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步調查了羅漢松新葉蚜(Neophyllaphis podicalpi Takahashi)危害,測試了幾種殺蟲劑對其室內毒力和田間藥效。結果表明,羅漢松新葉蚜在廣東全年發生,主要為害羅漢松幼嫩部位,嚴重時引發媒煙??;室內毒力結果表明,魚藤酮、噻蟲嗪、烯啶蟲胺和高效氟氯氰菊酯對羅漢松新葉蚜有較好活性,處理后48 h的致死中濃度LC50分別為7.53、6.59、8.43和8.26 mg/L;田間藥效試驗表明,2.5%魚藤酮乳油、0.6%苦參堿水劑、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和25 g/L高效氟氯氰菊酯(功夫)乳油均有較好的防效,處理后15 d的防治效果在90%以上。
關鍵詞:羅漢松新葉蚜(Neophyllaphis podicalpi Takahashi); 危害; 毒力; 藥效
中圖分類號:S43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01-0080-03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01.022
羅漢松新葉蚜(Neophyllaphis podicalpi Takahashi),屬于斑蚜科,新葉蚜屬,中國主要分布于吉林、上海、江蘇、浙江、湖南、臺灣、廣西等地,日本、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北美等國家和地區也有分布[1]。張廣學等[2]報道羅漢松新葉蚜在中國東北地區危害羅漢松,李照會等[3]調查山東蚜蟲,發現泰安、濰坊等地有羅漢松新葉蚜危害,和秋菊等[4]報道在云南昆明有該蟲危害。近年來,在日本進口的羅漢松中,多次檢疫出羅漢松新葉蚜[5]。羅漢松新葉蚜以成、若蚜群集于羅漢松嫩梢、嫩葉正面和背面吸食汁液,葉黃綠色時發生嚴重,葉轉深綠則轉移至幼嫩部位,使葉片變小,葉色發黃,嫩梢生長不良。本研究初步調查了羅漢松新葉蚜的危害,并對該蟲進行室內毒力測定和田間藥效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供試昆蟲采自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教學科研基地(廣州番禺鐘村)的羅漢松上,截取帶有新葉蚜的葉片,放入墊有濕毛巾的托盤中備用。供試藥劑:480 g/L毒死蜱(樂斯本)EC,美國陶氏益農公司;25 g/L高效氟氯氰菊酯(功夫)EC,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10%烯啶蟲胺(米旺)SL,江蘇農藥化工廠;0.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ME,山東嘉禾化工有限公司;50%噻蟲嗪懸浮劑,先正達作物保護公司;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先正達作物保護公司;2.5%魚藤酮乳油,廣東省廣州農藥廠;0.6%苦參堿水劑,內蒙古清源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羅漢松新葉蚜危害特點觀察 在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番禺教學科研基地、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一號樓、華南農業大學濕地公園、珠海橫琴島等地調查羅漢松受新葉蚜危害后的受害狀及新葉蚜的危害特點。
1.2.2 室內毒力測定 根據預備試驗,將供試藥劑以去離子水配制成5個等比濃度,對照為去離子水。活性測定采用葉片浸漬法,將帶有羅漢松新葉蚜的葉片浸入配好的藥液中,3 s后取出并用吸水紙吸去多余的藥液,然后放入墊有濾紙保濕的培養皿中蓋好,48 h后,在雙目解剖鏡下檢查羅漢松新葉蚜死亡情況(用解剖針輕觸蟲體,不動者為死亡)。每個濃度3個重復,每重復30~50頭試蟲。
