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鐵成+陸姣
摘要:以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為根本,以高素質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目的為重點,論述了學生外語運用能力對其高素質內涵所起到的重要支撐作用,掌握并熟練應用一門外語也是高素質內涵的一個要素。以學生終身發展方向為驅動力,重視學生外語運用能力的培養,以滿足經濟全球化合作、國際間競爭對人才的高標準要求,是高等職業教育必需明確、不可偏廢的一個工作目標指向。
關鍵詞:技能型;崗位需求;終身學習;教育規律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應用型人才,這個高素質如何體現,由哪些方面構成?當我們談及一個人,尤其是一個學生的素質時,其所包含的內容指: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心素質等幾個方面。當學生完成高等教育學業,走向社會,走向工作崗位,是否會適應,是否會有良好發展,取決于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高低。
文章淺議高等職業院校學生文化素質中的重要支撐點——外語運用能力的培養。外語教師在強調掌握外語的重要意義時,過多闡明的是外語作為交際的工具性,是人們相互溝通、交往的橋梁、紐帶,而忽略外語作為語言具有思維的介質性,是人腦信息傳輸的介質,更是人們認知外界的媒介,人類是通過語言來認知世界的,同時,語言還是文化的載體,傳承著人類文明,延續著人類歷史。
一、從國內經濟發展看學生外語能力的重要性
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工農漁牧、信息服務等各項產業得到快速發展,經濟規模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帶來嚴重后果,即:給環境帶來嚴重破壞,污染嚴重,生態失衡,產業效率相對低下。黨的十八大之后,黨中央、國務院、各省、自治區都出臺政策,對產能過剩、低質高耗的產業進行限產、停產,轉型、技術升級,積極鼓勵和支持新型能源產業、裝備制造業、電子產業、信息化產業等走出國門,占領國際市場,進行國際競爭,努力改變我國目前所處的產品加工、制造大國的局面,從而發展為制造強國、工業強國。生產領域流行的說法是: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設備,三流企業作產品。面對國際化、全球化的激烈競爭形勢,我們需要更多的具有高端技術、高素質的技能人才,我們更要做好廣泛的國際合作,而廣泛的國際合作需要更多的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1998)中指出:“文化素質教育,重點指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對大學生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我們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不僅僅是技術工人、高級技術工人,而是綜合素質高、學習型、創新型、復合型的具有終身發展能力的技能應用型人才,這一目標才能滿足我們經濟發展的需求,才能為我國產業國際化提供強大的人力、人才后備力量。
二、崗位需求、工作開展看外語能力作用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國本土企業、外資企業、合資企業興起和蓬勃發展,我們提供了大量的低價、密集的勞動力,而今天,隨著我國高端產品打入國際市場,高端企業步出國門,對于綜合素質高的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范圍越來越廣、數量越來越大。我們的高等職業教育由于近些年生源素質下降,加之高等教育公共外語教學改革,國家從過去的過于強調外語的功能作用,而轉向趨于理性化、科學地看待外語的功用作用,多數高等職業院校對公共外語開設的學時數進行了調整、精簡,在開設注重交際能力培養的基礎知識外,也開設了與學生所學專業密切結合的專業外語,以期在日后的工作崗位上發揮作用。很多高職院校開設公共外語課由過去的四個或三個學期減少到二個或一個學期,學時數由220學時減少到120學時,甚至70。人才培養方案設計者看重的是專業課程的學時,專業能力的培養,收窄了學生通識能力的培養寬度,限制了學生后續發展的能力。
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走向工作崗位,進入涉外企業、公司,就面臨與外方管理、技術人員進行生活交際、工作交流的可能。進入大型現代企業,如:機械加工、高精機床操作、外貿公司等接觸外文產品說明書的機會就非常多了。最近,我們國家高鐵建設已經走向國際市場參與競爭,今后高鐵建設方面的施工技術人員的外語運用能力越發顯得格外重要。動物科學專業的學生如果從事獸醫系列工作崗位,那么,將更多地運用外語,因為動物醫院使用的獸藥很多是原裝進口,全外文標識。信息技術專業方面的軟件操作指令,基本都是英文說明、顯示。
三、個體未來發展要有外語提供支撐
目前,我們很多行業在職稱晉級考試時,外語依然作為一個考試科目。在學術領域發表文章需要論文摘要和論文標題的英譯,在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文章都要英文表述,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發言、演講、交流都要有熟練的外語水平。
我們國家的教育歷程有一點被充分證明:一個時期內興起一個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或一項創新,無論是自創的還是舶來的,只要有效果或有效益了,就會興起一股浪潮,大學特學,完全不顧凡事都有例外、因人而異、因事而異的事物發展規律,不是極左就是極右。遵循教育教學的客觀發展規律,以人的發展為根本,任何一個階段的教育都不是學習發展的終結,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就是指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隨時都需要補充新鮮的知識、技術能量。獲取新知識、新技術除了滿足一個人的工作需要,也必須要滿足一個人的生活需要。20世紀80年代,臺式電腦在普通工作單位還很難見到,都被看作是辦公奢侈品,而今天,辦公用電腦、個人電腦筆記本、平板電腦等已經普及,計算機軟件已經進入智能手機,成為生活中隨手應用的尋常工具,如果我們不學習、不善于學習、不具備學習的能力、不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無法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時代發展的潮流。
因為高職生源素質下降,外語教學難度加大,走向工作崗位涉獵外語的運用范圍不多,就輕易下結論:外語無用,進而以改革之名減少學時數,縮短教學周期的做法都是只顧眼前利益,不顧學生長遠發展的短視行為,是功利主義的具體表現。作為學校、作為專業發展帶頭人、作為外語教學工作者,應該把問題導向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嘗試新方法、運用現代信息化教學手段等等,為隨時隨地學生提供的學習條件,設法提高學生外語學習的效果。
外語作為語言具有習得性,需要環境氛圍,需要持之以恒的學習、訓練和使用,所以能夠掌握并熟練地應用一門外語,需要日常的接觸和不斷地使用。學生時代,能夠學好并熟練運用一門外語,需要的是不間斷地與外語親密接觸。科學實驗證明,脫離了人的這個群體、社會,沒有了與人溝通使用語言的機會,一個人的語言能力會嚴重退化、以至喪失,所以,語言是通過耳濡目染、不斷使用才能掌握,通過經常的交流才能鞏固,通過規范系統的學習才能提升。作為第二語言的外語,沒有作為母語的自然環境,在學習掌握上就不具備優勢,需要傳授者創設良好的語言情境,探索、嘗試使用適用于受教育者的科學的教學方法,使受教育者真正掌握、熟練使用,實現我們對人才的培養最終目標。
編輯/宋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