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探討不同光照強度對廣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中百秋李醇含量變化的影響, 采用氣相色譜法對廣藿香樣品中的百秋李醇含量進行了測定分析。結果表明, 遮陰率達80%時,廣藿香中百秋李醇的含量為0.057 0%,高于全光照處理樣品的0.032 5%,表明遮陰有利于廣藿香中百秋李醇的積累。通過各個遮陰處理之間的多重比較,發現各遮陰處理的百秋李醇含量相互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因此,適當的遮陰處理對獲得高品質的廣藿香藥材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廣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百秋李醇;光照強度;氣相色譜法
中圖分類號:S567.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02-0406-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02.035
廣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為廣東省道地藥材,屬“十大廣藥”之一,中醫臨床上具有芳香化濁、和中止嘔、發表解暑的功效[1]。原產于菲律賓,于清代傳入廣東省廣州市的石牌、棠下,后被引種至肇慶市、陽江市、湛江市以及海南省等地。其中,廣州市產的稱“石牌藿香”(簡稱“牌香”),肇慶市產的稱“枝香”或“肇香”,海南省產的稱“瓊香”、湛江市等地產的廣藿香通常與“瓊香”統稱為“南香”。傳統經驗認為,廣藿香以“牌香”品質最優,是道地藥材,“枝香”品質稍遜于“牌香”,而“南香”品質較次,一般僅供提取揮發油用[2]。廣藿香總揮發油為其主要的有效成分,其中主要含有百秋李醇、廣藿香酮、α-愈創木烯等大分子物質,羅集鵬等[3]、郭曉玲等[4]、張英等[5]通過對廣藿香中揮發油成分的分析,發現不同產地、不同采收期的廣藿香藥材中揮發油的質量存在明顯的差異。汪小根等[6]研究發現,組織培養出來的廣藿香中百秋李醇和廣藿香酮的含量與扦插的廣藿香相比無顯著差異。但是在自然生長條件下,環境因子如光照,溫度、濕度、土壤等都能對藥用植物中化學成分的組成及含量產生一定的影響[7-15]。為此,試驗對在不同光照強度下生長的廣藿香藥材中有效化學成分百秋李醇進行了測定比較,以期為廣藿香的規范化種植提供技術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植物材料 從廣東省高要市收集生長2個月的廣藿香種苗,種植于廣東藥學院藥圃,該地年平均氣溫22.5 ℃(根據1981 — 2010年最新的30年氣候資料統計)。自然條件下生長2個月后選取大小相近、無病蟲害的健康植株移栽于面積為1.0 m×1.0 m的藥畦上,株距約30 cm,行距約30 cm,每畦內種3~4行(兩邊各空出20 cm),每行種植3株(兩頭留20 cm),每畦種植10株,共種12畦,計有120株種苗。
1.1.2 試劑與儀器 百秋李醇對照品由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提供,批號為110772-201202;正十八烷為上海晶純試劑公司提供,批號為23223。氯仿、正己烷、三氯甲烷為廣東藥學院實驗室已備,均為分析純。儀器主要有GC-2010型氣相色譜儀(日本島津公司)、KQ-500DE型超聲波清洗儀(昆山市超聲儀器有限公司,頻率為40 KHz)、LK-400型手提式高速中藥粉碎機(浙江溫嶺市創力藥材器械廠)、TM-204 LUX/FC照度計(美國Tenmars公司)。
1.2 處理
待廣藿香植株生長穩定時(約在定植1個月后)進行4種光照處理,以全光照為對照,分別有1層黑色遮陽網、2層黑色遮陽網、3層黑色遮陽網3個遮陰處理。4個處理都重復3次(種3畦),采用TM-204照度計于測定日下午12:00 — 13:00在覆蓋遮陽網后立即測定各處理的相對透光率,測定結果經計算,平均值分別為對照(自然光)透光率100%、1層遮陽網透光率70%、2層遮陽網透光率45%、3層遮陽網透光率20%,后3種處理分別相當于30%、55%、80%遮陰率。在廣藿香生長8個月后采收地上部全株,用對角線方法取樣,即選取每個處理2條對角線上的5株廣藿香作為樣品,陰干,粉碎過40目篩,備用。
1.3 測定方法
1.3.1 色譜條件 毛細管柱為AT-SE54(15 m×0.25 mm×0.25 μm),載氣量 0.77 mL/min,進樣口溫度280 ℃,FID檢測器280 ℃,分流比是20∶1;程序升溫方面,初始溫度170 ℃,保持8 min,然后以20 ℃/min升溫到260 ℃,保持5 min。進樣量1 μL。
