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鞏炎霞
?
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與對策研究
文/鞏炎霞
當前,會計信息失真問題非常普遍??梢哉f,大多數單位都不同程度存在這個問題。會計信息失真,不只是財務管理不規范的問題,其實質是掩蓋了許多違紀違規真相。本文分析了會計信息失真的具體原因,認真歸納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形式,深入分析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才能找到有效地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
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分析;對策研究
會計信息是經濟社會最主要的基本信息源之一,真實、客觀的會計信息是國家宏觀經濟管理和調控的需要,是單位內部管理當局的需要,也是單位外部各方了解單位財務狀況的需要。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未能真實地反映客觀的經濟活動,給決策者的相關決策帶來不利影響的一種現象。
筆者從多年的會計實務中,通過對各種類型的單位的研究,歸納了會計信息失真的六種表現形式:
(一)隱瞞收入,私設賬外賬、小金庫
一些單位將收取的非法收入放在帳外,如亂收費、亂集資、亂攤派的收入,變賣帳外資產的收入,自行出租房產的租金等。由于收入不入賬,脫離了財務監督,相伴而生的必然是違規支出,如帳外列支招待費、旅游費及其它不合法支出等。
(二)隱瞞收入掛暫存款
除預算撥款外,部分單位還有一些各種來源的收入,如房租收入,從下屬單位收取的收入等。為規避收入上繳財政,便于本單位任意支配,往往將這部分收入計入暫存款,并且在暫存款科目中列支一些不符合規定或者超范圍超標準的支出項目。
(三)虛列支出掛暫存款
單位除財政撥入的經費收入、事業收入外,一般都管理了或多或少的財政專款。目前,??畹氖褂靡话悴捎觅Y金管理部門直接列支或撥入下級單位列支。有些單位為擠占、挪用專款,往往以虛列支出為手段,把??钷D為暫存款,然后陸續在暫存款中列支不合規的支出。
(四)將支出掛暫付款
有些單位由于存在大量的暫存款,在財政撥款不足時,便將超過預算的公務支出、事業支出記入暫付款。這樣從表面上看,經費收支符合預算,實際已發生赤字。同時,表面上暫存款中的專款仍保持不變,但實際是早已通過暫付款用到了其它方面。
(五)資產負債不實
由于上述情況的存在,導致單位的暫存款、暫付款不是真正的應收款、應付款。此外,其他的一些暫存、暫付、固定資產,因年代久遠,未及時進行清產核資做銷賬處理,而是長期掛賬,形成虛賬。
(六)虛假收支或不按照收支內容記賬
部分行政事業單位發生了收入、支出,不如實記賬,而是改變原始單據的內容記入另外的會計科目,以掩蓋真相。如收取某單位費用,不用收費票據,卻用往來票據;支出方面,發生了招待費支出,記賬時卻記入辦公費中;有些單位甚至以假發票入賬報銷費用。
單位都是財政撥款、財政補助或者自收自支的單位,都必須執行國家財政法規和財務制度,保證本單位會計信息真實、合法,對此,《會計法》和有關法規都有明確規定,違反法規必須承擔法律責任。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為什么屢禁不止?其深層次的原因是利益博弈和體制、機制、制度方面的問題。
(一)社會經濟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制度、經濟制度發生了根本變化。在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社會意識建設沒有跟上經濟制度變革的步伐,造成社會道德缺失,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私欲膨脹,這是會計信息失真一系列問題產生的社會背景。
(二)體制、機制、制度不完善
在現行的財政體制下,地方財力不足,基層財力更弱,許多資金都是通過轉移支付安排,而轉移支付時效性差,許多資金下撥時已至年底或次年初,基層單位來不及支出,只有通過虛列支出掛賬,待后分期支付。機制方面,主要是監督機制失靈,民主集中制被破壞,一把手權力過分集中,單位內部的會計監督、審計監督形同虛設。群眾監督方面,也沒有建立起有效的運行機制。
(三)小團體利益、個人利益作祟
單位之間財政資金分配不均衡,形成同級次同類型單位占有財政資金懸殊,導致單位之間互相攀比,為部分單位追求小團體利益提供了合理的借口。有些單位的領導,打著部門利益的招牌,實際滿足的是小團體利益甚至是一己私利。如有的單位以職工福利為借口,截留應上繳的財政收入,虛列經費支出,甚至亂收費亂攤派。所取得的收入,幾乎都用于了為少數領導購置奢侈用品或吃喝玩樂。
(四)領導干部、財會人員法律意識差,業務能力低
部分單位主管財經工作的領導干部法制觀念淡薄,不接受財經紀律約束,不依法處理財務,有時指令、授意、逼迫財會人員造假賬;有的單位領導選配財會人員,不考慮資質能力,而以是不是“聽話”、會不會“辦事”為標準;部分單位的財會人員未經過專業教育和系統培訓,加上人員流動、崗位調整頻繁,業務能力不適應財務管理的要求。
會計信息失真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損害了國家財政經濟秩序,腐蝕了社會肌體的健康,必須采取有力措施,綜合治理,使會計信息回歸法律、制度的軌道。
(一)建立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社會道德體系
法律是維護道德的基本途徑,用嚴格的法律法規來規范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行為,培育健康向上的道德體系,從源頭上治理產生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土壤和環境。
(二)建立和完善體制、機制、制度
一是改革財政管理體制,完善轉移支付辦法,賦予基層適當的財力。只有財權與其職責相適應,才能調動積極性,促使基層管好用好資金。二是完善對一把手的監督機制,取締一把手一支筆審批制度,實行重要的財務收支事項班子研究、集體審批。三是健全會計監督、審計監督,充分發揮群眾監督的作用,制定單位職工和社會公眾對財務收支進行全面監督的具體規則,從根本上堵塞會計信息失真的漏洞。四是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制定各類財政資金分配、撥付、使用、管理等一整套管理流程,嚴格按經濟規律、財務規范和辦事程序處理會計業務。
