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運市場近年來極度低迷,經常聽到超低運價以及企業破產倒閉的消息,無論是大型航運企業還是中小航運企業,無論是中國企業還是外國企業,蓋莫幸免。這樣的市場境遇,一方面來自于外部需求不振,另一方面更來源于水運誠信體系出了問題,使得行業生態環境極為惡劣,行業從業者沒有創新的動力,貨主紛紛“棄水走陸”,因誠信引發的水運市場供需的負反饋使得水運的比較優勢難以發揮,也提升了社會的總物流成本。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18%,繁雜的中間環節、不穩定的上下游關系、名目繁多的收費(包括企業收費和行政事業性收費)、難以抵扣的增值稅等對水運的生態失衡“功不可沒”。構建良好的水運生態有三條途徑:一是內化于心的“水運核心價值觀”。行業誠信不僅僅是要給行業從業者強加一個外在的約束,而是要從價值觀的重構開始,讓所有從業者發至內心地向善,讓行為與良知相匹配,這需要在行業層面通過宣傳推廣“水運核心價值觀”,以教化相關從業者,還需要企業層面構建與“水運核心價值觀”相匹配的企業文化來踐行核心價值。二是外在約束的誠信體系建設,即在水運行業構建“信用水運”的體系并納入到“信用中國”的總體框架中,交通運輸部正在開展此項工作。2015年5月交通運輸部政研室發布《交通運輸部關于加強交通運輸行業信用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政研發﹝2015﹞75號)給出了政府主導和社會共建的總體方向,其中社會力量廣泛參與信息系統建設和第三方評價應當放在重要的位置。誠信體系的構建,需要行業協會發揮作用,通過誠信評價,讓行業中誠實守信的企業能夠脫穎而出,讓行業的正能量能夠普照,從而使行業積弊逐步減少。三是誠信體系建設的智慧水運路徑。一方面,良好的發展環境有利于激發企業的誠信意識和品牌價值;另一方面,“互聯網+”水運的平臺企業通過技術手段和新型商業模式也可以為水運誠信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重點闡述水運誠信體系建設的第三條路徑,即通過智慧水運的路徑來解決水運行業長期以來誠信缺失的積弊。
市場結構碎片化。歷史上,內河水運的規模化發展本來具有基礎。以江蘇省為例,改革開放之初,江蘇省縣以上交通部門共有獨立核算的內河水運企業136家。1985年江蘇內河水運年完成貨運量1.97億噸、周轉量224.13億噸公里,其中136家交通水運企業完成的運量、周轉量占水運總量的38.63%和67.67%,發揮了內河水運主力軍的作用。隨著農村和城鎮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運輸難成為一大社會問題,在有水大家行船、國營集體個體一起上的年代,原有交通部門136家水運企業,失去了獨家經營地位,結束了政府指令性計劃運輸、平價供應燃油及維修材料等待遇,加之負擔較重、船舶結構單一和單位成本上升,使之逐年虧損。后進行產權轉讓和職工身份置換,使這些國有和集體航運企業,全部改制成民營企業或股份制有限公司。時至今日,在上千家江蘇省的水運業戶中,擁有運力5萬載重噸以上的有152家,占總業戶14.5%;擁有10萬載重噸以上的有60家,占總業戶的5.73%。經濟快速發展并沒有促發江蘇內河和沿海水運企業的規模化經營,仍停留在改革開放之初小散弱的發展水平上,呈現出市場結構碎片化的特征。這樣的市場結構一方面來源于政府監管“抓大放小”使得大企業承擔的安全責任和社會責任較高,在市場中難以形成競爭力;另一方面來源于個體戶弱化安全責任和偷稅漏稅等行為,使得其競爭力相對更高,這違背企業發展的基本邏輯,助長這樣的市場形成的力量是某些政府部門的畸形化監管:“以罰代管”。
碎片化市場給水運行業紛繁復雜的中介代理創造了空間,這是市場為應對信息不對稱而采取的必要手段,其結果就是進一步抬升了交易成本。碎片化的市場也給行業從業者提供了不誠信也能獲利的可能,貨主拖欠運費、船東私自卸貨、船東壓貨訛錢、紅頂中介坐地收錢、回扣好處和吃拿卡要等有違基本商業原則的行為經常發生,有時候這些行為甚至替代了正常的商業邏輯,異化為行業的潛規則。所有這些因市場碎片化而生的不誠信行為都抬升了水運業的綜合成本,使得水運的比較優勢難以發揮。再加之公路運輸長期以來超載和疲勞駕駛所引致的公路運輸成本較低,使得我國內河水運業遠沒有歐美發達國家的內河水運業有競爭力。
