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琪
(南通大學,江蘇 南通 226001)
淺析手機媒體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
李安琪
(南通大學,江蘇 南通 226001)
隨著手機的普及,手機媒體深受大學生喜愛,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休閑娛樂、生活學習、交流溝通的重要載體,成為互聯網媒體的延伸,其表現出的移動性、便捷性、多媒體融合性、實時性、強互動性等特點深刻影響著信息傳播內容和方式,同時改變著校園內師生的觀念和工作習慣,是現階段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手機媒體在豐富高校校園文化的同時,對高校發展提出新挑戰。
手機媒體 高校校園 文化建設
隨著計算機、通信等新興技術的興起,媒介的傳播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興媒體的影響力正逐步趕超傳統媒體,影響當代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據《2013—2014年中國移動互聯網調查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5.27億,在整體網民中占比達83.4%[1],手機媒體也隨著3G、4G網絡的完善,從過去以簡單彩信形式進行傳播,發展到具有網絡媒體的特征,手機新聞、微博、微信等媒介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使用,手機媒體被稱做“帶著體溫的媒體”。高校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創建先進文化、引領社會文化的重要使命,在高等教育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新的社會時代背景下,探索手機媒體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影響顯得尤為重要。
高校是現代社會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知識傳播、文化傳承和技術革新的重要領域,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場所。因此,高校文化是社會文化的特殊組成部分,能夠推動特殊時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高校文化是以校園為載體,由學校各級各類管理者、全體師生在實踐活動中形成和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主要導向以育人為本。既可以分為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個層面,又可以分為社團文化、課堂文化和宿舍文化等方面。高校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外圍層,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和基礎,泛指校園內的基礎設施和硬件建設,是實現行為、制度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途徑和載體,校園內的優美環境、建筑和活動場所為師生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寓教于樂的教育活動提供重要陣地,使學生能夠在求知、求美、求樂的過程中受到啟迪和教育。行為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精神內核的外化標志,是高校全體師生和管理者在日常工作和學習生活中行為方式和活動行為的總和,體現了全體師生和行政管理人員的精神狀態和道德情操,是校園文化最直接的外在表現。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為高校校園文化規范確定主導性原則和保障系統,包括學校文化傳統和規章制度等,只有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才能規范師生行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風,保證校園文化更好地落實和開展。高校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能夠凸顯時代特征,支撐大學精神的文化靈魂[2],體現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和宗旨,包括被師生認同的價值觀念、文化觀念和生活觀念等意識形態,并具體體現在高校校風、學風、教風上。高校教師和學生是建設校園文化的主體,從學生角度來看,社團文化、課堂文化和宿舍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的主要呈現載體,社團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組織,社團文化則體現了高校文化的多元性發展;課堂是高校傳播知識和教書育人的重要場所,課堂文化能夠體現高校教育形式和教育效果;宿舍是學生生活和活動的場所,宿舍文化能夠體現學生的生活狀態,是幫助學生實現向社會人轉變的保障性載體。
高校校園文化具有傳承性、交流性、高雅性、創新性、融合性等特質,直接影響學生的思想、行為、學習和生活,影響學生畢業后的價值取向和社會認同,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因此,校園文化對學生的自我發展、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和諧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高校校園文化具有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體現在學校組織學生學習黨的方針政策,通過理想信念教育幫助學生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教師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和內容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通過開展一系列體活動,豐富學生精神生活,提升審美情趣,陶冶品格情操。高校校園文化具有導向功能,可以引導每一個師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提高建設國家的能力,明確奮斗目標。高校校園文化具有規范功能,師生每天沉浸在高校校園精神、信仰和道德風尚中,無形中受到了規范和約束。高校校園文化具有激勵創新功能,學生在校園內互相學習交流、相互幫助、相互激勵,增強了個人的集體主義觀念,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同時激發著學生的創造靈感,增強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高校校園文化還具有輻射功能,校
