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活動載體,是提升學校黨建工作新水平有效途徑。作為學校黨支部應該創新活動載體,改革黨員的學習形式,深化校園文化建設,深化群團共建工作,統戰工作,把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黨風黨紀建設等工作落到實處,提升效果,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關鍵詞】創新;活動載體;學校黨建工作
一、創新黨員學習形式,開展形式多樣的政治學習活動,增強學校黨員的思想理論水平
學校黨總支應高度重視加強黨員政治理論學習,堅持黨員學習制度,十八大文件、十八屆三中全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內蒙古“8337”發展思路》、新課程改革理論,我們要通過自學、分組學、到革命老區接受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等形式把黨員的理論學習落到實處,落到實處就需要豐富活動載體,開展“上黨課走‘紅旅”,“讀好書、談感悟”和“進基層、獻愛心”等系列活動遠勝于空洞的說教和灌輸,通過這樣的活動載體比開會、聽報告、讀報紙、抄筆記等生硬死板的形式更加深入人心,理論更易于消化吸收,更易于轉化為主動的實踐行為,否則理論只會停留在紙上,流于形式,很難內化為思想的信念。
二、抓校園文化建設,促教育教學改革
1、黨員和學生可以利用老區紅色資源,合理開展構建校園文化軟環境的活動。利用包頭現有愛國主義教育資源開展紅色主題活動,福徵寺(包頭召)革命紀念館,包頭市東河區王若飛紀念館,包頭市美岱召內的烏蘭夫革命活動舊址和薩縣抗日游擊隊舊址、包頭市革命烈士陵園、包頭市城市規劃展覽館、包頭警史館、李海瑞事跡展室、南海紅色收藏館、中共包頭市委舊址、包頭市防災減災教育館、固陽縣革命烈士陵園、敕勒川博物館、稀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展廳、萬水泉農墾兵團文化展廳、北方兵器城,白云礦區草原英雄小姐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趙長城、百靈廟抗日紀念碑等為代表的旅游資源是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可以利用實地考察、學習,在學校舉辦“我身邊的紅色歷史”“革命歷史資料展”等活動,使師生接受最貼近生活、最近距離的教育。
2、抓好系列主題活動。為使校園文化建設有重點、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常常應該結合重大事件、節假日,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主題系列活動。例如七月一日可舉辦“我心目中的英雄”電影欣賞活動,十月一日的“偉大領袖生平故事會”等,這些活動充分發揮了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引導廣大青少年學生溫故黨的革命歷史,加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扎實地推進了素質教育,提升了學校德育工作的水平。
三、加強群團共建工作,認真做好統戰工作
積極開展黨政工共建“教工之家”活動,充分發揮工會在師德建設、教書育人、民主監督、民主評議干部等工作中的作用。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工文體活動,豐富了教工的業余生活,增強凝聚力。把加強青年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的教育,作為弘揚主旋律的重要工作,增強了青年教師的活力,也教育了青年教師。堅持“黨建帶團建”,黨員和學生團員開展“一對一”、“手拉手”的聯誼活動,豐富了黨團生活,也從思想、學習、身體、心理等各個方面提高黨團員的水平。注重黨外干部的培養工作,加強與民主黨派教師與學生家長的聯系,舉辦統戰聯誼會,適時組織黨外教師參加評議黨支部、測評黨員等活動,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充分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四、抓黨風黨紀建設,建設民主校園,堅持黨的群眾路線
1、要認真落實民主集中制原則,堅持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實現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凡屬重大問題,由黨支部委員集體討論,做出決定; 堅持“公開、公平、民主”的原則,繼續做好黨務、校務公開、重大決策咨詢工作,使黨務、校務公開工作更加規范,更加透明,提高黨務、校務公開工作實效。通過建立黨員干部廉政檔案、制訂了黨員干部廉潔自律條例、參加警示教育大會、教職工代表大會上民主評議黨員干部等形式,做到依法治校、嚴于律己、廉潔從教。
2、主動通過校長接待日、與家長電話溝通等多種渠道做好社情民意的溝通工作,引導社會群眾關心、理解、支持學校工作。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著力規范學校招生、招聘行為,切實保證公平公正地做好招生等密切關系到社會群眾利益的各項工作,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穩定。進一步規范學校財務管理,堅決從源頭上治理教育亂收費行為。 認真落實教育收費公示和學校開支公示制度,自覺接受教師和群眾監督。
3、發揚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作風。黨支部一班人要注重調查研究,繼續發揚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作風,進一步落實校級干部聯系班級、處室、教研室制度,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每周一次下基層活動,密切聯系群眾傾聽群眾意見和建議,努力減輕教師負擔,切實解決教師的生活工作困難,解除教師的后顧之憂,使教師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五、運用網絡平臺,提升黨建工作效果,實現共享資源,促進教育公平
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微博、SNS網絡、3G網絡等新興媒體越來越深入地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維方式,對黨建工作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提出要實現校際公平,縮小學校間的差距,那么網絡恰恰可以擴大各個學校的視野,特別是不發達學校的視野,利用網絡向先進學習,實現互通,真正實現一體式的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學校在校園網上可以建立“學校黨建”欄目,科研“網絡論壇”,充分發揮名校示范輻射作用,利用“網絡論壇”與城鄉“手拉手”,辦學共同體學校的教師共學聯研,進行跨地域、時空互動,提升教師業務素養,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網絡既是資源共享,也是學習成果共享,擴大學習成果輻射面。
【參考文獻】
[1] 江澤民. 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N]. 人民日報, 2000-2-1.
[2] 楊靜華. 網絡信息化環境下的高校黨建工作探究[J]. 教育探究, 2013(03).
[3] 劉金勝. 基層黨組織黨建載體創新實踐探索[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04).
【作者簡介】
戈麗萍(1980—),女,漢族,內蒙古包頭人,包頭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公共服務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