(三)完善預算管理,改進利益分配
對控制和占有較多社會資源、經濟資源的部門,要加強管理控制,從項目審批權、資金分配權的運用上進行約束、規范,防止權力尋租,出現部門利益最大化。對于“清水衙門”,要加大財政保障力度,保證其基本經費、人員待遇和運轉所需。
(四)加強人員管理及培訓
一是加強領導干部的法律意識、法規知識、管理能力的教育培訓。二是加強財會人員的管理培訓,嚴格按從業資質、專業能力、職業道德標準選用財會人員,不斷提高其職業道德和業務能力。
(五)嚴格考核問責
建立會計信息質量控制標準和監督細則,定期檢查考核,獎優罰劣;對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有關責任人,嚴格依法依紀予以問責。
作為會計人員,所提供的會計資料能夠客觀的、真實的反映經濟活動,會計人員,需要有良好的職業操守,如實反映和披露經濟事項,踏踏實實工作,不弄虛作假,不欺上瞞下,實事求是,不為了個人和小集團的利益,偽造帳目,要保護國家和社會公眾的利益。會計誠信建設是一項長期和艱巨的任務,會計誠信建設任重而道遠??傊挥腥嫣岣邥嫃臉I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提高整個會計行業的誠信度和公信力,在全社會重塑會計行業誠實守信的新形象,才能建立一支適應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高素質的會計從業隊伍,保證中國會計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治理會計信息失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從源頭抓起,加強法制教育,加大監督處罰力度,使造假單位和個人望而生畏,不真實的會計信息不敢出現,才能切實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促進國民經濟健康良性的發展。
[1]吳聯生著.會計信息失真的分類治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04).
[2]楊有紅主筆.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系統[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01.
[3]朱國泓著.財務報告舞弊的二元治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58-238.
[4]楊成賢編著.會計錯弊與查賬技巧[M].企業管理出版社,2004,04 .
(作者單位:廣東省地質調查院)
上接(第115頁)
業會計基本準則中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配比性和謹慎性原則。在當前經濟大背景下,大宗物資價格持續下跌,某些礦產品價格,如鐵、煤等已低于生產成本,許多礦產資源開發企業已處于停產狀況,如果采用直線法計提攤銷和折舊,勢必對企業當期利潤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對礦業開發上市企業而言,會造成股價的波動。而采用按產量法計提攤銷和折舊,可避免企業停產期間還繼續計提折舊和攤銷的情況。為此,現在很多投資者和財務報表使用者,越來越關注礦業開發上市企業對礦業權的會計核算及信息披露。二者的特點不同,在會計核算中也會有較大差異。
(二)會計核算時使礦業權的無形資產得到有效體現。礦業企業申請取得采礦權、購買的采礦權中應繳納的采礦權使用費及購置成本直接計入無形財產,使礦業權的無形資產在會計核算中得到體現。例如,借記“無形資產——采礦權”,貸記“銀行存款”、“其他應繳款——應交采礦權使用費”。
(三)企業在進行會計處理時,應考慮探礦權終止的會計核算。探礦權的終止的原因可能是其沒有形成有價值的地質成果或超過規定的存續期,探礦權出售、投資或優先申請采礦權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因此在進行探礦權終止的時要依具體情況進行會計核算。我們認為,應根據探礦權終止的成因及方式,特別是對于沒有形成成果的探礦權,要區分不同情況進行處理。若認定探礦權無價值,辦理注銷手續的,應一次性將賬面價值計入當期損益;若認定探礦權無繼續勘探必要的,應根據處置情況(如對外出售、投資等),待處置完成后再進行賬面價值結轉,這樣處理更加符合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配比性原則。
(四)企業還應不斷加強內部員工經營及財務管理理念方面知識的學習,同時,企業還應對在職會計員工進行相應的職業技能培訓與職業道德考核,這是促使企業礦業權會計核算穩定的有效保障,也是進一步加強與完善企業會計核算考核體系的必要手段。企業經營管理者及在職員工相關技能的提升與加強,對整個礦業企業運營體系的建立與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礦業權資產的會計核算需要緊隨礦業企業市場化的腳步不斷調整和完善。通過完善礦業企業的會計處理措施,使其會計核算工作與現代會計規則相適應,另外,在會計核算過程中體現無形資產、并將探礦權終止的相關會計核算加以完善,使會計核算在礦業權資產中發揮更大作用。由于筆者能力有限,對礦業權資產的會計核算相關問題有認識不到的地方,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和學習中不斷加強,并對其予以補充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劉芳.地勘單位礦業權會計核算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企業經營管理,2008,21(7):43-45
[2]王春林.探討有關地勘單位的礦業權的會計核算問題[J].中國外資,2012,06:123-123.
[3]馬小燕.我國礦業權資產屬性及其會計核算研究[J].企業經濟管理,2012,09:49-51.
(作者單位: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