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森 王紅濤
(齊齊哈爾工程學院 護理教學中心,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5)
對創業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寬容理念的思考
張洪森 王紅濤
(齊齊哈爾工程學院 護理教學中心,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5)
創業型大學中教育者與教育對象都是具有獨立自主、主觀能動性的主體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樹立寬容理念,這是尊重人需要的多層次性,包容教育對象的個體差異性,認同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吸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長處所要求的。
創業型大學 應用型高等教育 寬容理念
創業型大學的產生,既是高等教育面對社會需求的積極反應,又是高等教育系統內部運作的結果。“在創業型大學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與教育對象都是具有獨立自主、主觀能動性的主體人。”[1]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需要樹立寬容理念,本文就創業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寬容理念進行分析和思考。
關于寬容內涵的解釋,至今尚未形成公認的統一認識,對寬容的理解大多基于對文化、價值、道德發展的歷史性反思。
筆者認為,寬容展現是一種追求的精神品質。它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一種美德;是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尊重、理解;是人所追求的一種價值觀念。它具有開放性、繼承性、吸納性的特點。
人的需要是豐富多彩、多種多樣的,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人的需要的層次種類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多種多樣的需要互相聯系構成一個龐大的需要體系。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人,無論是教育者還是教育對象,都有人的需要,有人的物質需要、精神需要、交往需要,等等。物質需要是以物的使用價值滿足人的需要,它是人們對物質生活條件直接依賴關系的反映,是作為生物有機體的肉體存在物的人不可或缺的需要。精神需要是人對物質所派生出來的精神東西的直接依賴而產生需要,是通過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以及人的各種活動而形成的情感、友誼或某種心理狀態滿足的需要。當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得到一定滿足以后,必然產生相應的精神生活需要及交往需要,人的需要是不斷由低到高滿足的過程。
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內在驅動力,人的各種需要決定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為了引導好人們的思想、行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堅持寬容理念必須了解和把握人的需要,滿足人的合理正當的需要。因為,當人產生某種需要而又未得到滿足時,會產生不安的心理狀態,在遇到能夠滿足需要的目標時,這種緊張不安的心理狀態就轉化為動機,并在動機的直接推動下,進行滿足需要的行為活動,向目標前進。當它達到了目標,需要得到滿足,緊張不安的心理狀態就會消失。只有充分尊重和滿足教育對象的合理需要,才能強化其接受的動力系統,逐步提高需要層次,激活接受機制,使教育要求為對象所理解和吸納,實現他律和自律的轉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具體從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尊重人的各種需要及合理要求,只有這樣才能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個體差異(個別差異、個性差異)是指“個人在人事、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點”[2]。教育對象由于受自身條件、環境、教育和主觀能動性不同的影響,其素質結構不可能完全一致,就表現出了生理、心理、思想、文化等差異。因此要充分考慮教育對象的個體差異,尊重教育對象的人格。如果教育者忽視教育對象個體差異,單純利用和采取集體灌輸式教育方法,則勢必達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注重全體教育對象知識獲得的教育,又要注重教育對象個體發展的差異,而不是把受教育者囿于固定的框框之中,要全面細致地觀察分析每個教育對象,注意開發教育對象潛在的素質閃光點,因材施教,給教育對象創造自主的發展空間,讓教育對象充分發揮其獨特的個性優勢。誠如英國著名思想家密爾所說:“對于異于尋常人的個人,不應該組織他們,而應該鼓勵他們與眾人在行為上有所不同……一個社會所見到的不守常規,是與他所有的創造力、思想活力及道義上的勇氣成正比的。”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要消除每個教育對象的差異性、獨特性,而是要在進行共同科目教育(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的同時,使其個性化最充分、最完善地顯露出來。個性化的教育要求教育者充分注意到教育對象的個性,了解其興趣志向、特長及愛好等。要求對教育對象最大限度的尊重和包容,要讓教育對象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自己對自己負責,自己決定該做什么,怎樣去做,不應該對教育對象求全責備,唯有如此,才能喚起教育對象正確看待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由于教育對象各自的經歷和生存環境的不
