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了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的為害特性與田間藥劑及誘集植物的防治效果。結果表明,桃蛀螟從心葉開始自上而下鉆蛀為害廣西莪術(Cureuma kwangsiensis)莖部,7~9月為全年為害高峰期;供試的6種藥劑中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防效較好,分別為76.52%、71.62%;種植誘集植物紅球姜并輔以使用1次氯蟲苯甲酰胺,受害株率減少93.71%,蟲口減退率96.21%。
關鍵詞:廣西莪術(Cureuma kwangsiensis);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發生規律;誘集;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3.4;S48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01-0082-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01.023
廣西莪術是《中國藥典》收載莪術的3種基原植物(蓬莪術Curcuma phaeocaulis Va1.、廣西莪術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set C.F.Liang和溫郁金Curcuma wenyujing Y.H.Chen et C.Ling)中的一種,為單子葉姜科植物,亦稱桂莪術,主產廣西,其根莖作為中藥莪術使用,其塊根作為中藥郁金(習稱“桂郁金”)使用。莪術有破瘀行氣、消積止痛之功效,郁金有行氣化瘀、清心解郁、利膽退黃之功效。近年來文獻報道莪術油還具有抗腫瘤、抗病毒等作用[1,2]。廣西作為廣西莪術的道地藥材產區,傳統種植于欽州靈山縣、貴港市等地,種植面積666.67 hm2。隨著藥材及其他作物種植結構的不斷調整以及周邊環境的不斷變化,近年來廣西莪術受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ee)為害嚴重[3]。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是一種食性極雜的害蟲,已知寄主植物有100余種,為害極其嚴重,在有些寄主上的危害甚至是毀滅性的[4,5]。國內外有關桃蛀螟為害姜科植物的報道甚少。國內僅吳忠發等[6]報道桃蛀螟是姜科植物的重要害蟲之一,主要為害姜花、黃姜、圓瓣姜花;印度也有文獻報道,桃蛀螟嚴重為害姜科植物可導致產量損失50%[7]。廣西莪術作為桃蛀螟的新記錄寄主,蔣妮等[3]已對桃蛀螟在廣西的生活史、寄主范圍(姜科植物)、自然天敵等方面開展了研究,經田間調查發現桃蛀螟除了為害廣西莪術外,還可為害紅球姜等24種姜科植物,其中對紅球姜[Zingiber zerumbet(Linn.)Rosc.ex.Smith]的趨性最強[3]。為此本試驗重點研究了桃蛀螟在田間的為害特性及發生規律,以及化學防治及誘集技術,種植紅球姜作為誘集植物,引誘桃蛀螟到其上產卵、為害,然后集中消滅,探討有效的無公害防治途徑,以期為田間科學防控提供指導。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供試藥劑: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康寬),由美國杜邦公司生產;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由江蘇皇馬農化有限公司生產;480 g/L毒死蜱(樂斯苯)乳油,由山東濟南匯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產;2.5%三氟氯氰菊酯(功夫)乳油,由山東天道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5.0%銳勁特(氟蟲腈),由上海譜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1.8%阿維菌乳油,由華北制藥集團愛諾藥業有限公司生產。
1.2 方法
1.2.1 田間為害特性及幼蟲種群消長規律調查 2012~2013年在廣西藥用植物園姜園內蟲口密度較大的地塊設置固定調查樣地,定期調查桃蛀螟的發生情況、為害部位、為害特征,結合室內飼養完成該害蟲的生活史。4~11月莪術田間生長期調查幼蟲種群消長規律,每個月調查1次,每次調查5點,每點20株,共100株,撥開整個植株,統計受害株數及蛀道內的幼蟲數量;12月至翌年3月莪術倒苗期調查枯萎的莖干、葉片中的蟲口數量,根據統計結果繪制曲線圖。
