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團聚
(貴州大學 經濟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
貴州省縣域工業園區在產業結構轉型中的問題研究
張團聚
(貴州大學 經濟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摘要:貴州省縣域工業園區發展存在產業結構、人才結構不合理,企業規模偏小,產業集聚不明顯,產城缺乏互動,融資難,規劃落實難,土地整合緩慢等問題。同時,縣域工業園區產業結構轉型面臨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步入攻堅期,產業園區處于轉型關鍵階段,相鄰省份經濟的快速滲透等挑戰。為加快貴州省縣域工業園區產業結構轉型,提出創新管理體制及開發模式,優化園區產業結構,建立一體化產業發展體系,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推動產城融合發展,拓寬投融資體系,構建政產學研的協同機制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貴州;產業結構;縣域經濟;工業園區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轉為中高速,2008—2011年我國GDP的平均增速為9.6%,2012—2014年為7.6%,2015年為6.9%。為促進我國經濟的綠色健康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成為重中之重,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發展,實現服務業與農業、工業的高度融合,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引領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
為推動貴州省經濟的快速發展,貴州省委省政府提出集中打造“五個100工程”的戰略舉措,其中,將打造100個產業園區作為推動貴州省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調整和升級的重要途徑。作為以能源、資源為核心要素,以縣域經濟為支撐的貴州縣域工業園區,還存在產業結構不合理、工業基礎薄弱、集聚效應差、園區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落后等問題。本文以“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為主線,就貴州省縣域工業園區如何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作進一步探討。
一、貴州省縣域工業園區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
產業結構指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對于工業園區而言,存在著第二產業高度發展,第三產業滯后的發展局面,面對資源和環境的發展約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已成為園區發展的共識。貴州省縣域工業園區由于自身發展相對落后,主要發展傳統的能源、資源產業,且存在產品附加值低、勞動要素密集、污染系數高和能耗強度大等問題。作為支撐園區發展的第三產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尚未形成生產性服務業為引領的現代服務業,也沒有形成以第三產業為引領,第二產業為支撐,第一產業為輔助的園區產業結構。同時,以技術為支撐的現代高效農業發展乏力,在當前工業轉型的深度調整期,產業結構發展失衡,不利于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二)企業規模偏小,產業集聚不明顯
縣域工業園區由于工業發展基礎薄弱,園區入駐的企業規模小且布局分散,產業同構現象嚴重,鮮有能引領行業健康發展的大型龍頭企業。園區內小企業專業化水平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弱,缺乏科學分工與協作,普遍存在技術水平滯后、資源消耗大等問題。園區內企業只注重自身壯大而非產業鏈的延伸,集聚程度偏低,上下游產業之間發展分散,很難形成規模效應,且同質化競爭嚴重,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缺乏開拓市場的動力,不能形成較大規模的產業集群和關聯性較強的產業鏈。
(三)產城缺乏互動
貴州縣域工業園區重點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園區核心區加快打造“八通一平”,建設標準化廠房與功能配套區,但與產業園區密切配套的教育、文化、醫療、安全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大多分布在縣城,與園區發展脫節。在產城融合發展理念指引下,城市建設和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但工業園區的發展不能滿足當前城市綠色發展的需要,城市發展速度與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不協調,以城促產、以產帶城的產城良性互動的局面遠未實現。
(四)融資難問題突出
作為以縣域經濟為支撐的工業園區由于經濟總量規模偏小,自我積累能力薄弱,財政支持力度有限,融資水平較低。雖然各園區積極成立投融資公司,并引導當地農村信用合作社和商業銀行開展支持園區產業發展的多樣化融資方式,但收效不明顯。原因在于金融機構信貸門檻高,貸款額度小,不能滿足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導致企業融資難問題長期存在。
(五)人才結構不合理
要推動現代工業園區的發展,人才是關鍵,貴州省縣域工業園區的人才結構不合理。首先,針對縣域工業園區產業發展的局限性,從業人員尤其是一線勞動力多為本地居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與工業企業未來發展的需求相比,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總量明顯不足。在能源、資源板塊,園區從業人員主要集中在冶金及新材料、電子制造等產業,并且存在普通工人多,中高級人才少的情況,高端人才的匱乏也是園區發展的突出問題。
(六)規劃落實難,土地整合緩慢
園區采取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以園區管理委員會為主體,國土、規劃、招商等部門協同管理,按照各自職責牽頭組織相關工作,因各部門之間工作繁雜,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導致相應工作協調難度大、效率低,各級層面的相關政策規劃很難在所有部門有效開展。園區賴以發展的土地政策收緊,加之土地的供應有限,由于企業的擴大再生產,需要一定的土地作為后續保障,土地糾紛問題成為困擾政府、企業、農民的瓶頸。如果企業經營不善導致停工停產,大量的土地閑置,造成了資源浪費,工業用地的土地租用方式也會導致以市場為調節主體的企業優勝劣汰機制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
二、貴州省縣域工業園區產業結構轉型面臨的挑戰
(一)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步入攻堅期
