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慧
(長沙南方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0)
“法治中國”視閾下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問題探析
王智慧
(長沙南方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0)
如何解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問題,直接關系到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法治中國”理念在高校中的運用。本文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問題為研究對象,闡述了“法治中國”視閾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問題研究的必要性,分析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問題現狀,并提出了在“法治中國”視閾下改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的對策。
“法治中國”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教學問題
1.符合黨中央要求的需要。
2014年10月23日,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召開,在中國法治建設史上鐫刻下閃光的歷史標注。會議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這是黨中央對建設法治中國提出的明確要求。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在“法治中國”視閾下的教學問題研究,有助于增強法治中國建設,符合黨中央對法治中國建設要求的需要。
2.增強大學生法治觀念的需要。
近年來,一些大學生的法治觀念淡薄,是法律的門外漢。而作為培養大學生法治觀念和法律素養重要渠道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是幫助高校大學生學習憲法法律建設法治體系、樹立法治觀念尊重法律權威,行使法律權利履行法律義務的重要手段。在法治觀念不斷增強的中國,作為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大學生必須以強有力的法律武器武裝自己。在保護自己的同時,用法治觀念不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出力。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在“法治中國”視閾下的教學問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增強大學生法治觀念。
3.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用科學的理論武器來武裝高校大學生,使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提高思想政治素養、道德水平及強化法律知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在“法治中國”視閾下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問題研究,有助于增強高校大學生的法律知識,增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4.改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需要。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作為幫助大學生提高道德修養、增強法律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渠道,必須肩負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職責。然而,在新發展、新形勢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不斷呈現出問題,無論是在教學內容上,還是在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各方面,都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近年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在教學問題上不斷進行調整和改正,比如在教材內容上面,分別于2013年和2015年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材進行修訂。2015年的修訂版關于法制教育的內容擴展到三章,比2013年的修訂版多一個章節。雖然不斷進行調整和改正,但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還存在許多不足。在“法治中國”視閾下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問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改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
目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具體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問題:
1.《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具有局限性。
一方面,部分學生在進入學校接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后,對課程認識不夠,認為該課程的道德修養的教學內容與初中、高中的學習知識有重疊之處,表示這門課程可有可無,經常出現經常逃課的現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05方案”之后形成的,該教材將《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兩門課程進行的有機統一,分為“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兩部分,“法律基礎”部分編排在教材的第六章之后。因此,部分經常曠課逃課的學生未能接觸到法律知識的教學內容。另外,部分教師在
課堂上照本宣科,使得學生對該課程失去興趣。部分教師不敢直視學生所關注的社會問題和現象,對于一些問題“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缺乏系統的正確分析。這種對于學生關心的不講,學生易混亂的講不清的教學方式,易導致學生的逆反厭學心理。
2.《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方法形式單一,實踐環節薄弱。
目前高校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方法形式單一,依舊采用“我講你聽”的填鴨式灌輸方法。課堂教學模式單一,教師始終處于主動講課的地位,學生處于被動的接受地位,師生之間鮮有溝通、交流和互動。教師不注重教學的模式和方法,這種滿堂灌的灌輸式的教學,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有甚者會導致學生產生疲勞而出現玩手機、講小話、打瞌睡的現象。再加之法律知識的學習需要“內化”與“外化”共同起作用,需要理論與實踐地有機結合,這種缺乏課堂討論、案例講解、缺乏社會實踐的一味課堂灌輸,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3.《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課堂規模大。
由于近年來高校擴招,導致部分高校出現教師資源緊張的現象,為緩解該現狀,對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一全校公共課,部分高校采取合班上課的方式。雖然合班上課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教師資源和基礎設施短缺的難題,但是不利于課堂教學。所謂合班,即一個教室將出現一二百,甚至二三百個學生,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安排在同一教室上課。面對這一龐大的隊伍,教師要有效地進行溝通交流并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是困難的。