1.3.2 溶液的制備 ①對照品溶液的制備,精準稱取百秋李醇對照品20.04 mg,用正己烷定容至10 mL,制備成質量濃度為2.004 mg/mL的對照品溶液。②內標溶液的制備,精準稱取正十八烷0.150 6 g,用正己烷定容至50 mL,制備成質量濃度為3.01mg/L的內標物溶液。③供試品溶液的制備,精準稱取1.0 g樣品置于具塞錐形瓶中,加三氯甲烷50 mL,超聲提取3次,每次20 min,過濾,合并濾液,水浴回收溶劑至干,殘渣加正已烷使之溶解,轉移至5 mL容量瓶中,精準加入內標溶液0.5 mL,用正已烷定容至刻度,用0.45 μm微孔濾膜過濾,即得供試品溶液。
1.3.3 標準曲線的建立 分別精準吸取對照品溶液0.1、0.2、0.5、1.0、2.0、4.0 mL,再分別置于5 mL容量瓶中,各精準加入內標溶液0.5 mL,正己烷定容至刻度,搖勻。按試驗的色譜條件,分別測定5次,計算百秋李醇峰面積和正十八烷峰面積的比值,并求平均值。以百秋李醇濃度(mg/mL)x為橫坐標,峰面積比值y為縱坐標,求出標準曲線,由標準曲線得出回歸方程。
1.4 方法學考察
1.4.1 精密度試驗 精準吸取同一百秋李醇對照品溶液,連續進樣6次,按照色譜條件進行測定,檢測試驗的精密度水平。
1.4.2 穩定性試驗 精準吸取同一供試品溶液,按照色譜條件進行測定,分別在0、2、4、8、12、24 h進樣,考察色譜峰的相對保留時間和峰面積比值的一致性,檢測試驗的穩定性水平。
1.4.3 重復性試驗 取同一批次、同一樣品5份,用試驗制備方法提取,按照色譜條件進行測定,考察色譜峰的相對保留時間和峰面積比值的一致性,檢測試驗的重復性水平。
1.4.4 加樣回收率試驗 精準稱取已知含量的30%遮陰率處理的樣品6份,分別精確加入百秋李醇對照品3.26 mg,制備供試品溶液,按照色譜條件進行測定,記錄峰面積,計算回收率,檢測加樣回收率是否符合試驗要求。
1.5 田間分布差異評價
為克服田間分布各重復(畦)因小環境的影響對試驗結果可能產生的干擾,對每個處理3次重復(種3畦)的樣品百秋李醇含量進行比較,評價3個遮陰處理各重復因田間分布不一而可能帶來的差異程度。
1.6 數據處理
試驗所得數據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軟件處理,應用DPS系統進行方差分析,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檢驗法(Duncan′s new multiple range test,DMRT)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
2 結果與分析
2.1 標準曲線
按照試驗設定的色譜條件進行測定,得到的百秋李醇色譜圖見圖1,內標物正十八烷色譜圖見圖2,以百秋李醇濃度(mg/mL)x為橫坐標,峰面積比值y為縱坐標,求出的標準曲線見圖3。由標準曲線得出回歸方程y=1.495 2x-0.057 3,其R2=0.999 9,說明百秋李醇質量濃度在0.040 08~1.603 20 mg/mL范圍內與峰面積有良好的線性關系。
2.2 方法學考察
2.2.1 精密度試驗 將同一百秋李醇對照品溶液連續進樣6次,進行色譜分析。結果表明,百秋李醇與內標物正十八烷相對峰面積的RSD為1.33%,由此可知,試驗儀器的精密度符合試驗要求。
2.2.2 穩定性試驗 將廣藿香同一供試品溶液分別在0、2、4、8、12、24 h進樣,進行色譜分析。結果得出百秋李醇與內標物正十八烷相對峰面積比值的RSD為1.96%,顯示出廣藿香的供試液在24 h內保持了百秋李醇含量的穩定水平。
2.2.3 重復性試驗 將同批次、同一樣品5份提取制備后進行色譜分析,測定百秋李醇含量,考察色譜峰的相對保留時間和峰面積比值的一致程度,結果百秋李醇含量的RSD為0.37%,表明試驗方法的重復性良好。
2.2.4 加樣回收率試驗 精密稱取已知含量的30%遮陰率處理的樣品(百秋李醇含量為0.326%)6份,分別精確加入百秋李醇對照品3.26 mg,按照試驗要求制備供試品溶液,進行色譜分析,計算回收率,結果見表1。從表1可見,樣品的百秋李醇平均回收率為100.35%,RSD為1.20%,表明加樣回收率符合試驗要求。
2.3 廣藿香的百秋李醇含量測定
將不同光照強度處理下的廣藿香樣品按照試驗的制備方法制成供試品溶液,按照色譜條件進樣檢測,結果見圖4。將圖4測定結果代入標準曲線中計算百秋李醇的含量,發現各處理的廣藿香中百秋李醇的含量存在明顯差異,其中以全光照處理的最低,平均含量為0.325%,80%遮陰率處理的樣品平均含量最高,為0.570%,55%遮陰率處理的樣品平均含量為0.511%,30%遮陰率處理的樣品平均含量為0.491%;上述結果表明,光線透過率越低,廣藿香中百秋李醇的含量越高,各處理的百秋李醇含量高低依次為80%遮陰率、55%遮陰率、30%遮陰率、全光照。方差分析結果(表2)顯示,不同遮陰處理下試驗樣品與對照處理(全光照)樣品中的百秋李醇含量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而各個遮陰處理的百秋李醇含量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同時,可見光強對百秋李醇含量的影響并不一定是隨著遮陰強度的減弱而增加的。
