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減刑、假釋的目的反思與制度變革

2016-01-05 21:05:41張亞平
現代法學 2015年6期

摘要:我國減刑、假釋以教育、矯正犯罪人為目的,為此目的而構建的減刑、假釋制度不僅實踐操作與目的錯位,而且還導致司法腐敗、傾斜適用、釋放后再犯罪等現實問題。西方國家最初設立減刑、假釋制度,并不是為了教育、矯正犯罪人,后來教育刑論者試圖以教育、矯正作為減刑、假釋目的,最終卻走向失敗。晚近以來,重返社會思想因關注未來,幫助犯罪人重新適應社會生活而逐漸受到重視,不少國家以重返社會思想為指導,改革調整其減刑、假釋制度,擴大漸進釋放范圍。我國減刑、假釋的目的當轉向重返社會,并構建以自動給予的減刑為基礎的假釋制度。

關鍵詞:減刑;假釋;教育刑;重返社會

中圖分類號:DF613

文獻標志碼:A

近年來,減刑、假釋實踐中的司法腐敗、傾斜適用、釋放后再犯罪等問題較為嚴重。中央政法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等相關部門連續出臺指導意見,以規范減刑、假釋的適用。然而,這些指導意見僅在政策上或程序上具有一定指導意義,對減刑、假釋的制度缺陷卻置若罔聞。眾多學者及實務工作者深刻分析了減刑、假釋制度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若干完善建議。但遺憾的是,這些建議固守傳統的教育刑理論,缺乏對減刑、假釋目的的深刻反省,僅在手段方式上煞費苦心,在細枝末節上大做文章,難以觸及減刑、假釋問題的本質,也就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減刑、假釋的目的定位決定其制度構建,鑒于此,本文對減刑、假釋目的進行反思與重塑,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國減刑、假釋制度變革的基本設想。

一、我國減刑、假釋目的定位及其引發的現實問題

(一)減刑、假釋的目的定位

減刑、假釋是自由刑執行制度,從邏輯關系看,其目的受制于自由刑執行的目的。在古典學派看來,刑罰的目的就是報應,對犯罪人剝奪自由是刑罰報應目的在最后階段的實現。自實證學派的教育刑思想融入自由刑執行以來,教育、矯正犯罪人就成了自由刑執行的主要目的。教育刑的精髓不僅在于對犯罪人進行理想道德教化,而且在于以各種制度或措施矯正犯罪人的犯罪人格,使其不再危害社會。“教育刑就其字面理解,不過是認為刑罰本質應該是一種教育,其旨在通過以教育為目的和內容的刑罰使罪犯改惡遷善,并使其復歸社會后不致再危害社會。”在我國,教育、矯正被更加本土化的稱謂“勞動改造”取代,自由刑成了“勞動改造刑”,刑事執行法也一度成了“勞改法”。勞動改造實際是整個自由刑執行的目的、策略、手段、過程與趨勢的綜合體。“懲罰罪犯是手段,改造罪犯是統帥懲罰的目的,整個行刑過程就是從對罪犯施予強制懲罰向引導罪犯自覺接受改造的過程,這已經成為一種理論共識。”

我國學者普遍認為,減刑、假釋的目的在于教育、矯正犯罪人,促進其積極悔過自新。高銘暄教授明確指出,1979年《刑法》中正式確立減刑和假釋制度,“是為了達到有效改造罪犯的目的”。其他學者也同樣認為:“把減刑作為一項刑罰執行制度在刑法中明文加以規定,這對于鼓勵正在服刑的犯罪人積極改造,認真悔罪,成為新人是很有促進作用的。”“假釋制度的基本構想在于:通過提前釋放這樣的優待措施鼓勵罪犯積極地悔過自新。”“假釋作為刑罰執行制度之一,其目的在于促進罪犯改造和回歸,最終達到減少犯罪,維護社會穩定的效果。”

教育、矯正目的在我國減刑、假釋制度中也得到全面體現。1979年《刑法》第71條規定的減刑的實質條件是“確有悔改表現或者有立功表現”,假釋的實質條件是“確有悔改表現,不致再危害社會”。1997年《刑法》延續了這一精神,并特別增加了教育、矯正的內容“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是悔改的基本表現形式,也是判斷是否有悔改表現的主要標準。1991年、1997年及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均對“確有悔改表現”進行了說明。其中2012年的《規定》指出,“確有悔改表現”是指同時具備以下四個方面情形:認罪悔罪;認真遵守法律法規及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積極參加思想、文化、職業技術教育;積極參加勞動,努力完成勞動任務。這些規定都特別強調了“悔改”、“教育”、“改造”、“勞動”等教育刑的典型術語表述。而司法部《關于計分考核獎罰罪犯的規定》則明確規定,對罪犯計分考核的目標是“考核罪犯的改造表現,以有效地調動罪犯的改造積極性,提高改造質量”。在此目標指引下,該考核獎罰規定將考核的內容分為思想改造和勞動改造兩方面。其中思想改造包括認罪服法、認真學法、服從管教、積極參加“三課”學習等方面;勞動改造包括積極參加勞動、重視勞動質量、遵守勞動紀律等方面。盡管該考核獎罰規定沒有明確將考核計分作為減刑、假釋的直接依據,而僅將其與行政獎勵掛鉤,但事實上考核計分是減刑、假釋的最關鍵依據和判斷標準。

