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中國農業科技成果吸納與轉化的重要載體,它的培育與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與引領;技術吸收能力是影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科技成果吸納與轉化的重要因素。選取江西省作為樣本地區,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研究對象,通過實證調查對欠發達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技術吸收能力的問題進行了概述和分析。結果顯示,欠發達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技術獲取能力、技術消化能力、技術應用能力都比較低下,影響了其健康、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技術吸收能力;問題;欠發達地區
中圖分類號:F325;F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01-0226-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01.059
1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與發展離不開技術的支撐與引領
1.1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其相關研究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新形勢下傳統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與創新的結果,是在現有家庭承包經營的基本制度下,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與農業現代化要求的驅使下,通過適度擴大經營規模而采取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形式和組織模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體應包括哪些類型或形式,目前學界還存在較大爭議,但“家庭農場、專業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是當前普遍認為的中國主要的或者說是發展最快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近些年來,正是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不斷培育與發展,為中國農業經營方式與農業經營體制的創新奠定了較好的基礎,為中國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以及推進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比較堅實的發展平臺與組織保障。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興起與發展也引起了國內廣大學者的高度關注,近年來相關研究蓬勃開展,并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果,為推動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與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通過網絡與相關文獻調研,目前國內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①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形成機理、組織形式、發展現狀、存在問題[1,2];②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健康培育、有效管理與體制機制創新;③包括市場、金融、土地等在內的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支持。
基于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與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如何做到數量與質量、速度與效益、立足現實與著眼長遠的有機統一,有志于這方面研究的學者們任重而道遠。
1.2 技術支撐與引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和發展的必要性
有學者指出,在當前中國“農地流轉制度缺陷、農村金融資源瓶頸、農業專業化合作程度相對低下”等因素的影響下,國家應適時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科技支撐體系建設[3]。對此筆者深有同感,認為技術進步與創新是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動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健康培育和持續發展離不開技術的支撐與引領。這樣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需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當前中國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組織形式與組織保障,而技術應用與創新又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技術支撐與引領,一方面符合中國當前大力倡導并實施的科技驅動戰略,另一方面也符合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基本要求。
二是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的現實需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當前中國農業技術吸納與應用的基本載體,農業技術要素的有效流動以及農業新技術、新產品的及時有效推廣,都取決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技術支撐與引領程度。然而,據農業部科技教育司統計,目前中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40%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80%以上的水平。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如此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技術支撐與引領的力度疲乏是重要原因之一。