4.《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考核方式單一化。
目前該課程的主要考核方式是以平時表現加期末小論文成績或者考查分數作為最后的總成績。《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目的是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其思想政治素養、道德水平,強化法律知識。這種課程的性質表明用簡單的考試分數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是不恰當的,不論學生自身個人發展和能力素養提高多少,其效果都無法用筆試分數來量化判斷。況且采用合班上課,學生眾多,導致教師平時考勤只能采取抽查的方式,不可避免地給部分不愛學習的學生帶來曠課的便利。期末的小論文考試方式也給部分曠課的學生及平時寫作功底不錯的學生帶來可乘之機。
1.增強法治觀念,重視法制教育。
我國存在“中國式過馬路”的現象,對于交通規則,其實每個人都知道,那為什么還要冒著風險,違背這一交通規則呢?此種“中國式過馬路”折射出了人們規則意識的淡薄和法治觀念的缺失。“法治中國”的提出,要求全社會大力弘揚法治精神,增強全面法治觀念,只有這樣,才能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打下堅實基礎,更好地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法治中國”視閾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改進,前提就是增強法治觀念,重視法制教育。一方面以提升學生法治觀念為重點,引導學生遵守規范,認同法律精神,服從法律權威,具有法治觀念,時刻樹立“一切行為要以法律為準繩”的思想。另一方面發動一切能夠發動的力量重視學生的法制教育,即以學校教育作為主體地位的同時,聯系并配合家庭和社會等各個方面力量進行法制教育,使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形成法制教育的合力。
2.強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內容。
課堂作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主陣地,強化課堂教學內容對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強化學生法治觀念是非常有幫助的。一要增強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即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內容應保持與時俱進性。“法律基礎”部分,通過具有時代發展的法律相關問題闡述分析,打開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接受社會新的變化、新的思想和新的挑戰,使其用活力來感召社會,用更加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來堅持依法治國的信念。二要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即在繼續堅持法律基礎理論教育的同時,應加強學生對國家憲法的了解,以及在掌握法律權利和義務的同時,擴展對學生相關法律知識的教育。三要增強教學內容的實踐價值。加強“法律基礎”知識教學內容的實踐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及學習效果。
3.豐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方法。
合理的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改變填鴨式的灌輸方式,使學生由被動消極為主動積極的學習,增加啟發式教學,逐漸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具體有以下幾種方法:
案例教學法,是目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運用得較多的一種方法,教師為學生選擇與理論知識點相關的實際案例進行分析、講解,在理論說教中加入一定的案例。“法律基礎”部分,通過以典型的法律相關案例為中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學習興趣,在接受法律理論知識的同時,理解社會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之后學生遇到法律相關問題時能正確地處理。
討論教學法,是指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形成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討論教學法使得學生參與課堂討論,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法律基礎”部分教師在法律理論知識的講解過程中,結合學生關心的、社會典型的、具有爭議的法律相關熱點,展開討論式教學,在學生的積極參與過程中,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實踐教學法,即通過深入社會現實進行學習探討的教
學方法。通過實踐教學法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法律理論知識的認識和掌握。通過實踐,使得學生在社會現實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踐教學時,首先做好學生的心理指導,做好學生的前期方案準備工作。其次做好實踐教學的過程管理,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并適時給予指導。最后做好實踐教學的后期總結工作,將實踐教學過程中的資料進行整理總結,比如運用了哪些法律知識等,適時鼓勵表揚。在依法治國的現實社會,讓學生通過實踐教學,有助于學生在掌握正確地法治觀念后正確地處理相關問題。
4.改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考核方式。
改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考核方式,可以有力地強化教學效果。“法律基礎”部分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法治觀念,樹立法律意識,掌握一定的法律常識,并能運用一定的法律理論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在考核方式上,傳統的平時考勤加期末小論文或者期末考卷方式,以分數論學生的學習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真正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科學的考核方式應在對教學效果作出正確真實反映的同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期末考試不能作為唯一評判學生學習效果的手段,必須改進考核方式,增強考核力度,包括學生的到課考勤、課堂討論參與、案例分析參與,以及實踐教學方面的參與表現。
[1]王紫零.從“依法治國”到“法治中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法治解讀[J].新疆社科論壇,2014(2).
[2]侯繼虎.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分析及其養成機制探討[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4).
[3]張紹平,劉張琴.對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法制教育的再認識[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7(3).
[4]董國旺.法律基礎課教學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精神的著力點[J].法制與社會,2015(1).
[5]張德江.深入開展憲法宣傳教育,牢固樹立憲法法律權威[J].求實,2014(24).
[6]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N].人民日報,2013-02-25.
本文為2014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會中青年教師專項研究課題《“法治中國”視閾下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問題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14A10,主持人: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