1.2.2 田間防治藥劑篩選 2012年在廣西南寧市隆安縣小林莪術種植基地開展防治試驗,試驗區莪術種植密度為20 株/m2,按照當地傳統方式種植管理。6個供試藥劑隨機區組設計,以清水作對照,共7個處理,每處理3個重復。為防止農藥間交互干擾,各處理間間隔1 m的距離不噴藥。每小區面積為50 m2,首次噴藥時間設在越冬代的卵孵化盛期及第一代低齡幼蟲高峰期(5月20日),連續噴藥3次,每次間隔6 d,最后一次施藥后10 d調查藥效,每小區調查5點,每點20株,共100株,撥開植株,統計死亡蟲數,以校正蟲口減退率表示藥效。
校正死亡率=(處理死亡率-對照死亡率)/(1-對照死亡率)×100%
1.2.3 種植誘集植物紅球姜防治試驗 試驗地設在南寧市隆安縣小林莪術種植基地,設3個處理,小區間隔10 m。
1)處理1:2012年2月中下旬在廣西莪術地塊(約667 m2)四周種植寬約2 m的紅球姜誘集帶,種植密度為20 株/m2,9月下旬割掉紅球姜地上部分集中燒毀,廣西莪術不再采取其他防治措施。
2)處理2:2012年2月中下旬在廣西莪術地塊(約667 m2)四周種植寬約2 m的紅球姜誘集帶,種植密度為20 株/m2,并在8月中旬用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3 000倍液防治一次,9月下旬割掉紅球姜地上部分集中燒毀。
3)處理3(對照):只種植廣西莪術地塊(約667 m2),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
1.2.4 調查方法
1)廣西莪術受害情況調查:2012年9月中旬,在南寧隆安縣小林廣西莪術種植基地隨機5點取樣廣西莪術植株,每點100株,共500株,統計受害株數,并撥開莖干統計桃蛀螟幼蟲及蛹的數量,計算受害株減少率及蟲口減退率。
受害株減少率=(對照受害率-處理受害率)/對照受害率×100%;蟲口減退率=(對照蟲口數-處理蟲口數)/對照蟲口數×100%
2)紅球姜受害情況調查:2012年9月中旬,在南寧隆安縣小林廣西莪術種植基地隨機5點取樣紅球姜植株,每點100株,共500株,統計受害株數,并撥開莖干統計桃蛀螟幼蟲及蛹的數量,計算受害株率及平均蟲口數。
2 結果與分析
2.1 為害特性及發生規律
廣西莪術為多年生姜科植物,在傳統產區每年3~4月種植,10~11月采收。人工種植地塊由于水肥好、管理到位,植物長勢好,蟲害發生期要稍早于自然生長條件下的廣西莪術地塊。據調查,人工種植的廣西莪術桃蛀螟為害時間為每年4~10月,而自然生長的廣西莪術為害時間為每年5~11月。隨著寄主植物的生長,田間表現出兩種顯著的為害特征。4~5月初廣西莪術長出3~5片新葉,株高約20 cm,成蟲主要將卵產在卷曲尚未展開的心葉上或嫩葉主脈兩側,散產,1粒或2~3粒。初孵幼蟲蛀食葉肉,形成1~2 cm長的透明食道,發育至2~3齡經短距離爬行后,蛀入植物的嫩莖取食為害,田間多表現為心葉枯黃凋萎,撥開受害部位,蛀道較小,直徑約為3~6 mm,這種為害狀多持續至6月底;7月,株高70~80 cm,植株基本停止生長,成蟲多將卵產在莖干上,幼蟲孵化后蛀入莖干取食,隨著蟲齡的增大,幼蟲不斷往下鉆蛀、取食、發育,蛀道較寬,直徑約為8~10 mm,蛀道內較潮濕并有絲狀體,莖干自上而下排列有孔徑約為2~3 mm的排糞孔3~5個,植株近地面處可見明顯蟲糞排出,有些植株莖干上出現2~3頭幼蟲同時為害,老熟幼蟲多在蛀道底部吐絲結繭,而越冬代幼蟲或蛹多在枯枝落葉上越冬,田間多表現為莖干中空,易折斷,整株倒伏。
調查結果(圖1)表明,桃蛀螟種群數量在1~3月保持較平穩的水平,4月數量急劇減少,5月達到1個小高峰,6月數量又有所減少,7~9月為全年發生高峰,10月后隨著天氣轉涼變冷,蟲口數量呈減少趨勢。以上全年蟲口變化規律與該蟲生活史有關,12月至翌年3月主要為越冬的老熟幼蟲,所以數量保持在較平穩的水平;4月為羽化盛期,幼蟲數量急劇減少;5月第一代幼蟲孵化開始為害,幼蟲數量隨之增加,6月為第一代幼蟲化蛹羽化盛期,田間幼蟲數量減少;6月下旬及7月田間開始出現世代重疊,8、9月廣西莪術營養生長至最旺盛時期,田間食料充沛,所以7~9月形成了一個全年為害高峰期。
2.2 防治效果分析
2.2.1 藥劑防治效果 從表1可以看出,供試的6種藥劑中,20%氯蟲苯甲酰胺對桃蛀螟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田間防效為76.52%,極顯著高于其他5種藥劑;2.5%三氟氯氰菊酯對桃蛀螟的田間防效為71.62%;480 g/L毒死蜱、1.8%阿維菌對桃蛀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防效分別為65.37%和64.56%,差異不顯著;5.0%銳勁特的防效為53.43%,4.5%高效氯氰菊酯防效僅為32.46%,防效均較差。
2.2.2 紅球姜誘集防治效果 表2顯示,紅球姜與廣西莪術搭配種植,廣西莪術受害率為57.20%,紅球姜受害率高達86.20%,可見桃蛀螟對紅球姜表現出較強趨性。采取種植誘集植物進行防治(種植誘集植物紅球姜誘集桃蛀螟,然后將被害莖葉剪下燒毀,達到防治的目的),與對照相比,廣西莪術的受害株減少67.48%,蟲口數減少75.22%;種植紅球姜誘集并配合使用1次高效低毒藥劑,與對照相比,可使廣西莪術受害株減少93.71%,蟲口減少96.21%,防效顯著。表1顯示,采取單一化學防治措施,用藥3次后,田間最好防效為76.52%。可見種植誘集植物并輔以少量化學防治,防效更好,且減少了農藥的使用。