是什么原因導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技術支撐與引領的力度疲乏,對此人們并不否認當前中國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同時認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身的技術吸收與轉化能力低下是一個重要原因,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由于受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勞動力轉移趨勢、政策扶持力度等因素的影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技術吸收能力尤為疲弱,其健康、持續發展問題令人憂慮。
2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技術吸收能力的提升是欠發達地區農業科技成果及時有效轉化的重要保障
2.1 技術吸收能力及其相關研究
“技術吸收能力”概念源于外商直接投資和發展經濟學理論。Abramowit[4]于1986年提出的“社會能力說”(Social capability)被國內學界認為是“技術吸收能力”的理論雛形。該學說指出,一個國家和地區要吸收先進的科技成果,必須擁有足夠的人力資源、基礎設施、技術水平等條件。需要指出的是,“技術吸收能力”概念是由Cohen等[5]首次明確提出,其內涵被定義為組織對技術、知識的獲得、消化和應用能力。此后諸多學者圍繞“技術吸收能力”的內涵、外延、本質特征等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取得了一系列成果。Mowery[6]認為,“技術吸收能力”是不同技能的有機組合,包括將隱性知識顯性化和外部技術內部化的能力;Zahra等[7]認為,“技術吸收能力”不僅是組織獲取、消化、轉換技術的能力,還是其利用外部知識和技術的系列組織慣例和過程。迄今為止,有關“技術吸收能力”的大多研究是針對企業或外商直接投資(FDI)展開的,而把它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結合起來進行研究還比較少見,目前只發現宋艷平[1]把“技術吸收能力”與中國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放在一起做比較宏觀的研究。
2.2 欠發達地區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有賴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技術吸收能力的提升
當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中國被定位為帶動農戶進入市場的基本主體、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新型實體、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有效載體。除此之外,當前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還是吸納農業科技成果,從而實現農業科技成果及時有效轉化的主要載體。
從目前各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與發展情況來看可謂速度驚人,但發展質量參差不齊,特別是欠發達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和發展中面臨的效率與質量問題更加突出。有學者認為“科技實力不強,農業技術的利用轉化率較低”、“帶動力不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差”是當前中國欠發達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持續培育與發展中面臨的兩大問題[8]。這兩大問題比較準確地反映了當前中國欠發達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與發展的現狀,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技術吸收能力低下是重要原因之一。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當前中國農業技術吸收與應用的主要載體,它們的技術獲取能力、技術消化能力與技術利用能力將直接關系到農業技術推廣的力度,直接影響到農業技術成果轉化的速度與效率[8]。眾所周知,一方面是中國農業新技術、新成果不斷涌現,另一方面是許多新型實用技術并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推廣和應用,導致巨大浪費,應該說這一現象在中國普遍存在,欠發達地區尤為嚴重。根據規劃,“十二五”末農業科技對中國農業發展的貢獻率要超過58%,要實現這一目標,一方面需要圍繞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以及優化農業科技投入機制等方面開展工作;另一方面,不斷提高欠發達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技術吸收能力,以此提高它們的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與轉化效率,也必須成為工作的重點。之所以這樣認為主要是基于以下考慮。
1)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技術應用與轉化優勢的需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著傳統農業經營主體所不具備的優越性,尤其在農業技術綜合與集成使用方面的優勢更加明顯。然而由于受技術吸收能力多重因素影響,欠發達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2)促進欠發達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動吸納農業技術成果的需要。目前,中國大部分經濟社會欠發達地區的農業推廣與服務還是被動展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其農戶積極主動吸收并采納新技術、新產品的現象還并非常態,究其原因還是受制于其低下的技術吸收能力。一個技術吸收能力相對低下的組織,往往對新技術、新產品缺乏應有的敏感性與主動性,其主動吸納并應用新技術的行為就顯得力不從心。
3)推動欠發達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持續發展與創新的需要。吸收與應用技術是技術創新的前提與基礎。欠發達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技術吸收能力的提高,不僅有助于農業科技成果及時有效的利用與轉化,而且有利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身在主動吸收并應用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和管理創新。
3 欠發達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技術吸收能力問題的實證調查
3.1 調查內容與方法