行業稅收畸形化。碎片化的市場結構還會導致一個結果:偷稅漏稅十分普遍。個體戶從四處購買油票來抵扣相應收入,專業的代開發票公司多如牛毛,形成了黑色利益產業鏈,并造成了地方政府的稅收流失。不誠信的行為反而獲利更多,給遵紀守法、足額繳稅的正規公司以反向的激勵,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現實版本。與偷稅漏稅并存的是“營改增”后的高稅負。由于產業鏈條被碎片化分割,進而造成了“營改增”過程中抵扣鏈條的不完整,致使按照增值稅納稅的實際稅負大大高于曾經的營業稅。與此同時,還有與水運相關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罰款(京杭運河濟寧榮信碼頭至江蘇七干河永聯碼頭某拖隊一個航次過閘費占其總收入的18.8%,罰款占其總收入的6.4%),這些費用都不能抵扣,這加重了相關企業的稅負。
行業監管沒頭緒。碎片化的市場讓政府部門監管陷入窘境。市場亂象叢生給了相關政府部門強化市場監管的理由,但因為人力和資源有限,面對龐雜紛亂的水運市場主體,政府監管沒有抓手,只好通過強化海事的日常監管和不定期的運動式監管來規范市場。而“以罰代管”的實際效果與初衷更是南轅北轍。罰款的本意是糾正違背安全的行為,但罰款之后繼續航行也就使得罰款失去了本來的意義。不定期的重拳出擊會產生立竿見影的實效,只不過曾經的積弊會在重拳出擊結束后立刻死灰復燃。過往陳舊的監管模式已經對碎片化的市場失效,需要創新監管模式。
江蘇物潤船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領先的互聯網及相關服務行業內的水上運輸物聯網服務企業,其將水上物流運輸與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深入融合,通過線上的信息整合智能管理,結合線下的跟蹤服務、資源配置,建立起集網站、手機端APP為一體的智能匹配型船貨競價模式。貨主或貨代可以通過網站或手機APP,一鍵發布貨源信息,進行實時在線招標;船東或船代也可以競價投標;雙方通過信用評價及保證金制度,建立起自動的招標投標評標及船貨位置跟蹤與到港提醒系統等,由此建立起了水上物流大數據,為生產企業、貿易商、物流企業及第三方物流提供一站式智能物流運輸及船貨交易撮合平臺,從根本上擺脫了傳統物流的管理調度模式。
該公司在2014年著力研發的“水陸聯運在線訂艙、在線招標暨監管平臺”可將水上物流流程標準化及可視化,包括船載視頻監控服務平臺、船舶動態查詢服務平臺、船舶金融服務平臺、物流智能實時匹配平臺、貨物運輸競價服務平臺等系統的開發,及相關硬件和輔助設施購置,建成國內首家水陸聯運物流電子商務平臺和水陸聯運第四方物流專業方案提供商,從而使得交易更加安全、透明、公平、高效,從而達到降低貨主的物流運輸成本和時間成本。
另外,充分利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傳播特性,船東可以根據船舶資料和船舶位置,實時匹配貨物運輸招標信息。貨主或貨代根據船東的信用等級和每條船的位置信息及歷史信用評價,找到性價比高的船承運,還能實時監控及查詢貨物到港信息,徹底擺脫傳統的中介信息詢價模式。平臺成為更加方便、簡單、快捷的途徑,極大提升水上物流運輸行業的效率。
江蘇物潤船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所構建的智慧物流將在以下方面促進水運行業的誠信建設:
第一,以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一體化彌合市場結構碎片化。物潤船聯旗下的水陸聯運網利用互聯網的感知功能,獲取運輸、裝卸、港口、倉儲等各個環節的大量信息,實時數據收集、使各環節準確掌握貨物車輛、船舶等信息,從而建立物流大數據,實現物流智能化。物流的過程,通過網絡內的人員、機器、設備和基礎設施,實施即時的管理和控制,并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物流活動,從而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水平。資金流的主體包括:物流結算業務、物流融資業務、物流金融技術支持業務、物流支付通道業務。水陸聯運網通過金融服務的創新,提高物流的運行效率加強物流保險,化解資金風險,并實施有效的動態管理,監控物流運行的全過程,同時著手建立行業信用體系,減少交易難度。信息流、物流與資金流的結合,使得曾經的物流變為了供應鏈,為貨主企業實現了門到門的服務,減少了行業的中間環節,減弱了行業撮合交易的難度,減少了運輸工具的空載率,大幅減低了行業的運行成本。據測算,物潤船聯的智慧物流平臺,可使水陸聯運成本下降15%,水水中轉成本下降10%。物潤船聯所構建的平臺不但為船舶服務,還可以聯通公路運輸和鐵路運輸,形成智慧的多式聯運平臺,徹底打通曾經水運業與其他運輸方式的分隔。
