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張雜谷3號及其父本、5號及其父本為試驗材料,研究了張雜谷及其親本的灌漿特性。結果表明,子粒干重隨開花后天數變化均可用Logistic方程擬合其灌漿曲線,擬合效果良好,且張雜谷植株在灌漿過程中干物質積累表現出“慢-快-慢”的生長規律。在相同的測定條件下,張雜谷3號、5號的平均灌漿速率均大于其父本。張雜谷3號前期的超親優勢為16.67%,中期為9.86%,后期無明顯優勢。張雜谷5號前期的超親優勢為50%,中期為5.17%,后期為73.91%。綜合表現張雜谷5號的超親優勢大于3號。
關鍵詞:張雜谷;Logistic方程;灌漿特性;超親優勢
中圖分類號:S5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02-0293-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02.005
張雜谷是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自1969年開始利用光溫敏兩系法選育出的谷子優良品種,營養價值高,具有節水、抗旱、高產的突出優勢,成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領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2007年,張雜谷創造了產量810 kg/667 m2的新紀錄,有效地提高了谷子產量,使谷子從低產作物變成了高產作物,可以更好地保障糧食安全,豐富深加工產品種類[1-4]。
谷子子粒灌漿過程決定了谷子粒重、產量甚至品質,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生理過程。谷子具有較多的穗粒數,且子粒鮮體積平均增長速率高、持續時間長,有利于擴大子粒和穗粒的庫容,提高粒重和單穗粒重。圍繞著作物灌漿特性,人們對重要的雜糧作物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古世祿[5]研究證明,谷子產量的形成有兩個關鍵時期:一是抽穗前8 d到抽穗期,在該時期如果體內營養不足,會導致穗粒數損失61.06%~90.86%,秕谷率增加52.0%~72.2%,穗粒重損失50.28%~94.36%;另一個關鍵時期是抽穗后20~34 d,在該時期如果體內養分虧缺,穗粒數損失28.30%~36.42%,秕谷率增高21.9%~42.1%,穗粒重損失22.62%~29.18%。蔡慶生等[6]研究表明粒重與子粒灌漿速率呈正相關、與灌漿持續時間無顯著關系。另有張曉龍等[7]、劉豐明等[8]研究表明灌漿過程持續時間與粒重呈顯著正相關。裴雪霞等[9,10]研究表明播期對子粒灌漿的影響較大。
多年來,圍繞谷子灌漿速率的問題,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理論。本研究選取生產上廣泛種植的張雜谷3號、5號及其親本為試驗材料,對其灌漿期干物質積累動態方面利用Logistic生長曲線進行比較分析,探討高產形成的機理及有關的高產栽培途徑,進而揭示張雜谷物質生產規律,并提出高產特征,為張雜谷的雜交優勢機理與高產育種提供理論依據[7-9]。
3 小結與討論
谷子的產量是由穗數、穗粒、粒重構成的,在穗數、穗粒一定的條件下,谷子的粒重對產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適當延長灌漿期的時間對提高灌漿速率和粒重有重要的意義。從不同灌漿時間與干物質積累量可以看出,快增期灌漿速率、持續時間和漸增期灌漿速率是影響粒重的3個重要參數,與不同谷子品種間粒重的差異也很大,而粒重的差異主要由灌漿期灌漿速率不同引起,而灌漿速率受遺傳控制,因而可通過育種生產出灌漿速率快的品種。通過本試驗可知,張雜谷3號、5號的灌漿速率比3號父本、5號父本的灌漿速率快且生育期短。從超親優勢看,5號的超親優勢比3號的高,因此在生產上應多選育灌漿速率快且超親優勢高的產品。
谷子結實器官的建成是一個連續漸進的過程,子粒是最后形成的器官,粒重是最后形成的產量構成因素,是植株個體發育、栽培技術、環境條件及生產目標的最終體現。谷子子粒灌漿過程決定了谷子粒重、產量甚至是品質,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生理過程。谷子具有較多的穗粒數,且子粒鮮體積平均增長速率高,持續時間長,有利于擴大子粒和穗粒的庫容,提高粒重和單穗粒重。
參考文獻:
[1] 崔文生,孔玉珍,趙治海,等.谷子光敏型隱性核不育材料“292”選育初報[J].華北農學報,1991(S1):177-178.
[2] 趙治海,崔文生,杜 貴,等.谷子光(溫)敏不育系821選育及其不育性與光、溫關系的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1996,29(5):23-31.
[3] 趙治海,崔文生,杜 貴.光敏核不育谷子光周期反應的初步研究[J].華北農學報,1994(S1):29-32.
[4] 王曉明,王 峰.谷子光(溫)敏兩系雜交種“張雜谷”系列品種簡介[J].河北農業科技,2007(4):8-10.
[5] 古世祿.谷子(粟)產量形成時期的研究[J]. 山西農業科學,1995,23(1):7-10.
[6] 蔡慶生,吳兆蘇.小麥籽粒生長各階段干物質積累量與粒重的關系[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1993,16(1):27-32.
[7] 張曉龍.小麥品種籽粒灌漿研究[J].作物學報,1982,8(2):87-93.
[8] 劉豐明,陳明燦.高產小麥粒重形成的灌漿特性分析[J].麥類作物學報,1997,18(3):15-20.
[9] 裴雪霞,王嬌愛.王 鵬,等.播期和種植密度對小麥籽粒灌漿特性的影響[J].小麥研究,2006,27(4):1-6.
[10] 裴雪霞,王嬌愛,黨建又,等.播期對優質小麥籽粒灌漿特性及旗葉光合特性的影響[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16(1):121-128.
[11] 吳少輝,高海濤,張學品,等.播期對不同習性的小麥品種籽粒灌漿特性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04,24(4):105-107.
[12] 張保軍,馮素偉,由海霞,等.集成技術對冬小麥小偃503灌漿期特性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04,24(4):92-97.
[13] 薛 香,吳玉娥,陳榮江,等.小麥籽粒灌漿過程的不同數學模型模擬比較[J].麥類作物學報,2006,26(6):169-171.
[14] 沈又佳.小麥籽粒灌漿高峰期與干物質累積關系的研究[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1986(4):9-13.
[15] 張 凱,任 健,仝勝利,等.土壤水分調控對冬小麥籽粒灌漿特性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06,26(5):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