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坤
(安徽理工大學 黨委宣傳部,安徽 淮南 232001)
高校機關效能建設芻議
董坤
(安徽理工大學 黨委宣傳部,安徽 淮南 232001)
文章闡述了對效能內涵的認識,從部門、人員、管理三個角度分析了影響高校機關效能建設的因素,從加強作風建設、克服經驗主義、轉變部門職能、推行大部制、建立專門協調機構、建立公共服務平臺、加強隊伍建設、抓好制度落實等方面提出了解決對策。
高校機關效能建設 影響因素 加強建議
效能是一個組織的生命線,效能建設水平是一個組織生命力的最佳詮釋。高校機關效能建設是建設高水平大學的基礎,是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的內在要求,是治理機關頑癥痼疾的一劑良方,是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重要支撐,是建立高校現代治理體系的關鍵推手。效能建設永遠在路上,不斷把效能建設提升至新的更高水平應該成為高校機關職能部門和工作人員持之以恒的追求。
所謂效能,應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效率,強調的是過程,在同量的條件下質優為上,反之為下,在同質的條件下量多為勝,反之為負;二是效果,強調對量和質的呈現的保證能力,是由量和質引出的作用、影響、帶給服務對象的主觀感受及組織目標的實現程度。效能的最佳狀態是數量、質量和效果的全面優化。
高校機關效能建設是高校機關職能部門和工作人員通過優化工作職能、規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緊密溝通協作、提升服務質量而保證學校辦學目標實現的一項系統工程,是過程最優和效果最佳的有機組合。如何更好地服務于人才培養、發展科學、服務社會、傳承和創新文化是高校機關效能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衡量效能建設水平的標準是看對學校教學科研工作的支撐度、對促進學校建設發展的貢獻度和師生員工對機關提供的服務的滿意度。
“高校機關效能是高校機關部門及工作人員的精神風貌、工作作風、服務質量、工作績效和發展潛力的集中反映”。從建設高水平大學對機關職能部門和工作人員提出的新要求審視,在機關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影響工作效能的因素,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部門不給力。高校管理體制采取的是科層制,機關部門大多依據職能設立,而職能多年一貫制,不能因勢變通,與實際脫節;部門之間互不隸屬,各行其職、各負其責,存在本位主義傾向,考慮工作往往囿于部門利益,不能登高望遠,著眼全局;忽視溝通與協作,習慣當“紅花”卻不情愿做“綠葉”,缺少成人之美的胸襟;遇到一些界線不是很明確的工作難題,相互推諉扯皮,缺位、錯位現象時有發生;把擁有的資源部門化,能否共享往往取決于部門領導的個人意志。凡此種種,皆影響機關整體工作效能的發揮。
2.人員不好用??傮w而言,高校機關工作人員絕大多數受過良好教育,知識層次高、品質良好、業務熟練、作風正派,能夠忠于職守、履職盡責。但有一些人抱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中庸無為思想,以得過且過和不負責任混天了日。他們在思想上,墨守已然,安于現狀,缺少銳意進取之志;在學風上,浮而不實,鉆研業務淺嘗輒止,不能學以致用;在工作作風上,存在官本位思想,重管理輕服務,服務意識不強,脫離群眾;在執行力上,選擇執行,見到困難就繞著走,變相執行,善做表面文章,被動執行,領導讓怎么干就怎么干。
3.管理不嚴明。高校管理者在長期的探索中,提出了一些可資借鑒的管理制度,如:校務黨務公開制、崗位責任制、服務承諾制、首問負責制、失職追究制、績效考核制度、獎懲制度等。但在具體實踐中,這些制度未能得到有效貫徹執行,尤其是懲罰措施,往往停留在“紙上”、糊在“墻上”,形式大于實質,管理之“硬規”成了宣揚的口號,很少有動真格的。大家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在管理的公信度受到質疑的情況下談提高機關效能是不現實的。
1.加強作風建設,堅定為民信念。作風引領效能,抓好效能建設首先應從作風建設入手。作風建設的關鍵問題是“為了誰”的問題。在工作中,要牢固樹立“師生為本”理念,把師生利益擺在首位,把師生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師生是否滿意作為第一追求。在謀劃工作、頂層設計時,心里要裝著師生冷暖,眼里要盯準師生需求。在作出重要決策、出臺規章制度前,要深入師生開展調查研究,廣泛征求意見。在師生上門辦事時,要堅決防止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等官僚主義做派,微笑、高效、真心服務。在處理師生反映的棘手問題時,要勇于擔當,主動作為,積極溝通,加強協作,在化解問題方面出實招、求實效。
2.克服經驗主義,改變思維定勢。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
求是、與時俱進,在工作中努力做到敢為人先、敢涉險灘、敢啃硬骨頭。要不斷總結和完善工作經驗,敢于否定和自我否定,對不合時宜、不符實際的地方要立改立行。要積極創新,大膽探索,從傳統束縛中跳出來,始終圍繞學校中心工作,始終貼近師生實際,始終推動工作向前發展。要有超前意識,打好提前量,既要善于抓重點還要善于解難點、創亮點,樹立精品意識,精益求精,真抓實干,切實解決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
