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了苧麻副產物含量、pH、含水量和添加劑等栽培基質對真姬菇栽培的影響,結果表明,培養基中苧麻副產物含量50%、水分含量65.0%、pH 6.0、并添加1%的碳酸鈣和1%的白糖時,栽培真姬菇的效果較好,生物學效率達158%以上。與對照棉子殼栽培效果差異不顯著,表明苧麻副產物可以代替50%的棉子殼用來栽培真姬菇。
關鍵詞:苧麻副產物;真姬菇(Hypsizigus marmoreus);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63.1;S64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01-0090-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01.025
真姬菇(Hypsizigus marmoreus)又名玉蕈、蟹味菇,是一種珍稀名貴食用菌,口感極佳。中國吉林、云南等地都有野生種分布[1-3]。近年來隨著真姬菇工廠化生產的快速發展,形成了以棉子殼、木屑、玉米秸稈等為主料的工廠化栽培模式,但是這些栽培原料面臨價格走高、資源日趨缺乏等問題,亟需尋找低廉的原料替代品以降低生產成本。為此,國內外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嘗試使用木薯稈與木薯渣、甘蔗渣、煙桿、玉米秸稈與菌糠等原料來栽培真姬菇,并取得了一定成果[4-8]。
苧麻是中國特有的纖維原料作物,具有根系發達、固定土壤能力強,生物產量高、抗逆性強、適種范圍廣等特點[9]。苧麻副產物(麻骨和麻葉混合)占苧麻生物總量的80%左右,目前均被當作廢料遺棄,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酶處理與副產物綜合利用課題組近幾年開展了苧麻副產物、苧麻麻蔸等原料栽培刺芹側耳、紅麻副產物栽培金針菇的研究[10-13],但利用苧麻副產物栽培真姬菇尚未見報道。為此,開展苧麻副產物栽培真姬菇試驗,旨在研究苧麻副產物栽培真姬菇的可行性,拓展苧麻副產物新用途,提高麻農收入,緩解食用菌栽培原料短缺的矛盾。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供試真姬菇品種為白玉菇1號,由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提供。苧麻副產物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苧麻育種研究室提供,曬干后備用;棉子殼購自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麥麩及玉米粉購自河南天香面業有限公司。
1.2 真姬菇栽培條件的優化
1.2.1 培養基pH的選取 苧麻副產物培養基(50%苧麻副產物、21%棉子殼、21%麥麩、6%玉米粉、1%白糖、1%碳酸鈣)的pH分別設置為3.0、4.0、5.0、6.0、7.0栽培真姬菇,以棉子殼培養基(71%棉子殼、21%麥麩、4%玉米粉、2%白糖、2%碳酸鈣,pH自然,含水量60%,下同)為對照,每處理40袋。
1.2.2 培養基含水量的選取 苧麻副產物培養基分別設置65.0%、67.5%、70.0%、73.0%的含水量栽培真姬菇,以棉子殼培養基為對照。每處理40袋。
1.2.3 培養基加糖種類的選取 在苧麻副產物培養基中分別加入1%的白糖、1%的葡萄糖和1%的紅糖,以不加糖培養基為對照,每處理40袋。
1.2.4 培養基添加鈣鹽種類的選取 在苧麻副產物培養基中分別添加1%的碳酸鈣、1%的硫酸鈣、0.5%的石灰粉和0.5%的碳酸鈣,以不加鈣鹽的培養基為對照,每處理40袋。
1.2.5 苧麻副產物含量的選取 在培養基中按梯度增加苧麻副產物的含量,按65.0%的含水量將原料混合拌勻,調節pH為6.0,研究真姬菇菌絲對苧麻副產物的適應能力。培養基配方為:苧麻副產物、棉子殼含量分別為40%、31%,50%、21%,60%、11%,71%、0%,對照棉子殼含量為40%、71%,其余成分均為麥麩21%、玉米粉6%、白糖1%、碳酸鈣1%。每種配方分別接種真姬菇原種,置于養菌房培養,當菌絲生長滿袋時進行搔菌、催蕾和育菇。每處理40袋。
1.3 真姬菇出菇期管理
1.3.1 養菌 接種后,將菌袋置于智能菌絲房中培養,溫度20~25 ℃,相對濕度70%~75%,適當通風。及時處理污染菌袋,觀察菌種萌發情況。
1.3.2 搔菌 菌絲滿袋后進行搔菌,搔去料面四周的老菌絲,形成中間略高的饅頭狀。使原基從料面中間殘存的菌種塊上長出成叢的菇蕾,促使幼菇向四周長成菌柄肥大、緊實、菌蓋完整、肉厚的優質菇。搔菌后在料面注入清水,2~3 h后把水倒出,在適宜條件下歷時3~4 d。
1.3.3 催蕾 移入智能出菇房進行催蕾,當出現原基時,空氣相對濕度要求為85%左右,此時可向袋口噴水保持潮濕,同時降溫至12~15 ℃,并以8~10 ℃的溫差刺激,150 lx光線照射,經過10~15 d的管理,料面即可出現針頭狀菇蕾。
1.3.4 育菇 菇蕾出現后溫度控制在15 ℃左右;并向地面和空間噴霧化水,切忌向菇蕾上直接噴水,室內濕度保持在90%左右;早、中、晚各通風1次;光照度500 lx左右,每天保持10 h光照。當菇形達到要求時,及時采收。
1.4 測定指標及方法
定期觀察各試驗組的菌絲生長情況,待菌絲長滿整個料袋后計算其生長速率(料袋長度/菌絲生長時間);共收二茬鮮菇,計算其生物學效率(鮮菇質量/干料質量)。用Excel 2007進行數據統計處理,3批重復的均值進一步作差異顯著性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培養基pH的確定