1.5 田間分布差異評價
由于室外田間試驗各畦試驗樣品中的百秋李醇含量有可能出現差異,所以對每一畦樣品的含量進行分析評價,結果見圖5。從圖5可見,30%、55%遮陰率處理的樣品中百秋李醇含量各重復幾乎無變化,80%遮陰率處理樣品中僅1畦的樣品含量較高,其他與前2種處理的樣品含量水平相近,說明試驗條件下各重復的百秋李醇含量水平是可信的,并且輕度遮陰即能達到提高廣藿香中百秋李醇含量的目的。因此,在廣藿香藥材種植時,適當的遮陰處理對獲得高品質的藥材有積極作用。
3 小結與討論
1)通過對不同遮陰處理下生長的廣藿香樣品中百秋李醇的積累情況進行測定,發現遮陰對廣藿香中百秋李醇的含量有明顯的影響,光線透過率越低其含量越高,各處理廣藿香中百秋李醇的含量高低依次為80%遮陰率、55%遮陰率、30%遮陰率、全光照處理。
2)通過對不同遮陰處理下廣藿香樣品中百秋李醇的含量進行方差分析,發現遮陰處理的含量與全光照條件下的百秋李醇含量存在顯著差異,而各個遮陰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可見光照強度對百秋李醇含量的影響并不一定是隨著強度的減弱而增加的。
3)輕度遮陰即能達到提高廣藿香中百秋李醇含量的目的,因此,廣藿香藥材種植時,適當的遮陰處理對獲得高品質的藥材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趙 越.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2] 羅集鵬,馮毅凡,何 冰,等.廣藿香的道地性研究[J].中藥材,2005,28(12):1121-1125.
[3] 羅集鵬,劉玉萍,馮毅凡,等.廣藿香的兩個化學型及產地與采收期對其揮發油成分的影響[J].藥學學報,2003,38(4):307-310.
[4] 郭曉玲,馮毅凡,羅集鵬.廣藿香揮發油氣相色譜指紋圖譜再研究[J].中藥材,2004,27(12):903-908.
[5] 張 英,張金超,陳 瑤,等.廣藿香生藥、化學及藥理學的研究進展[J].中藥材,2006,29(5):786-790.
[6] 汪小根,莫小路,蔡岳文,等.組培廣藿香與扦插廣藿香中百秋里醇和廣藿香酮的含量對比分析[J].藥物分析雜志,2009,29(1): 96-100.
[7] BAZZAZ F A. Plant in changing environment. Linking physiological. population and community ecology[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13-40.
[8] FARQUHAR G D,O’LEARY M H, BERRY J A.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isotope discrimination and intercellular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in leaves[J].Australian Journal Plant Physiology, 2009, 9:121-137.
[9] NAOYA F,MITSUKOK Y,MASAMI U, et al. Effects of light quality intensity and duration from different artificial light sources on the growth of petunia[J].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2002,71(4):509-516.
[10] 吳爰爰,劉迎輝,李 震,等.馬齒莧在不同光照強度下生物量及營養成分的動態變化研究[J].食品工業科技2008(6):102-103,106.
[11] 張躍進.孟祥海.楊東風.等.不同光處理的半夏化學成分含量的比較研究[J].武漢植物學研究,2009,27(5):533-536.
[12] 袁開來,王文杰.光強對伊貝母鱗莖生物堿生產的影響[J].中草藥,1993,24(7):369-370.
[13] 王萬賢,戴為草,楊 毅,等.生態因子對絞股藍皂甙含量影響的研究[J].中草藥,1996,27(9):559-561.
[14] 趙甜甜,蔡 新.不同遮陰度下茶樹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J].湖南農業,2010(5):38-41.
[15] 閻意輝,袁文俠,關文玉,等.遮陰處理對云抗10號茶樹春梢生化成分含量的影響[J].西南大學學報,2013,35(1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