園文化可通過師生輻射到校外,對其他人的思想、觀念、行為等都產生了影響,把先進的文化傳遞給社會,豐富社會文化的同時輻射社會。
手機媒體作為新興起的“第五媒體”,具有通話、收發短信、閱讀、聊天、播放音頻視頻、游戲、上網等功能。師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也是手機媒體的深度使用者,媒介習慣的改變是校園文化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變革的主要原因。
傳統校園四大媒體包括校報、校園廣播、校園電視、校園網站,但隨著手機媒體的完善,其在校園內的影響力受到了削弱,表現為校園文化傳播方式正在改變。學生僅在獲取自身需要的信息時才使用傳統校園媒體,使用頻率較低,使得官方發布的信息、推廣的精神不能及時傳遞給學生。現階段手機媒體環境下,學生常常使用QQ、微信、微博及一些社交網站處理人際關系、休閑娛樂或者發表個人的觀點。因為手機體積小、便于攜帶和可移動等特點,加之QQ和微信能夠持續在后臺運行,保證信息傳遞順暢,所以QQ群、微信群成為很多師生的工作群,逐步演變為校園內常用的下達官方信息的平臺。大學生的交友方式隨著手機媒體的發展而變化,QQ、微信朋友圈、微博、社交網站等網絡交友平臺與線下朋友關系形成了互補,構成了大學生的交際圈。
手機媒體融合了報紙、網絡、電視、廣播等媒體的內容和形式,傳播方式也融合了單向傳播和多向傳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等多種形式[3],不斷豐富著校園文化的傳播內容,在教學內容、人際關系和學生組織、社團活動開展方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創新。手機用戶通過手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包括自己需求的信息和手機媒介強制性推送的消息,不僅可以進行個體間的聯絡,還可以參與群體間的互動,用戶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內容的傳播者,極大地拓展了信息的傳播面。對學生而言,手機媒體打破了傳統交友時空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在現實和虛擬的環境里結交朋友,擴大交友范圍,同時,各類信息和謠言更易在學生中傳播,校園輿論傳播速度更快。學生組織和社團作為校園文化的載體,其活動形式越來越豐富,不斷擴大在學生中的影響力。以南通大學為例,以往學生組織或社團招新時,常常借助下寢宣傳、張貼海報等形式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以求吸引更多學生。隨著手機媒體的發展,除了傳統推廣方式外,每個組織和社團都開設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QQ群、微博主頁,通過公眾號傳播優秀活動的圖片、成果和視頻等,能夠使學生第一時間獲得相關活動資訊,加強感性認識,活動結束后可以通過手機媒體及時推送各類通知,展示活動成果,能夠及時與同學溝通,調動同學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組織和社團在校內外的影響力,豐富校園文化內容。
手機媒體的功能和特性,使得手機媒體成為建設高校校園文化的新載體,為我國高校校園文化發展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手機媒體可以打破時間、地域和電腦終端設備的限制,師生可以隨時接收圖片、視頻、音頻、文字等各種信息,使師生之間可以暢通無阻地進行交流和溝通,實現更強的互動,有利于拉近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距離,有助于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建立起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創新能力為目標的教育方法,促使廣大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為校園文化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4]。同時手機媒體能夠方便快捷地把教育內容或校園活動迅速傳遞給受教育者,使得教育工作更直接、深入,更具有感染力,學生可以在更輕松自由的環境下潛移默化地接受高校校園文化的熏陶,從而由消極接受轉變為主動吸納,有利于發揮大學生接受高校校園文化教育的自主性,有助于提高高校育人功能的實效性。
手機媒體促進高校校園文化蓬勃發展的同時,給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新的挑戰。手機在大學生中普及的同時,帶來了負面效應。高校是相對封閉的象牙塔,信息傳播相對閉塞,但隨著手機媒體的興起,在獲得多元信息的同時,網絡中惡意攻擊等現象屢見不鮮,甚至手機媒體中的一些不好思想和文化,一些惡意短信、圖片和視頻等通過手機媒體的傳播,對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產生不良影響,更嚴重的是,手機媒體為了搏眼球、掙人氣常出現一些虛假信息,對大學生還不夠成熟的自我表達和價值取向產生負面影響,削弱了一些大學生的道德意識、責任意識和社會意識,同時弱化了一些高校校園文化陣地育人的效果。
因此,手機媒體時代,高校應該加強校園文化的監管體制,規范大學生使用手機的行為,教育學生正確對待手機傳播的各種內容,積極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媒體,使其服務于時代性和引導性相統一的校園文化,促進高校校園文化健康發展。
[1]2014年7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2]彭斌.網絡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12).
[3]徐渤程.手機媒體對高校校園文化的影響及對策[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2(3):12-13.
[4]李德海.互聯網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