不同pH苧麻副產物栽培真姬菇的效果(表1)表明,pH 6.0時,真姬菇菌絲生長速率為0.328 cm/d,顯著高于其他各試驗組;生物學效率為154.0%,與對照差異不顯著。pH大于6.0或者小于4.0時菌絲生長明顯減慢,與pH 6.0的處理差異顯著。綜合考慮,苧麻副產物培養基的適宜pH為6.0。
2.2 培養基含水量的確定
不同含水量的苧麻副產物培養基栽培真姬菇結果如表2所示。從表2可以看出,含水量為65.0%時,苧麻副產物培養基栽培真姬菇菌絲生長最快,生長速率為0.332 cm/d,生物學效率最高,達147.1%,與對照相比差異顯著;含水量為70.0%時,生物學效率顯著降低。綜合考慮,苧麻副產物栽培真姬菇的適宜含水量為65.0%。
2.3 培養基添加糖種類的確定
添加不同種類糖的苧麻副產物培養基栽培真姬菇的效果如表3所示。從表3可以看出,加白糖苧麻副產物培養基栽培真姬菇菌絲生長最快,生長速率為0.343 cm/d,與對照差異顯著,但與另外2個試驗組無顯著差異。加白糖試驗組生物學效率最高,達145.0%,顯著高于其他3個試驗組。所以,后續試驗均在培養基中添加白糖。
2.4 培養基添加鈣鹽種類的確定
添加不同種類鈣鹽的苧麻副產物培養基栽培真姬菇的效果如表4所示。從表4可以看出,添加碳酸鈣菌絲的生長最快,生長速率為0.337 cm/d,與添加其他鈣鹽和未加鈣鹽的試驗組都差異顯著。加碳酸鈣試驗組的生物學效率與其他3個試驗組也差異顯著。所以,苧麻副產物栽培真姬菇以添加碳酸鈣為宜。
2.5 培養基苧麻副產物含量的確定
不同含量的苧麻副產物栽培真姬菇的結果如表5所示。從表5可以看出,苧麻副產物含量為50%的培養基栽培真姬菇,一茬菇重和二茬菇重均顯著大于其他試驗組,其生物學效率為158.09%,與對照棉子殼培養基相比無顯著差異。說明苧麻副產物可以替代50%的棉子殼栽培真姬菇。
3 小結
真姬菇是一種木生白腐菌,有較強的分解木質素能力。試驗結果表明,苧麻副產物含量為50%的培養基栽培真姬菇,其生物學效率為158.09%,與對照棉子殼培養基相當,說明苧麻副產物可以替代50%的棉子殼栽培真姬菇;苧麻副產物栽培真姬菇的最佳配方和條件為:苧麻副產物50%、水分65.0%、pH 6.0、并添加1%碳酸鈣和1%白糖。
真姬菇是中國繼金針菇、杏鮑菇后, 工廠化生產規模較大的食用菌品種。伴隨中國食用菌工廠化栽培的迅速發展,培養基主料的來源已成為制約食用菌快速、規模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經檢測,苧麻副產物中麻骨的纖維素含量為30%~47%,麻葉的蛋白質含量為15%~24%,且質地疏松、吸水性強,透氣性好,是栽培食用菌的理想基質之一[14,15]。利用苧麻副產物栽培真姬菇,既可豐富真姬菇栽培原料的來源,又能增加苧麻種植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黃年來.中國大型真菌原色圖鑒[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
[2] 黃年來.栽培真姬菇的日本技術[J].中國食用菌,2000,19(6):27-29.
[3] 圖力古爾,王呈玉,李 玉.吉林省擔子菌補記(五)[J].菌物研究,2003,1(1):13-16.
[4] 蘇啟苞,劉傳森.利用木薯稈、木薯渣栽培真姬菇試驗[J].中國食用菌,2008,27(4):59,61.
[5] 肖淑霞,饒火火,王忠宏,等.真姬菇工廠化生產的配方優化試驗[J].食藥用菌,2014,22(4):217-219.
[6] 石健林,林中麟,林雷通,等.煙稈替代部分棉籽殼作培養基栽培真姬菇的效果[J].中國煙草學報,2011,17(2):59-62.
[7] 翁 梁,張 科,陳 赟,等.玉米秸稈與菌糠栽培真姬菇比較研究[J].北方園藝, 2014(17):143-145.
[8] FIDANZA M A,SANFORD D L,BEYER D M,et al.Analysis of fresh mushroom composit[J].Hort Technology,2010,20(2):449-453.
[9] 劉立軍,王 輝,彭定祥.苧麻產量和品質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中國麻業科學,2010,32(5):275-281.
[10] 謝純良,嚴 理,朱作華,等.紅麻副產物栽培刺芹側耳技術研究[J].中國食用菌,2013,32(6):21-24.
[11] 嚴 理,謝純良,朱作華,等.紅麻副產物栽培金針菇技術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9(5):514-518.
[12] 謝純良,嚴 理,朱作華,等.利用苧麻麻蔸栽培刺芹側耳技術研究[J].食用菌學報,2014,21(4):31-34.
[13] 嚴 理,謝純良,朱作華,等.菌渣代料栽培刺芹側耳技術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1(2):156-160.
[14] 李智敏,胡鎮修,朱作華,等.利用苧麻副產品栽培刺芹側耳技術初步研究[J].食用菌學報,2012,19(3):41-45.
[15] 謝純良,嚴 理,朱作華,等.青貯苧麻副產物栽培刺芹側耳技術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9(5):5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