同,知識基礎、知識結構的不同,每個教育對象的個性就會存在很大的差異,對同一教學內容的理解也會存在諸多差異,形成對同一問題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理解本身是教育對象的個性化行為,同時學生的理解也是他生活實際的寫照。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者要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發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第一,呼喚主體意識。主體意識是作為認識和實踐活動主體的人對于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體現為主體對客體所具有的主動態勢、能動作用、積極態度和支配地位等。它是人的主體性最基本的內涵,也是發揮人的主體性的基本前提和內在條件。國家教科所史根東先生認為:“主體意識包括自強奮斗意識;自力學習意識;自主發展意識;自我創造意識;自我修養意識;自我管理意識;自我評價意識;自我完善意識這八個方面。”[3]教育對象主體意識的強弱對其身心發展有重要影響,主體意識越強,就越能在教育活動中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力量,不斷自覺整改造自身的知識結構、身心狀態和行為方式。主體意識的人的發展是人的各種能力的綜合發展,它不僅包括理性因素,還包括人的各種非理性因素。第二,培育主體精神。主體精神是人們主動適應和改造自然與社會,主動認識與完善自身的心理傾向及行為表現。它是個體積極發揮自身主體能力的內在動力。思想政治教育培養人的主體精神,就是要培養人的自尊自重、自強自立的自主精神;奮發努力、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勇于探索、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團結互助、主動合作的協作精神;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積極投身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偉業的主人翁精神。第三,塑造主體人格。主體人格是人作為主體所具有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質和行為特征的綜合。主體人格對人的主體性的發揮起著十分重要的導向和激勵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人的主體人格,就是要引導人們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崇高的人生理想,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培養積極的情感和堅強的意志,形成全面發展的個性。主體性教育把非理性因素的發展作為教育對象身心發展的重要內容,教育不僅要造就掌握現代科技和智力發達的人,還要重視培養教育對象的情感、意志、靈感、知覺等非理性因素,即塑造教育對象的主體人格。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包括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對象和教育者一樣,都有各自的優點和長處,都值得對方吸納和接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主導作用,他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講者,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精神文明的傳播者,不僅是傳授知識的“經師”,更是育人的“人師””,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理應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范,努力成為教育對象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同時,教師的人格威信令教育對象產生一種對教師尊重和信服的感召力量、一種對教師的認同和歸依的情感指向。教師真誠的期待、信任、包容不僅能誘發教育對象積極向上的激情,而且深刻地影響著教育對象智力和個性的發展。教師良好的教風、語言、觀點、教學方式等都對教育對象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都是值得教育對象吸納和接受的。同樣,每一個教育對象都有閃光的東西可供談及,都有可供教育者吸納的優點和長處。
教育者不一定在道德上永遠是教育對象的老師,教育對象的道德境界有時會超過他的老師,尤其在當代社會價值多元化、信息網絡化的形勢下,教育對象思考問題的方式多樣、新穎,得到信息的速度和占有量上甚至都要超過教育者。這些都應當得到教育者的重視和欣賞,因為,被人欣賞特別是被老師欣賞無疑是一種幸福,是一種被點燃的信任。教育者要承認教育對象有自己獨特的思想感情的權利,并懂得尊重和保護這些權利,教育者要從教育對象的角度理解學生的思想,設身處地地考慮各種問題,體驗其思想情感,同時不以觀點、分數取人,充分展現對教育對象無條件的接受和關心。教育者要肯挖掘,善于發現,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優點,肯定它,暗示學生,讓教育對象沿著這個暗示,放大這些優點,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長處。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P107.
[2]朱智賢.心理學大詞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P223.
[3]史根東.主體教育思想及其實踐.上海教育科研,1998 (1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