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輝 黃琳翔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廣西 桂林541004)
2009年9月,教育部首次在京召開網絡新媒體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討會,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關注網絡新媒體的影響,主動研究、積極利用網絡新媒體為思想政治教育服務,開拓育人的新空間。2009年下半年,上海市教衛黨委、市教委委托上海教育系統網絡文化發展研究中心集合網絡新技術和新應用,在原先的“E-class”基礎上升級改版而成的大學生實名互動平臺——易班。易班作為新媒體時代誕生的產物,逐漸成為高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有力平臺。易班經歷了九年的發展歷程,2007年8月:誕生,Web 1.0;2009年9月:升級,Web 2.0,第一批試點(交大、上外、東華、海洋);2010年5月:第二批試點(復旦、建橋、杉達);2010年11月:第三批試點(21所高校);2011年6月:易班改版升級;2011年11月:44所高校試點;2012年9月:上海公辦、民辦高校全覆蓋以及成都的西華大學;2012年12月:廈門大學開始試點建設易班網絡互動社區;2015年1月:易班網全新改版升級,大換血。易班作為新媒體時代誕生的產物,逐漸成為高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有力平臺。
自2009年開始,全國高校陸續開始對易班進行研究,尤其是重點試點的高校教師,對于易班的研究更加廣泛,研究的內容大多集中在易班的教育功能、易班與高校網絡思政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易班黏著度提升、易班建設與發展等方面,教育部易班發展中心也有專業人員和團隊一直致力于易班新功能的研發。
易班融合了論壇、社交網絡、博客、微博、相冊等主流功能,還具有通知、資料共享等針對思政工作特點的獨特功能,這對于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升,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大部分輔導員迫于學校規定,開通易班賬戶,但大多輔導員真實使用易班的情況卻不樂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作為一個新的新媒體平臺,有些輔導員存在心理排斥和抵觸情緒,不愿意接受新事務。其次,大多數輔導員已習慣性使用qq、微信、飛信、微博等媒體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思政工作的開展,對于易班的出現,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適應和接受。最后,一些輔導員一開始抱著極大的熱情探索易班,但由于對易班功能的不完善和使用界面不夠友好等原因的影響,對易班的印象不好,導致了后期不再愿意使用易班的結果。
基于以上原因,從以下幾個方面總結輔導員使用易班的現狀及其問題。
1)輔導員使用易班的人數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絕大多數年輕輔導員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快,已基本使用易班。但是一些年紀相對較長的輔導員,還存在沒有使用易班的情況。另外,一些高校推廣易班比較好的,輔導員使用易班的人數明顯高于其他高校。
2)輔導員使用易班的功能較為單調。絕大多數輔導員僅停留在發動態、發通知上,對于易班的群組功能、話題、投票、博客、資料共享等功能版塊的使用人數很少。
3)輔導員使用易班的習慣養成還有待進一步規范。輔導員還停留在對qq、飛信等比較依賴的情況,對于易班的使用習慣,還沒有養成,存在想起來就用一下,忙著忘記了就不用的情況。
歸屬感和成就感是一個SNS終極要追求的目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一種文化的形成對SNS的發展極為重要,無論是貓撲的BT文化,天涯的高端評論文化,都能夠讓用戶產生極大的歸屬感,用戶對產品的最高境界就是情感認同。只要用戶從情感上是認同你的,那么在用戶眼里,你的缺點也是美麗的。此外,用戶成就感也是十分重要的,用戶貢獻內容之后可以迅速得到積極響應,滿足用戶的心理需求,這樣無疑可以提升用戶使用的積極性。因此,易班應注重輔導員歸屬感和成就感的提升,通過界面設計、功能改版等方面,朝著這個方向不斷改進。
功能是一個軟件最核心的部分,如果功能版塊不夠強大,不能夠很好的滿足用戶的需求,那這款軟件就會被淘汰。因此,易班在未來的建設發展過程中,應結合輔導員的具體工作實際,從發通知、單獨輔導、了解學生思想動態、資料共享、專業技能提升、資訊等方面不斷完善易班的功能版塊,以滿足輔導員的日常工作需求。
提高輔導員易班黏度,應不僅僅重視線上活動的互動、功能的改版,也應積極開展線下活動,實現線上線下的充分互動,以提高輔導員易班黏度。具體來說,可以組織開展輔導員易班用戶活躍度評比、輔導員最美易班博文評選等活動,并將評選結果與輔導員的工作績效考核掛鉤,以提高輔導員利用易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