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玲
(海原縣職業中學,寧夏 海原755299)
職業中學語文課文中描繪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風土人情,表現了祖國綿繡山河的如詩如畫,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美。如“處處有豐饒的物產,處處有奇麗的美景”的天山景物(《天山景物記》),色彩素淡朦朧、旋律和諧悅目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雄奇峻拔、文物薈萃的泰山奇觀(《雨中登泰山》)。可以說自然美在語文教材中琳瑯滿目,美不勝收。我們要充分利用這筆寶貴財富,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引導學生欣賞教材中絢麗多彩的自然美,提高學生欣賞自然美的能力;并借助于課文中的自然美,陶冶學生的情操,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高尚的審美情趣、健全的審美能力,培養他們創造美的才能。要引導學生欣賞課文中的自然美,先必須了解自然美的內涵及課文這個特定環境中自然美的本質,然后針對它的內涵和本質進行教育。
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美。“所謂自然事物,也是指自然發生而不依存于人或社會關系的純自然的事物。”如雄偉的峨嵋、嫵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蕩、神奇的泰山等。它包括單個自然物與自然現象的美,也包括由多個自然物與自然現象所組成的大自然的風光美;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異草組成的、給人以賞心悅目的自然界的優美,也包括烏云翻滾、雷鳴電閃、狂風暴雨、奇山異水所組成的自然界的壯美。自然美是與社會美相對而言的,并與社會美共同組成現實美。自然美的內涵的豐富性,決定自然美的本質的多元性。關于自然美的本質,有很多不同的說法,筆者根據自然美在語文課文中的表現,認為至少有如下特點。
自然美與社會美不同,它是側重于形式美的,由一定的自然物質屬性構成的自然美的形式,它是客觀的、不依人的意志而存在。也可以說,課文中美的自然景物是對社會現實中具體的自然景物的描繪,離開了社會現實中自然物的物質特性本身,就無法描繪出自然美。《天山景物記》中天山地區的靈山秀水、奇葩異卉、珍離異獸,都是不依附人類而獨立存在,具有自然的特性,沒有這些特性,碧野就無法描繪出天山自然美的奇特。
自然美雖以自然物的物質屬性為基礎,但最根本的還是因為它是社會實踐的產物。作者對現實中自然美的描寫,不是純客觀的描摹,而是對自然物的物理屬性進行選擇、想象、加工過的,這些自然物的物理屬性必然帶有作者的主觀色彩。課文中的自然美不僅僅反映了現實自然景觀的形態,而且反映了作者對現實自然景觀的認識和評價,更反映了作者的審美情趣,因而帶有作者鮮明的情感性和創作性。同一自然景觀,由于作者選擇描寫的角度不同,作者的經歷、身份和當時的情感不同,描繪出來的美也會不同。如看荷花,由于作者心情不同,反映出來的美也會不同,楊萬里看到的是荷花的色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反映了作者歡快的心情;而周敦頤看重的是荷花的氣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表現出作者在混濁的世界中不同流合污,孤芳自賞的思想感情。
它不像繪畫、雕塑等那樣直接展示出自然景物的形狀、色彩、變化形態,需要讀者利用自己以往的生活經歷,見到自然景觀,聯系起來在腦海中浮現,才能達到理解,常常因讀者的生活經歷不同,見過相似的景觀不同,重新組合的表象也不同。
自然美的審美教育,首先要引導學生“入景”。“入景”是欣賞自然美的第一步,只有入景,才能感受到課文中的自然美,才能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如教學《天山景物記》,讓學生反復朗讀,然后入景,才能感受到課文中描繪的那如詩如畫的美景。由于課文中自然美具有間接性、模糊性的特點,不一定每個學生都能夠欣賞到它的美,有的學生領會語言文學能力差,有的學生在以往的現實生活體驗中沒有這樣的經歷,那么需要教師給予啟發,并適當帶學生到風景區去實地參觀,讓學生身臨其境,增強直觀體驗,真切地感受課文中的自然美。如教《蘇州園林》,學生沒有目睹過“是各地園林的標本”的蘇州園林,對蘇州園林的美理解不深,教師可以利用彩色圖片,把蘇州園林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以及角落的點綴、門窗的雕琢、顏色的調配等展現在學生面前,增強學生的直觀。有位教師為了教學《蘇州園林》,利用假日到蘇州園林里攝了很多照片,給學生觀看,收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教《獵戶》,教師根據課文的開頭進行描繪:秋高氣爽,太陽普照,照在人身上暖烘烘的,大好的豐收年成,村子里高梁秸豎得像高高聳立的尖塔,收割的莊稼堆成垛,像穩穩矗立的小山;田野里成群的鴿子,文靜地來回走著,它們不怕行路人,在咕咕地叫著,好像在呼喚著同伴快來欣賞豐收的景象。教師的描繪,使學生眼前展現一幅和平寧靜的豐收圖,令人神往,令人心醉,似乎讓學生聞到了莊稼的芬香,看到了農民豐收后喜悅的笑臉。
除了把學生帶進教材的美景中去,讓此情此景變為學生的我情我景,提高學生欣賞自然美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跳出教材,領會作者描繪自然美的目的和課文的內涵,培養自己描繪自然美的能力。如果說只有引導學生“入景”,才能讓學生領略課文中的自然美,那么,也只有引導學生跳出教材,才能讓學生高屋建瓴地理解自然美的本質。根據自然美的社會屬性,作者不是為寫景而寫景。人們總是把自然美與人類社會生活聯系在一起,帶上人類的主觀色彩,作者寫景的真正目的是寫人,表達作者的情感和寫作目的。那么,我們在教學課文中的自然美時,要引導學生跳出自然景物,去發掘作者描繪自然的深層內涵。課文中的景物和人物密切相關,因為人物必須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周圍的自然環境有很大關系。作為反映生活的作家,寫景常常是為了寫人,用景物來襯托人物的性格。如《風景談》,全篇由六幅風景圖畫組成:沙漠駝鈴、高原歸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國晨號。這六幅風景圖寄托著作者的情與思。作者表面上談風景,實際上寫主宰風景的人,贊美的辛勤勞動和崇高精神征服自然、改造環境、振興民族的延安兒女。又如:《白楊禮贊》、《愛蓮說》都是通過贊美自然物來贊美人的精神品格。那么引導學生欣賞課文美景時,不能離開課文中的人或作者,要由景想人。
語學教學,不但要引導學生欣賞自然美,理解作者描繪自然美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抓住時機,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欲望,培養和訓練他們按照“美的規律”來表現美,即由欣賞課文中的美景到自己描繪現實生活中的美景。課文中很多自然美可供學生借鑒模仿,如參天聳立的白楊、郁郁蔥蔥的松樹、密密麻麻的翠竹,亭亭玉立的荷葉,江南的春雨春花春草(《春》),海濱的朗月輕風(《海濱仲夏夜》),濟南的藍天綠水(《濟南的冬天》)。教師可指導學生走由模仿到創造、由觀察積累到練習創作的道路,培養學生描景狀物、表現自然美的能力。
總之,教材中的自然美,因經作者的審美處理,比現實生活中的自然美更精致、更完美、更細膩,更激動人心,更給人以美感。我們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自然美,根據自然美的本質屬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去欣賞自然美,表現自然美,以期陶冶情操、啟迪睿智,造就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