3 小結與討論
氯蟲苯甲酰胺是第一個具有新型鄰酰胺基苯甲酰胺類化學結構的廣譜殺蟲劑,其作用方式主要通過對昆蟲魚尼丁受體的活化達到防治害蟲的目的,可有效防治大多數鱗翅目害蟲23種、鞘翅目害蟲11種、半翅目害蟲3種、雙翅目害蟲2種、等翅目害蟲2種[8]。目前尚未見在防治桃蛀螟上的報道。本試驗研究了氯蟲苯甲酰胺對廣西莪術桃蛀螟的田間防效,結果表明該藥劑較菊酯、有機磷等常用殺蟲劑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可作為防治桃蛀螟的首選藥劑。而從長期的防治考慮,建議將氯蟲苯甲酰胺與三氟氯氰菊酯、毒死蜱等不同類型的殺蟲劑輪換使用,不易產生抗藥性,防效更持久。
誘集植物是害蟲綜合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污染環境、對天敵安全等特點,不但能提高農田和果園生物多樣性,而且作為天敵的培育圃,能夠促進天敵的自然控制作用,從而大幅度減少殺蟲劑的使用,節約成本,增加效益,因此利用誘集植物防治害蟲具有重要的生態學和經濟意義[9]。20世紀70年代以后,誘集植物在棉花、大豆、花椰菜、馬鈴薯、玉米等作物上得到應用,并取得較好的效益[10-12]。有文獻報道,桃蛀螟對向日葵有較強趨性,4月播種向日葵,5~6月花期時向日葵的花盤可吸引大量桃蛀螟成蟲前來取食花蜜補充營養并產卵,從而減輕桃樹受害[13]。在廣西,桃蛀螟成蟲羽化產卵盛期為4~5月,此時為廣西莪術花期,向日葵尚處于幼苗期,可見向日葵不適宜作為廣西莪術桃蛀螟的誘集植物。本研究結果表明,紅球姜對桃蛀螟有很強的誘集力,在廣西莪術四周種植紅球姜并輔助1次化學農藥防治,廣西莪術的受害株減少率及蟲口減退率均在90%以上,不僅效果顯著而且大大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對保護環境及減少經濟投入都具有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紅球姜與廣西莪術同屬姜科植物,物候期基本一致,且野生資源豐富,繁殖力強,易人工種植,建議將紅球姜作為防治廣西莪術桃蛀螟的誘集植物,在生產中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
[2] 曾建紅,黃慶龍,陳 旭.莪術抗癌活性成分的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8,23(5):426-428.
[3] 蔣 妮,劉麗輝,繆劍華,等.廣西莪術蛀莖害蟲種類鑒定及生物學特性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4,42(12):172-175.
[4] 孟 文.雜食性害蟲:桃蛀螟[M].第二版(上冊).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
[5] 王振營,何康來,石 潔,等.桃蛀螟在玉米上為害加重原因與控制對策[J].植物保護,2006,32(2):67-69.
[6] 吳忠發,謝保齡.桃蛀螟為害姜科植物的特性及防治[J].廣西農業科學,1998(3):142.
[7] KOYA K M A,BALAKRISHNAN R,DEVASAHAYAM S,et al. Assessment of yield loss caused by ginger shoot borer 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6e[R]. India:Central Plantation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1985.
[8] 徐尚成,俞幼芬,王曉軍,等.新殺蟲劑氯蟲苯甲酰胺及其研究開發進展[J].現代農藥,2008(10):8-10.
[9] 許向利,花保禎,張世澤.誘集植物在農業害蟲綜合治理中的應用[J].植物保護,2005,31(6):7-10.
[10] BOUEHER T J. Why perimeter trap cropping works[A].Proceedings of the 2003[C]. New York:State Vegetable Conference,2003.131-132.
[11] HOKKANEN H M T. Trap cropping in pest managementg[J].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1991,36:119-138.
[12] REE B. Texas pecan pest managementg newsletter[J].Texas Agrieultural Extension Service,1999,99(4):1.
[13] 郭煥敬.利用向日葵巧治桃蛀螟[J].河北果樹,200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