旅游產品,增加游客在赫哲族村寨的逗留時間。比如在赫哲人聚居的村落開辦家庭旅館,招徠游客居住,確保游客在感受赫哲風情的同時住得舒適。這種集食、住、游、娛于一體的經營方式,不僅滿足了游客體驗少數民族風情的獵奇心理,而且能讓他們切實感受到真正融入了赫哲人的生活,做了一回當地的主人。一方面,不僅有利于增加赫哲人的經濟收益,而且有利于加深游客的旅游體驗;另一方面,當地人在獲得豐厚的經濟回報的同時會用愈發積極的態度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可謂一舉多得,實現共贏,而且這還與“文化遺產應原狀地保護和保存在其所屬社區及環境之中”的基本理念相契合。
(五)重視利益相關者的合理訴求
作為村寨資源的所有者,其利益訴求是多方面的,例如提升就業率、增加經濟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改善村寨基礎設施和生活環境等。發展民族村寨旅游離不開當地居民的支持,理應讓當地村民共享發展成果。然而有的民族村寨被開發后,旅游開發商和地方政府得到了可觀的經濟回報,卻并沒有給村寨居民帶來相應的利益。就拿佳木斯敖其灣赫哲族旅游區來說,當地政府出面把這一項目承包給外來承包商,卻沒有很好地兼顧村民利益,導致當地人不乏微詞,時間久了必然會出現利益紛爭的問題,最終阻礙村寨旅游的進一步發展。所以,旅游開發商在開發過程中要始終牢記村民是民族旅游村寨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村寨開發最直接的利益相關者,這就要求在進行赫哲族村寨旅游開發的同時要制定利益相關者共同認可的發展目標,讓村寨村民參與其中,重視他們的合理訴求,最大程度上爭取他們的支持,互利共贏,從而實現民族村寨旅游的協調發展。
(六)科學規劃與適度開發
黑龍江省的赫哲族分散聚居于“三鄉五村”,赫哲族村寨如果沒有科學統一的旅游規劃,很容易走上無序開發的歧途,導致民族傳統文化和區域生存環境遭到破壞。民族傳統文化和區域生態環境是一個民族最重要的旅游資源,一定要以保護為第一要務,以為子孫后代負責的態度適度開發,有序開發,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因此,發揮政府的職能,以整個赫哲族地區的長遠發展為大局整合有限的民族資源,制定民族旅游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科學規劃,從而有效避免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的弊端。
(七)強化媒體宣傳與市場促銷
加大赫哲族村寨旅游的宣傳促銷力度。第一,針對旅游客源市場進行細致分析,采用調查問卷等形式分析赫哲族村寨旅游產品對客源地游客的吸引力,開展對癥營銷。比如開發有市場需求,便于游客參與的旅游產品,組織專門人員在村寨內從事民俗產品制作,讓游客親自動手制作赫哲族風格的魚皮掛飾、拼圖、首飾、獸皮掛件等紀念品。第二,借助各類博覽會和相關展覽活動,把赫哲族文化直觀、立體地呈現給大眾,形成良好的口碑效應。第三,通過報刊、電視、互聯網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對赫哲族民俗風情進行傳播,提高公眾認知度,從而提高赫哲旅游產品的知名度。第四,與冰雪、生態等旅游資源進行聯合營銷,吸引東南亞以及我國港澳臺和南方各省的旅游者,擴大赫哲族旅游客源市場。
四、結論
村寨旅游的開發對赫哲族人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如若開發利用得當無疑對傳承民族文化和激發經濟活力具有積極影響;如若開發利用不好,赫哲人有可能面臨民俗文化資源遭受破壞甚至消失的后果。因此,村寨旅游開發一定要有一套完善科學的方案,不可貿然行動。赫哲族居民同時兼具民族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保護者和宣傳者多重身份,民族村寨旅游開發只有建立在當地赫哲族村民完全認同的基礎上,才能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開發必須結合當地居民的利益進行。與此同時,赫哲族村寨旅游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和利用,離不開各級政府以及社會大眾的支持。只有開發時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赫哲族村寨旅游才會有更加長遠、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學軍,胡泊.生態建設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以黑龍江省赫哲族聚居地為例[J].對外經貿,2015(4) :67-69.
[2] 曹薇.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戰略研究——以赫哲族為例[J].商業經濟,2014(9):6-7,54.
[3] Chen Xuejun. Sino-Russia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 Case Stud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A]. Cui Xiulan, et al.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f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Sci-tech Economy[C]. Jiamusi,2006:167-170.
[4] 曹端波,劉希磊.民族村寨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與發展模式的轉型[J].經濟問題探索,2008 (10):128-132.
[5] 舒景祥.關于赫哲族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狀況的調研報告[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5(5) :113-117.
[6] 胡朝相.論生態博物館社區的文化遺產保護[J].中國博物館,2001(4) :19-22.
[7] 周吉娜.赫哲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0.
(責任編輯:郭麗春梁宏偉)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3-0072-04
[基金項目]佳木斯大學重大項目培育基金項目(項目編號:WZQ2012-003);佳木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項目(項目編號:13Sh201511)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閆淑涵(1992-),女,山東菏澤人,本科,研究方向:旅游管理。[通訊作者]陳學軍(1975-),男,湖北孝感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民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