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生發
?
礦業權資產的會計核算相關問題研究
文/李生發
礦業權資產的會計核算的相關問題與礦業行業市場化密切相關。近年來,礦業行業市場化為其行業帶來了新的契機與經濟增長點。與之相對應的是,礦業權行政權力的變動以及無形資產內容的增加,使礦業權資產的會計核算設置及相關處理方式發生變化。本文就礦業權資產的會計核算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分析,并就會計核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應策略。
礦業權;資產;會計核算;相關問題
礦業權資產的會計核算設置包括對會計科目、核算內容及主要會計分錄、期末攤銷、期末減值測試等相關處理方式。礦業行業市場化,促使礦業權資產的會計核算設置發生變化,使之與其發展相適應,并不斷調整和完善,推動礦業權交易市場的建立與發展,發揮其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礦產資源是礦業開發企業中最重要的資產,是礦業的“血液”,而礦業權是從礦產資源所有權中派生出來的一種對礦產資源進行勘查、開采的權利,分為探礦權和采礦權。礦業權是礦業開發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礦業權的會計核算對礦業開發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影響很大。
企業申請取得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探礦權,交納的探礦權價款或受讓他人的探礦權,支付的探礦權價款,均計入“勘探開發成本”。如果國家按儲量情況一次性收取探礦權使用費總額的,相應支出也應計入“勘探開發成本”。企業在探礦權區域內開展的預查、普查、詳查、勘探等工作所發生的各項支出,也計入“勘探開發成本”;企業在勘探(包括地質勘探、基建勘探)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支出,包括形成的坑、槽、井、硐的費用,應在“勘探開發成本”科目中進行歸集。勘探結束后,經有資質部門或省級以上國土部門評審認定取得地質勘查報告或資源儲量(核實)報告的,借記 “其他長期資產——地質成果”,貸記“勘探開發成本”,待交納采礦權價款、辦理采礦權證后轉入“無形資產——采礦權”核算;未取得地質探礦成果的,一次性計入當期損益,借記“管理費用—勘探費用”科目或“勘探費用”科目,貸記“勘探開發成本”。
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企業選擇的無形資產攤銷方法,應當反映與該項無形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攤銷方法包括:年限法、工作量法等。目前,大多數礦產資源開發企業對“無形資產—采礦權”的攤銷采用的是年限法。
企業每年應對勘探開發成本、探礦權、采礦權至少進行一次減值測試。相關項目的經濟可采儲量的價值(指該項目未來每年凈收益的折現值)低于勘探開發成本、探礦權、采礦權賬面價值的,應計提相應的減值準備。
(一)礦業權資產攤銷方法中,對年限法與工作量法認識不足。目前,大多數礦產資源開發企業對“無形資產—采礦權”的攤銷采用的是年限法,就是把“無形資產-采礦權”中的應攤銷金額平均分攤于對應的會計期間,這種分攤方法比較容易掌握和運用。但是,通過本人從事礦山企業5年多的財務工作實踐,認為:根據礦業權資產是通過開采消耗其礦產資源而逐步失去價值的特點,應采用工作量法進行攤銷,即根據每年采出的礦石量進行攤銷,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產量法”。
(二)礦業權資產的會計核算不能使礦業權的無形資產得到有效體現。首先應該明確的是,企業依法取得的探礦權、采礦權等礦業權為其財產權,屬于企業的無形資產。礦業權作為一種財產,一方面,它是企業具有實物形態的資產的體現,另一方面,礦業權也是企業的一種無形資產。其無形資產的效益主要體現在其在使用、收益及處分權利基礎之上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但是,礦業資產的會計核算在進行會計處理時往往將企業的礦業權僅視作具有實物形態的資產,而同樣具有無形資產屬性的礦業權得不到體現。
(三)企業在進行會計處理時,探礦權終止處理存在問題。根據當前所實行的相關處理辦法來看,在進行成果轉換時,沒有全面的考慮到探礦權終止的成因及方式,集中表現于將形成地質成果的結轉地質成果項目,而將沒有形成成果的記作當期損失。這對探礦權終止的相關會計管理工作帶來了壓力與困難,容易造成較為嚴重的損失。
另外,企業在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意識上有待加強,企業會計管理及核算部門在職員工的職業技能及職業道德有待提升,相關制度需要不斷完善。企業相關部門在運營過程中缺乏意識的正確指導,對企業未來的發展有一定程度的限制。另外,在人才培養方面,企業員工缺乏相關技能及職業道德素質,對企業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甚至直接危及企業發展,因此,礦業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要予以重視。最終,礦業企業在綜究各部分問題時,終將建立在有效運營的基礎之上。
(一)有效認識礦業權資產攤銷方法--年限法與工作量法。企業對礦業權資產會計核算時要注重攤銷核算的管理。對攤銷方法的選擇要根據不同攤銷方法在實際中的作用而有所差異,上述兩種攤銷法中,直線法適用于在攤銷期內產量變動幅度小的情況,其計算公式為:年攤銷額=礦業權價值(元)/預計的攤銷期(年),月份攤銷額只在預計攤銷期記為“月”即可。另外,對于工作量法來說,企業對其的使用主要是建立在攤銷期內產量變動幅度較大或資源儲量變動較大或受政策影響或受市場變動影響較大的情況下,每單位產量耗費的資產價值相等是前提。企業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攤銷方法,使礦業權資產的攤銷方法更加合理。礦業開發企業在會計核算中對二者特點的認識不清,往往會導致礦業權資產的攤銷失去合理性。我們認為根據每年實際消耗的資源量按產量法攤銷礦業權資產,更加符合企
下接(第1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