(二)目的定位所引發的現實問題

1.操作與目的錯位

減刑、假釋以教育、矯正犯罪人為目的,這種理想化的目的定位在實踐中因操作困難而并沒有得到真正實現,僅淪為空洞口號。減刑、假釋的實質依據均是“有悔改表現”(立功減刑例外,但畢竟少見),而悔改表現的具體衡量標準則是日常的計分考核,因而計分考核結果是減刑、假釋的直接判斷標準。然而無論考核內容如何細化,都難以與教育、矯正目的對接。這也正如有監獄實務工作者所明確指出的:“當前對罪犯推行的計分考核獎罰制度,其目的一是為了提高罪犯的勞動效益;二是為了維護獄內改造秩序的穩定,而不完全是為了對罪犯的行為進行矯正和對罪犯的思想進行改造。或者說在實際操作中把考核獎罰的目的執行得走樣了。”計分考核與教育、矯正目的之間的錯位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表里不一。犯罪人內心悔改與其計分考核結果是否相互印證很難得到確切判定。第二,唯分是舉。犯罪人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獲得考核分,進而獲得減刑或假釋。顯然,這種單純追求勞動任務、唯分是舉的改造方式并不能矯正犯罪人的犯罪習性,也不能培養其適應社會的能力。第三,以崗定分。不同的勞動崗位分值不同,因而積極參加相同時間的勞動,所得分值可能并不相同;勞動時間相同,但技術含量程度不同,或者手腳靈活性程度不同,所得分值也可能不同。第四,比例控制。各地都會根據各種情況確定減刑、假釋的比例。從刑事政策角度考慮,確定一定減刑、假釋比例有其現實合理性,但畢竟這種操作方式與犯罪人的教育、矯正沒有必然聯系,甚至偏離了教育、矯正的目的。第五,人為操作。實踐中,有些地方為了滿足減刑、假釋的比例,或者控制減刑、假釋人數,會人為操作控制減刑、假釋對象。例如,有的監獄達到減刑標準的人數超過了既定比例,會根據內定標準排隊確定減刑對象;有的監獄擔心減刑人數達不到既定比例,會事前有計劃地確定安排特定的犯罪人多參加勞動,或從事容易得分的工作。endprint

2.司法腐敗

近些年,減刑、假釋過程中司法腐敗現象不絕于耳。經媒體曝光的多是虛假立功減刑案件,但是基于平時悔改表現的減刑、假釋才是此類腐敗案件的重災區。基于悔改表現的減刑、假釋的主要判斷標準是計分考核,而計分考核由監獄干警操作,監獄干警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因而無論如何細化標準,都難以避免權力尋租。例如,2013年安徽省檢察機關查處安徽九成監獄管理分局職務犯罪窩案中,有11名干警為近百名服刑人員在調換工種、評勞動積極分子、申報減刑和假釋等方面給予關照,從中謀取不法利益。

3.傾斜適用

由于教育、矯正效果要依靠具體的考核分衡量,因而直接的結果就是,那些能得到較高考核分的服刑犯更容易獲得減刑、假釋。現實中,那些頭腦靈活、善于偽裝、目標明確的服刑犯一般能獲得較高的考核分;而那些真正老實改造,卻因無一技之長,行動遲緩的服刑犯考核分往往較低。因職務犯罪而入獄的犯罪人能更容易獲取減刑、假釋,除其他人為因素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例如,黑龍江某監獄2007~2009年貪污賄賂犯罪平均假釋率為9.03%,而其他類犯罪沒有假釋。再如,重慶市某監獄2007~2009年貪污賄賂犯罪平均減刑率為40.54%,僅低于毒品犯罪,遠高于其他類型犯罪。

4.釋放后再犯罪

在我國,減刑、假釋后再犯罪的現象比較嚴重。實際上,只要余刑在四年以上,服刑期間無重大違法違紀或重新犯罪行為,幾乎都能在刑罰執行期間獲得減刑,由此可知,再犯中絕大多數都是減刑后再犯罪。與減刑后再犯罪相比,假釋后再犯罪的比例較低,但這并不表明獲得假釋的犯罪人真的都悔改向善,而是因為假釋比例較低,假釋后要接受嚴格的監督管理,獲得假釋者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確保“假釋后不再犯罪”的犯罪人。