隨著我國宏觀經濟步入新常態,大力促進產業從價值鏈低端向中高端延伸,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產業結構由資源消耗型向環境友好型轉變。以資源、能源消耗等產業為主體的貴州省縣域工業園區面臨來自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過剩的雙重壓力,如何走出一條既符合縣域發展區情又能促進園區提質增效的綠色發展道路,保障園區經濟平穩發展成為一大挑戰。
(二)產業園區處于轉型關鍵階段
隨著我國產業園區的不斷發展,目前正處于由1.0版向2.0版轉型的關鍵階段,必須創新發展模式和發展路徑。對于以縣域經濟為支撐的貴州工業園區如何抓住當前的發展機遇,從“政策、行政化、硬基礎”努力向“制度、融合化、軟環境”發展模式轉變,如何理順在過渡時期面臨的重大抉擇問題,在產業結構調整的浪潮中如何向新型化、高端化、專業化園區發展都是難點和重點。
(三)相鄰省份經濟的快速滲透
隨著滬昆高鐵、滬昆高速、貴廣高鐵和夏蓉高速等快速通道的逐步形成,成渝經濟圈、長株潭經濟圈、武漢“8+1”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將憑借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先天的發展優勢快速向周邊區域滲透,在為貴州經濟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挑戰也隨之而來。在經濟要素跨區域快速流動的情況下,如何調整縣域經濟的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發展的層次,避免成為簡單的能源資源輸出基地,構建以新興產業為引導,本土資源優勢為主的產業布局將決定貴州省在未來經濟發展中取得勝利的關鍵。
三、加快貴州省縣域工業園區產業結構轉型的對策建議
(一)創新管理體制及開發模式
創新園區的管理體制,明確園區管理委員會的法律地位,下放更多的管理職能,賦予園區在社會經濟管理方面更多的權限,健全園區的管理職能。對園區進行系統性規劃設計,優化區域空間布局,把園區的發展與區域經濟擴張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園區發展的長效發展機制。堅持政府主導和市場主體相結合的開發模式,結合市場發展的規律,構建良好的制度環境,創新協作高效的運營模式,合理布局產業,明確招商目標,打造現代化的服務體系。
(二)優化園區產業結構
結合園區產業發展實際,以化解產能過剩、優化產業技術結構為重點。針對園區過剩產能,引進與之相應的產業鏈企業,促進產業上下游之間的有機組合,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升級改造,積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提升現代制造業技術水平和產業層次,加快推動貴州省縣域工業園區傳統產業的升級步伐,加快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增強企業間技術交流與合作。以生態園區發展方向為導向,積極適應經濟轉型新常態,構建齊全的基礎設施,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重點扶持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文化創意以及新型環保等新興產業,促使產業布局與生態環境深度融合。強化新增產能的跟蹤服務,加強園區的環境檢測及節能減排工作,逐步淘汰不符合園區發展要求、附加值低、污染系數高、能耗大的企業,推動園區的產業層次由低端向高端過渡。
(三)建立一體化產業發展體系
盤活園區產業存量,整合各相關產業鏈,依托園區在原材料加工和制造上的優勢,建立一體化的產業發展體系。組建部門聯動合作體系,鼓勵重點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間兼并重組,扶持中小型企業尤其是新興產業的發展,注重引進與孵化相結合,打造產業鏈多樣、產業間相互融合的綜合型功能園區,完善園區的多功能服務配套體系,健全園區的配套服務,增強園區的綜合競爭力。
(四)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生產性服務業具有專業性強、創新活躍、產業融合度高和輻射帶動效應顯著等特點,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有助于從產業發展的內部挖掘生產、消費及需求潛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推動貴州省經濟快速發展,有益于產業結構向高端價值鏈延伸,實現產業在更高層面上的有機融合。
(五)推動產城融合發展
完善工業園區的城市生活功能,提升工業園區內部功能,開發居住、商業、辦公、休閑娛樂等用地,使其城市生活功能與產業發展相協調。把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融入到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中,注重區域文化與創新氛圍的結合,打造生活區與產業區布局相適應,生活服務功能完善,產業區高端要素集聚的新型產城發展模式。
(六)拓寬投融資體系
加大投融資力度,建立投融資服務平臺。開展投融資擔保業務,借助國家中小企業轉貸款平臺,在基地設立中小企業貸款信用擔保業務窗口。積極引進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等各類金融服務機構,鼓勵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進入投融資服務體系。創建園區科技創新孵化體系,大力投資發展社會公共事業和新興產業,設立基地創業投資專項基金,為中小企業的孵化培育提供有力支持,力爭孵化培育一批新興產業,增強園區產業的綜合競爭力。
(七)構建政產學研協同機制
人才的集聚與培育是現代園區發展的重要保障。以企業為中心構建新常態下的政產學研協同機制,促進個體智力向集群智能轉化。依托企業的市場信息和研發體系,實現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智能系統與產業、政策的深度融合,構建政產學研的人才協同機制,為培育高水平、復合型、綜合型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敏高.蘇州工業園區低碳經濟發展路徑研究[D].蘇州大學,2013.
[2]景麗華.基于產城融合的近郊型開發區發展路徑探索[D].蘭州大學,2014.
[3]張志剛.基于環境約束視角的河北省產業結構轉型分析[J]. 商業時代,2014(31):122-123.
[4]張俊霞.經濟新常態下政產學研協同創新問題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14):27-30.
[5]趙明亮.新常態下中國產業協調發展路徑——基于產業關聯視角的研究[J]. 東岳論叢,2015(2):123-129.
[6]張秀生,王鵬.經濟發展新常態與產業結構優化[J]. 經濟問題,2015(4):46-49,82.
[7]劉偉,蔡志洲.我國工業化進程中產業結構升級與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5-19.
(責任編輯:張彤彤)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3-0076-03
[作者簡介]張團聚(1990-),男,漢族,河南周口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