受教育部社科規劃課題資助,課題組選取經濟、社會欠發達的農業大省江西作為樣本地區進行了調查。據江西省工商管理局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江西有6.7 hm2以上種糧大戶1.25萬余戶,種植總面積達27.7萬hm2;農民專業合作社有2.13萬家,合作社員數超20.3萬戶,帶動農戶超164萬戶,出資總額近315.6億元;國家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40家,省級龍頭企業472家。為了使研究更具針對性,此次調查涉及的對象僅限于農民專業合作社。也就是說,課題組此次僅對江西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技術吸收能力問題進行專門調查。
農業部給60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授予了“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稱號,其中“江西順發白鴨養殖專業合作社、江西富民生豬專業合作社”等22家江西農民專業合作社榜上有名。這肯定了江西多年來在培育與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方面取得的成就。然而,由于歷史與現實等原因的影響,目前,江西大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持續發展能力總體還比較低下,因此更有必要在調查基礎上指出其在技術吸收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
課題組按照分類抽樣方式在江西省分別選取了“種養業,農機業、加工業、林業”各8個共3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每一個合作社選取10家農戶分兩個層次進行了調查。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問卷調查與訪談調查。調查內容如圖1、圖2所示。
3.2 問題與分析
通過對問卷與訪談記錄的整理與分析,發現樣本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技術吸收能力相對低下,致使其合作的專業化程度與發展的持續性受到影響。歸納起來,當前江西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技術吸收能力方面存在以下3個突出問題。
3.1.1 技術獲取渠道單一,對“鄉村能人”依賴程度過高,技術獲取能力低下 樣本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中農民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對技術信息、新技術、新產品的獲取能力低下,對“鄉村能人”的依賴程度高。調查表明,樣本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現有勞動力中文盲占20.5%,小學文化程度占32.5%,初中文化程度占26.7%,高中文化程度占11.8%,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8.5%;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農戶獲取新信息、新技術、新產品的途徑調查表明,有72.3%是通過合作社內部領導或“能人”那里獲得;有10.2%是通過政府部門、龍頭企業、鄉鎮農技人員那里獲得;有9.6%是通過技術中介、參加技術交流會或者從大學、科研院所那里獲得;有7.9%是通過網絡、電視、報刊雜志等新聞媒體獲得。農民專業合作社里的農戶在具體生產實踐中遇到技術問題時,找組織領導和“能人”解決的占80.1%;通過親戚、朋友解決的占11.2%,通過其他方式解決的占8.7%。調查表明,合作社及其農戶的技術獲取具有明顯的“能人”帶動特征。“鄉村能人”主要有合作社理事長、創業能人、技術能人、村干部能人等。總體來看,這些“鄉村能人”比一般農民具有更豐富的經驗與技能,但通過調查發現,“鄉村能人”中多數也屬于傳統農民,他們學歷不高,只有大約15%的人具有大專及以上文憑,他們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也還比較膚淺。
通過對回收問卷的分析,發現樣本地區大部分農民在使用新技術、新品種之前都有明顯的觀望心理,他們要等到“鄉村能人”使用并獲得較大贏利之后,才意識到自己也應該使用某種新技術、新產品。由此可以看出,“鄉村能人”其實是新技術與新產品在鄉村的先行者,討教與模仿“鄉村能人”,是欠發達地區鄉村農民簡單、實用、有效的學習機制,“鄉村能人”事實上就成了欠發達地區農戶學習的“標桿”以及獲取新技術、新產品的主要渠道。
總體來說,充分利用“鄉村能人”的帶動與示范效應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對“鄉村能人”的過分依賴也存在以下風險:①利益沖突風險。如果“鄉村能人”與合作社之間,農戶與“鄉村能人”之間存在利益邊界不明晰的情況,就會產生矛盾與糾紛,調查中發現有不同主體經常會因為利益問題而爭得不可開交,而一旦發生利益沖突,“鄉村能人”的帶動與示范作用就會大打折扣;②“鄉村能人”流失的風險。由于缺乏寬松、有利的發展環境,許多農村出現一種堪憂的現象,那就是“能人”外遷,弱者沉淀。有一定經驗和技能的人大多進城發展了,而缺乏經驗與技能的卻留在農村。這樣一來,以“能人”支撐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技術獲取方面更是困難重重、后繼乏力。
3.1.2 組織學習與交流不足,農業技術培訓效果不佳,技術消化能力低下 調查發現,樣本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經常舉辦技術學習與交流會的只有10.7%,在生產或銷售中經常交流信息的農民僅有9.5%;與組織中的領導或“能人”經常交流的農民占56.2%,與鄉鎮農技推廣人員經常交流的農民占20.5%,與親戚朋友經常交流的農民占23.3%。總體來看,組織中的領導或“能人”對普通會員的影響較大。與此同時,調查數據還顯示這些交流60%以上為隨意交流,參加合作社組織正式交流的只占20%左右,而其中主動交流獲取信息和技術的比例更是只占15%左右。合作社中農民通過信息交流獲取某種技術后,學習自然就成為其理解這一技術的主要途徑。通過調查發現,65.1%的農民認為比較普遍的學習方式是合作社組織開展的技術培訓交流,可是認為通過合作社組織的技術培訓方式能收到良好效果的只占30%左右。那么,為什么會有如此矛盾的回答呢?分析發現,樣本地區有組織的技術培訓次數并不多見,僅有的培訓也存在諸多問題,致使其對技術的消化與理解能力低下。歸納起來,目前樣本地區合作社組織的技術培訓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基層技術培訓員知識更新不夠,教學方式、手段單一。普通農技人員平時從事的都是農技推廣實踐工作,日常下鄉進村進行一般性指導還可以,但由于他們接受新技術、新知識的機會不多,如果要解決新技術、新產品使用與推廣中的難題就顯得力不從心了;另外,基層農技培訓員從事教學的經驗少,教學方式、手段單一,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不強,表述方面難以做到通俗性與專業性的有機結合。