1.2.3 羅漢松新葉蚜田間防治試驗 根據室內生物測定結果,選擇效果好的藥劑進行田間防治試驗。試驗地點在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教學科研基地(廣州番禺)進行,羅漢松樹齡10 a以上,樹高2~3 m。每濃度選擇2棵樹,在每棵樹主干高度1.0~1.8 m東、南、西、北4個方向各選2枝有羅漢松新葉蚜的枝條,掛上標簽,記錄每枝上總蟲數,每濃度重復3次。試驗期間無雨,氣溫17~32 ℃。采用背負式電動噴霧器進行常規噴霧,均勻噴灑。施藥濃度參考說明書,2.5%魚藤酮乳油1 000倍液、0.3%苦參堿水劑500倍液、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4 000倍液,25 g/L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4 000倍液。第一次處理后3、7、15 d調查羅漢松新葉蚜的存活數量,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治效果。計算公式如下:
蟲口減退率=(施藥前蟲數-施藥后蟲數)/施藥前蟲數×100%
防治效果=(處理區蟲口減退率-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
1.2.4 數據處理及分析方法 試驗數據采用EXCEL2007和DPS數據處理系統進行統計分析,方差分析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檢驗法(DMRT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羅漢松新葉蚜習性及危害特點
羅漢松新葉蚜成、若蚜群集于羅漢松嫩梢、嫩葉正面和背面吸食汁液,使嫩梢生長不良,葉片變小,葉色發黃。春季主要群集于黃綠色的嫩梢及嫩葉上,新葉變深綠后又轉移到黃綠色新葉上,嫩梢及新葉正反面均散布白色蟲蛻,葉片顏色不均勻,深綠色葉片上有煤污病,嚴重時煤污常與灰塵形成一層薄殼層,影響光合作用。春季4月初新蚜開始出現,4月下旬及5~6月大量繁殖為害,大雨會明顯降低種群數量。2014年調查發現,4月初發現新蚜,中下旬種群數量明顯上升,5月6日夜間和7日凌晨降雨,7日上午在廣東省畜牧研究所和華南農業大學一號樓調查,蟲口數極少。7~8月廣州高溫多雨,蟲口數下降。9月下旬蟲口數開始上升,10~12月發生嚴重。1~3月蟲口數量低,在老葉和枝條莖上有少量分布。羅漢松新葉蚜還未發現其他寄主植物,為單食性害蟲,只在羅漢松上終年繁殖為害。
2.2 8種殺蟲劑對羅漢松新葉蚜的室內毒力
8種殺蟲劑對羅漢松新葉蚜的室內毒力測定結果見表1。由表1可見,魚藤酮、噻蟲嗪、烯啶蟲胺和高效氟氯氰菊酯對羅漢松新葉蚜的防治效果較好,處理后48 h的致死中濃度LC50分別為7.53、6.95、8.43、8.26 mg/L,其次為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其LC50為16.09 mg/L,苦參堿和吡蚜酮的防治效果較差,毒死蜱的防治效果明顯低于其他幾種供試藥劑。
2.3 殺蟲劑對羅漢松新葉蚜的田間防治效果
田間防治試驗選擇了兩種植物源殺蟲劑魚藤酮和苦參堿,新型口針阻塞抑制劑吡蚜酮,并以傳統殺蟲劑高效氯氰菊酯為對照藥劑,結果見表2。由表2可以看出,處理后3、7、15 d,4種殺蟲劑對羅漢松新葉蚜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差異不顯著,表明羅漢松新葉蚜對供試殺蟲劑均較為敏感。
3 小結與討論
羅漢松樹姿蒼古矯健,葉色四季鮮綠,是庭院、校園、公園、游樂區、廊宇等地優良的園林風景樹。該樹種對SO2、Cl2、NO2等氣體抗性較強,是這類氣體污染區的優良綠化樹種。其中珍珠羅漢松是制作盆景的珍貴樹材,如培養得法,經數十年乃至百年都能長盛不衰,可成絕佳盆景,觀賞價值特別高。羅漢松新葉蚜是為害羅漢松的重要害蟲,對羅漢松的生長及造型產生明顯的影響,但國內對于其危害及防治藥劑的研究較少。
本研究結果表明,羅漢松新葉蚜在廣東常年發生,5~6月和10~12月是發生高峰期,降雨對種群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室內毒力和田間藥效試驗均表明,該蟲對常用藥劑較為敏感,魚藤酮、吡蚜酮等低毒藥劑均可有效控制其危害。
參考文獻:
[1] 張廣學,張萬玉,鐘鐵森.中國新葉蚜屬研究與新種記述(同翅目:斑蚜科)[J].昆蟲分類學報,1993,15(1):41-44.
[2] 張廣學,劉麗娟,何富剛,等.中國東北地區農林蚜蟲名錄(一)[J].遼寧農業科學,1985(6):11-16.
[3] 李照會,王念慈,葉保華,等.山東體會蚜蟲名錄[J].華東昆蟲學報,1994,3(2):26-31.
[4] 和秋菊,易傳輝,任毅華,等.昆明市區園林植物昆蟲調查名錄[J].四川林業科技,2007,28(4):
[5] 吳大軍,杜奕華,陳秀娟,等.順德口岸截獲進境羅漢松主要有害生物及其檢疫防控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07(5):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