3.轉變部門職能,推動管理重心下移。學院是機關部門聯系廣大教職工的紐帶。與機關部門相比,學院更貼近師生,在教學、科研和自身改革發展上更具有話語權,但在傳統管理模式下,學院往往是被管理方,其能動性沒有得到有效發揮。隨著事務性的不斷擴展,機關部門對教職工的服務效能大打折扣。學院樞紐作用的“潛伏”,使得教職工對機關服務效能多有微詞。要改變這一狀況,機關部門必須加快職能轉變,簡政放權,賦予學院更多自主權,讓學院成為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主體,形成“小機關大學院”的局面,從而騰出手管宏觀、管政策、管協調、管服務,上下聯動,為教職工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4.優化職能部門設置,推行“大部制”。把推行大部制放到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全局來定位和設計,將組織重建、體制變革、機制創新、職能轉變、流程再造、管理方式創新及相互關系的調整有機結合起來,優化整合機關資源,減少職能部門數量,解決職能交叉、權責脫節、辦事效率不高的問題。
5.加強統籌調度,建立專門的協調機構。成立由校領導直接擔綱,黨政辦、組織、人事、紀委、機關黨委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機關工作協調組,協調機關各部門之間、機關與學院之間的關系,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消除部門利益的藩籬,凝聚起共存共榮的團隊合力,減少內耗,提高功效。
6.建立公共服務平臺,實行陽光透明辦事。由機關效能建設辦公室牽頭,建設效能建設專題網站,公開機關各部門的工作職責,統一發布機關部門各項服務性工作流程,設立機關效能建設建議和投訴信箱及電話,暢通教職工對機關效能建設的意見表達渠道,及時發現和解決機關效能建設方面的問題,提高教職工對機關效能建設的滿意度。同時,也要賦予機關效能建設辦公室一定的監督權、考評權、獎懲建議權,不能讓效能監控留有空白。
7.加強隊伍建設,提升工作人員綜合素質?!皣抑畯姡缘萌藶閺姟?。提高機關效能建設成效的關鍵在人。要加強對機關工作人員的思想教育,引導他們端正思想,樹立正確的責任意識、服務意識、效能意識、團隊意識、創新意識,公誠待人,勤敏處事。要尊重人、理解人,知人善任,用其所長。部門領導者應有“以不能樹人立法為恥”的覺悟,力戒求全責備,善于發現工作人員的優點長處并使之成為工作人員的閃光點,要“引用一班正人,培養幾個好官,以為種子”。通過潛移默化,奮發有為、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拼搏進取在機關部門蔚然成風。要陶熔造就人才。“天下無現成之人才,亦無生知之卓識”,多以陶冶而成。領導者應努力克服重使用輕培養的傾向,重視工作人員的成長和發展,不可眼孔太高,動輒就說無人可用。
8.抓好制度落實,從嚴管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領導應以身作則,以上率下,帶頭學習制度、遵守制度、執行制度、維護制度,以無言之行釋放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約束沒有例外”的信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要規范工作程序,簡化辦事流程,嚴格按章辦事,自覺維護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要強化對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評價考核,通過有效監督促進制度的貫徹執行。要嚴格責任追究,“國家大事,唯賞與罰。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咸懼”。唯有賞罰分明,制度才能真正深入人心、發揮功效。
9.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增強發展動能。唯有改革,才有出路,改革關頭勇者勝。各項改革戰略任務的深入推進,需要高校主動適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新常態,從實際出發,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斷完善人才培養制度,不斷強化創新創業就業教育,使人才培養更符合教育發展規律、人才成長規律、社會需求規律。需要高校主動適應事業單位改革新要求,深入推進人事制度改革,改進人才考核評價制度,完善選才用人制度,改革職稱評審和職業資格認證制度,為各類人才施展才華、創新創造、全面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需要高校主動適應人才發展新期待,穩步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落實各項人才服務政策,用政策吸引人才,用服務保障人才,用真心贏得人才,讓各類人才引得來、留得住、能干事、干成事。
[1]王洪.加強高校機關效能建設[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65-67.
[2]彭曉燕.黨的群眾路線與高校機關效能建設的耦合性及其實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15(1):83-85.
[3]徐賢春.關于高校機關效能建設的若干思考[J].現代企業教育,2007(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