2)教材內容與先進適用技術的結合問題。農村自然資源稟賦的差異致使農業技能培訓呈現一定的地域性、時效性。調查發現,一些農村從外地訂購了許多實用技術教程,結果發現這些教材內容并不完全適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實用性不強;盡管當地農技人員也編寫了一些培訓教材,可是大多存在知識面較窄,接觸面不寬,操作不夠系統,規范性不強等問題。
3)農民技能培訓的理論教學與試驗示范指導脫節問題。各項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引進需要開展試驗示范,試驗示范基地是技術培訓良好的教學實訓基地,它有著其他教學方式不可比擬的特點與優勢。然而,調查發現,大部分地區由于試驗示范基地建設滯后,培訓基本上采取的是從教室到教室,從書本到書本的形式,缺乏起碼的實訓教學與實踐指導,致使培訓效果大打折扣。
3.1.3 使用新技術、新產品的主動性不強,技術服務與推廣滯后,技術應用能力低下 通過對樣本地區3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使用新技術、新產品的情況調研發現,他們在引進新技術或新產品時,基本要先進行試種或試驗。大約45%的合作社每年或每隔一年會使用新技術或新品種,絕大部分合作社及其農戶是根據其他單位或個人使用某種新技術或新品種的效果,來判斷其是否使用某種新技術或新產品。在調查影響合作社應用新技術或新產品的主要因素時發現,52.6%的合作社認為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使用費用高,難以獲得資金支持;30.5%的合作社最擔心新技術或新產品不適應當地實際情況;還有16.9%的合作社認為新技術、新產品的贏利性是其考慮的主要因素。通過對3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中農戶應用技術情況的調查發現:占42.5%的農民使用某種技術或產品前,先要觀望合作社內部管理者或“能人”使用某種技術或產品的情況,如果合作社內部管理者或“能人”對某項技術或產品用的效果好,農民就會采用;占35.8%的農民要觀望親戚或朋友使用某種新技術或新產品的情況;占10.5%的農民則根據自己的經驗來決定是否使用某種新技術或新產品;占7.2%的農民是在鄉鎮農技人員和經銷商的推薦下使用某種新技術或新產品;還有大約4%的農民是在看了電視宣傳后使用某種新技術或新產品。
通過對上述數據分析,發現樣本地區合作社及其農戶應用新技術、新產品的積極性不高,他們考慮和參照的因素太多,以至于行動上瞻前顧后、畏首畏尾。
農業技術服務與推廣是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其水平與質量如何對合作社及其農戶的技術應用能力也會產生相應影響。通過調查發現樣本地區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還存在以下問題。
1)農技服務與推廣的運行機制不健全,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少、素質不高、結構不合理。調查發現,大多數地區的農技推廣采用的還是“政府主導”模式。這一方面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壓力,另一方面由于未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使得企業和農民的積極性都無法發揮。調查還發現,大部分農技推廣人員都集中在鄉鎮以上單位,致使基層一線人員缺乏,農技服務與推廣的實效性大打折扣,從而影響了新技術、新產品的及時有效推廣,也降低了農民對新技術、新產品的利用能力。
2)農技服務與農民的科技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致使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農戶的技術轉化與利用能力受到影響。從樣本區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農戶技術需求的調查情況來看,目前農民最希望得到的技術主要為“優良品種信息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等。這自然與江西大部分地區為雙季稻區,以及與農民的增收、致富愿望密切相關。然而現有的農技服務卻五花八門,缺乏針對性,甚至一些人為了謀取商業利益,推廣了一些不符合當地實際的技術與產品。
農業技術服務一方面會影響農業技術成果的轉化率,另一方面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戶的技術應用能力也產生重要影響。因而,如何加強欠發達地區農業推廣效率,提升服務質量,是擺在當前農業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以上只是對樣本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這一類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技術吸收能力存在問題的概述,目的是引起同行們的關注與討論,至于欠發達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體技術吸收能力的狀況如何,課題組將做進一步調查與分析。
參考文獻:
[1] 宋燕平.我國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技術吸收能力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8(8):78-81.
[2] 黃祖輝,俞 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狀、約束與發展思路——以浙江省為例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0(10):35-38
[3] 劉舜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科技支撐體系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 2013(6):57-62.
[4] ABRAMOWIT Z.Catching up,forging ahead and falling behind[J].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86,46(2):385-406.
[5] COHEN W, LEVINTHAL D A.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 Administrative Scienee Quarterly,1990,35(1):128-152.
[6] MOWERY, D C, OXLEY J E, SILVERMAN B S. Strategic alliances and interfirm knowledge transfer[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77-91.
[7] ZAHRA S,GEORGE G. 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27(2):185-203.
[8] 江維國.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管理創新的戰略構想[J].農業經濟,2014(3):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