第二,以證據流和票據流解決稅收畸形化。水路聯運網利用證據鏈防偽技術即數據(視頻、圖像、聲音)+位置識別技術,解決證據的防偽、儲存、實時性等瓶頸,保證了物流的真實性。同時,物流實施流程中產生的電子合同電子訂單、電子保單、電子運單、支付流水等,為物流的真實性提供了法律依據。由此,進入平臺的企業不可能逃稅漏稅,有不法企圖的企業也不可能進入到該平臺。平臺自主研發的AIS技術和對船舶進行的24小時實時監控,大大方便了稅務部門的稽查,杜絕了沒有實際運輸行為了虛開發票的可能。同時,結合未來無車(船)承運人相關制度的不斷試點及改進,平臺企業具備合法為個體戶開具增值稅發票的許可,將使得物流行業的增值稅抵扣鏈條趨于完整,進而消除物流“營改增”后的實際稅負增加的弊端。
第三,以“五流”一體化構建行業誠信的新邏輯。物潤船聯構建的行業新生態,貨、船雙方經過平臺嚴格的身份審核認證,確保貨源和船源的真實性。平臺建立起的誠信機制包括:誠信押金托管、違約處罰、信用體制等,使船貨雙方在真實誠信的環境中完成整個物流行為。資金通過第三方賬戶托管,確保資金安全;通過平臺走資金流,為貨運免費購買保險,降低貨主的風險。所有的招標過程,都在封閉的環境下進行,招標信息半公開化,避免出現惡意競爭,通過關系等獲取中標的不正當手段。貨船雙方通過平臺運作整個招投標及承運過程,包括投標的節點、貨款的流向、貨運的動態及監控完全透明化,真正實現水上物流的全過程化監控。通過互聯網實現信息的對稱及傳輸,大大降低線下的傳統操作成本,信息、通知、指令等,通過互聯網可以迅速精準地傳達,每完成一步,將有智能化指引下一步操作。這樣的平臺讓誠信的企業有運不完的貨,而讓誠信缺失的企業沒有貨運,真正起到凈化水運市場的作用。這樣的平臺也能夠沉淀水運的大數據,為行業的市場預警和監管提供基礎的信息服務。過往小散弱的內河水運市場被智慧水運的平臺所集聚,政府對行業的宏觀調控、市場監管以及政策措施等都找到了抓手,內河水運的集約化發展將以智慧水運的平臺為突破口。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AIS船舶定位技術的應用、視頻壓縮傳輸技術的創新等為智慧水運的快速發展創造了條件,與此相關的諸多平臺正在探索各自的路徑。行業新興業態的發展,離不開行業制度建設,目前最為迫切的制度瓶頸就是無車(船)承運人的相關管理制度。平臺型企業遇到的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個體戶開票問題。整個長江船只80%以上,全國汽車貨車中90%以上,都是個體戶。個體戶開不出發票,導致平臺企業增值稅鏈斷裂,沒有進項抵扣,物流稅賦成本就降不下來。
2016年7月29日,國家發改委正式發布《“互聯網+”高效物流實施意見》,提出要制定出臺多式聯運發展推進辦法,支持多式聯運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加快不同業務系統之間的對接,推動多式聯運信息交換共享,并明確了無車承運人試點的時間表,2016年8月前將確定多式聯運示范企業和示范線路,完善實施方案,組織開展示范工作,2017年底總結示范經驗,研究制定統一的多式聯運服務規則和標準。2016年9月1日,交通運輸部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改革試點加快無車承運物流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10月份啟動“無車承運人”試點。2016年9月9日,交通運輸部審議并原則通過《關于促進多式聯運發展的若干意見》(送審稿),提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法規標準,加強科技攻關,大力推進多式聯運健康有序發展。
以上述文件為基礎,結合試點的經驗,修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參照《中國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結合內河和沿海運輸的實際情況,充分征求相關“互聯網+”水運企業的意見,修訂完善《國內水路運輸管理條例》,增補內河無船承運人的相關條目,以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管理條例》也應進行相關的調整。
隨著智慧水運的相關制度完善和政策措施落地,在基礎設施基本成網的情況下,“互聯網+”水運企業將以市場化手段整合物流資源,進而形成物流的良性生態圈,降本增效,切實發揮黃金水道的黃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