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若涵
(定西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甘肅 定西 743000)
提高美術鑒賞課效能的教法探究
梁若涵
(定西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甘肅 定西 743000)
我校地處定西,經濟落后,文化落后,致使社會各界、學生的家長、學生都不重視美術教學課的學習,而且在校學生大多來自農村,美術基礎不好,加上課業負擔較重,美術教育在高師階段是一個薄弱環節。在這種復雜因素的影響下,如何有效地抓好40分鐘,讓學生的個性發展、審美能力、綜合能力得到提高顯得尤為重要。
美術鑒賞 現實生活 課后拓展
1.把握美術教材本身內涵,通過深入分析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創造性處理,加強審美能力的培養,結合各學科教材特點從以下方面進行研究:知識的綜合、能力的綜合、教法的綜合、學法的綜合等。例如:為了讓學生產生探究美術的興趣,在教學中我們不但注重本學科內的綜合,而且增設美術鑒賞與技能練習相融合的活動內容。學生可以用繪畫、雕塑等形式創作藝術作品,也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利用動畫、聲音等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創意,進行綜合性美術活動的嘗試和探索。又如組織學生為自己喜歡的書籍、影集、紀念冊設計封面,為校運動會或文藝活動設計招貼畫,為商品做包裝設計,以及提高美術教育能力,陶冶學生情操,這體現了同類學科教學的綜合性。
2.為了讓學生產生探究藝術形式的興趣,增設美術各領域及美術與其他藝術相融合的活動內容。學生可以用繪畫、雕塑剪紙等形式創作藝術作品,也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作用表達自己的創意,進行鑒賞藝術活動的嘗試和探索,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
3.充分挖掘本地美術文化資源,設計鑒賞美術教育活動。挖掘地方文化中的美術資源,關注社區的環境、歷史文化是美術教育聯系生活的重要方面。寧夏,是一塊美麗的土地,古老的黃河流經甘肅,滋潤著千里沃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高山、平原、河流、綠洲、湖泊,既有江南水鄉的秀麗,又集塞外大漠風光之雄渾。古老的黃河文化,奇異壯麗的自然景觀,濃郁的回鄉風情,如歌、如詩、如畫,給人們獨特的感受。
美術與社會、美術與歷史、美術與文學、美術與生活、美術與人類、美術與設計等,通過這類美術活動,讓學生了解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差異與聯系、美術與社會的聯系,鑒賞解決與美術有關的問題。在教學中將學科課程和審美教育的教學內容融為一體實現綜合效應,在體現知識的科學性和系統性的基礎上,加強美術教育。以美術教育為載體,借助其他學科涉及的美的人物、美的事物、美的景物、美的活動等進行審美認識,體會知識的綜合性。與文學相結合,文學的語言環境和理解能力對學生了解和掌握美術的繪畫創作的背景、故事和技能的學習、運用有很大的幫助,美術教師在平時就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看好書,上課時多請學生用口頭表達的方式把心中所想表達出來,課后作業的安排上,也可以讓學生先用文字表達的形式對自己的作業進行評價,字數不用限制,有感覺時可以多寫,沒有感覺時可以少寫。文體也不用限制,可以是詩歌、散文,也可以是“記流水賬”的形式。時間長了,學生敢說、敢想,對畫家作品的鑒賞也有東西可說。上國畫課的時候,教師可安排學生上一些為古詩詞配畫的課,既幫助學生創作出詩詞中的畫意又理解詩詞的含義,學生學得不辛苦、單調。
將實際生活中的內容轉化為藝術形式,培養學生的美術設計意識、創造意識和創新能力。如針對園林特點,讓學生對校園進行觀賞,并根據觀賞結果畫出校園地形圖,再根據地形圖設想栽什么樣的樹木、花草等,讓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景中認識美術,這樣在鑒賞園林建筑藝術時起到大大促進的作用。在社會生產和社會實踐中有許多美的因素,學生通過創造性地學,讓生活中的美逐漸形成“自我設疑、自我析疑、自我發現、自我釋疑”的自主學習方式,將審美知識自覺轉化為審美能力,養成動手動腦的好習慣,自覺形成創造性人格。
學習的過程是主客體交融的過程,也是學習主體和學習客體融合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舊教材內容往往是讓學生臨摹寫生,在美術技能、技巧訓練上下工夫,忽視“以人為本”,忽視美術文化的滋潤,更談不上“以學生發展為本”。然而美術單純的技能技巧課,要在短短的40分鐘內教給學生,談何容易,所以要把理論的理解和作品的鑒賞相結合。讓學生練一些基本美術技能,對理論的理解和作品的鑒賞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對課題實施研究以來,教師能根據學生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及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內涵注入學生的心田,以學生為主體的學
習機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學成為開放的、具有趣味性的、充滿活力的學習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被動學習,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手段應當豐富、生動、多樣,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從這一點看,應從教學設計入手培養學生的美術興趣。而教學設計是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進行具體計劃、創設教學的系統過程與程序的活動,以便促進學生學習。其教學設計從以下四方面入手,即鑒賞因素、鑒賞目標、鑒賞過程和鑒賞效果進行設計。美術教師要營造寬松、民主又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肯定自己的能力、體會自己的價值、感受成功的喜悅,為接下來的課外拓展活動鋪下基石。
高中美術鑒賞課程要承擔起培養每一位學生藝術素養的責任,要被全社會特別是家長認可,只靠上幾堂美術鑒賞課,開展幾次美術鑒賞活動是不能實現的。課后拓展是有一定目的性的,它要根據上一節課的內容決定,每一節課都有不同的內容、要求和目的,選擇適合的活動組織形式才能更好地提高興趣,發展能力,一般以個人單獨進行、小組合作完成和親子活動形式展開。讓家長參與進來,讓家長在“陪同鑒賞”中領略美術的無限魅力,消除對美術的“成見”,這樣才能在校園和社會上營造濃厚的藝術氛圍。
美術鑒賞課后拓展活動是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實踐活動是以活動為主要形式,以綜合性學習促進學生綜合性的發展。拓展活動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是探究的主體,教師積極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開展參觀、訪問、寫生、創作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活動培養學生對信息的處理能力,通過實踐讓學生開闊視野、感受到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通過實踐使學生發現新知識掌握新技能;體現“學生的合作性”:綜合實踐活動離不開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既要有明確的分工又要注意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探究。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協作精神;體現了“學生的體驗性”:體驗性往往是每個探究活動的最高境界。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通過親身實踐、對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重新組合,最后形成獨特的個性化認識。
美術鑒賞課后拓展促進了師生的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學習過程,是師生圍繞著解決問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過程。師生在圍繞一個個鮮明的課外拓展主題開展活動時,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教學內容是開放的,教學空間是開放的,學習方法、思維方式是開放的,收集信息的渠道是開放的,師生關系也是開放的。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探究”,鼓勵學生“實踐”,很好地拓展教師和學生的思維,開辟藝術教學的新思路。課后拓展是美術鑒賞教學課堂的延伸,是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條件,課外藝術活動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又是學校德育的載體,科學合理地安排好課外實踐活動,更能把教師的藝術課堂延伸開來,對于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的鞏固與提高,情感目標的升華,內化為學生精神上的營養,以及學生的成長和終身發展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總之,美術鑒賞課的開展改變了美術教育的單一性,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增強了美術課堂教學效果。
[1][英]赫伯·里德,著.呂廷和,譯.通過藝術的教育[M].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
[2]王大根,編著.美術教案設計[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3]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主編.中國名勝詞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