(三)減刑、假釋目的困惑之深層解析

減刑、假釋現實問題的直接原因是實體和程序制度缺陷,而根本原因在于目的定位不合理。以教育、矯正為目的,必然要以教育、矯正的效果作為減刑、假釋的實質依據,而教育、矯正效果的主要衡量標準是計分考核,考核分值達到一定標準,就被認為危險性降低或不再具有危險性,因而就可以給予減刑或假釋。計分考核如此重要,操作中卻又有較大的自由裁量空間,司法腐敗、傾斜適用等現實問題也就在所難免。這些問題難以通過制度的修補得以徹底解決,也很難通過公示、聽證、開庭審理、檢察監督等程序改革而避免。將教育、矯正作為減刑、假釋目的之所以會導致這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第一,將教育作為刑罰的本質與目的存在定位上的根本偏差。刑罰的本質是對刑罰的根本定位,是其自身存在的特質。刑罰因犯罪而產生,犯罪的應受懲罰性是刑罰存在的根本前提,因而對犯罪人的懲罰與譴責是刑罰的內在屬性。自古至今,刑罰無不表現為對生命、自由、財產或名譽的剝奪,從而使犯罪人產生身體或精神上的痛苦。毫無疑問,通過懲罰可以誘發趨樂避苦的本能反應,從而達到一般預防與特別預防的目的,甚至也可以產生教育、矯正效果,但這也恰好說明刑罰的懲罰性本質。刑罰因犯罪而產生,直接目的當然是報應犯罪。但若將刑罰目的僅僅認定為報應,則又否定了人類的認識理性。對犯罪的懲罰還追求“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規誡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轍”。自由刑的執行首先要體現刑罰的懲罰性,即通過剝奪自由而給犯罪人帶來身體及精神上的痛苦,從而實現報應和預防犯罪的目的。在此過程中不可否認地還應對犯罪人進行教育,并通過各種手段努力矯正其犯罪的習性,但是教育、矯正只能是懲罰基礎上的次生機能。“監獄行刑的目的設定與制度完善之間是存在反差現象的,而且罪犯改造的現有理論越來越經不住最簡單的事實質問。”“以改造為目的的立法預設只具有象征意義,在行刑具體政策中,懲罰因素仍是突顯的部分。”如果認為刑罰的首要目的是教育、矯正,那何不將犯罪人送往教育資源更豐富、教育手段更人性化的社會上的普通學校?在剝奪自由的環境中為復歸自由做準備,就像在“榻榻米”上練習游泳,在封閉環境中訓練社會生活,猶如在月球上訓練地球生活。教育刑論者何以能無視如此淺顯而令人深思的道理?

第二,教育、矯正的效果難以測定。教育刑論者將教育、矯正作為刑罰的本質與目的,若將此觀點進行到底,那么犯罪人是否改過遷善就是衡量刑罰目的實現與否的唯一標尺。然而,是否改過遷善是主觀世界的變化,不可能通過客觀標準進行絕對準確的測定。長期以來,西方國家為了測定犯罪人危險性的變化,以便決定是否假釋以及是否采取其他保安措施,探索出了多種危險性預測方法,但最終難有明顯效果。例如,法國為了確定犯罪人是否適宜假釋,以及是否應在刑罰之后對犯罪人采取進一步的保安監控及保安拘留措施,成立了跨大區的多學科委員會,其成員包括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專家、教育工作者及其他專業人員,但依然不能得出準確結論。正如法國學者讓·達奈所言,危險性是一個長期變化而捉摸不定的概念。我國也有學者試圖提出罪犯教育績效測評的方法,但最終也只是建立在個人經驗基礎上的直觀感覺,而非所謂的科學標準。我國有學者對刑罰教育改造效果的測量提出質疑。“刑罰的改造功能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實現,或者說,被判刑人是否能夠在自由刑受到限制的情況下真正得到改造(矯治、治療),然后重返社會,實現再社會化,并不好測量。”教育、矯正的效果無法測定,卻又試圖將其作為減刑、假釋的客觀標準,其間的矛盾顯然無法避免。于是,不少西方國家干脆放棄以危險性測評作為減刑或假釋依據的做法,轉而采取強制假釋或其他無須危險性預測的假釋制度,或者是采取預先給予,而后有條件撤銷的減刑制度。作為我國減刑、假釋依據的計分考核被有些學者認為客觀、公正、透明,但只能說得出的分數本身是客觀的,而分數來源主觀隨意性較強;結果是透明的,但過程卻處處為人操控;表面看似公正,但一件件減刑、假釋舞弊案件卻又是無情諷刺。

教育矯正效果難以測定,與犯罪原因多元性有關。犯罪學研究表明,犯罪有一定的個人自身素質原因,但更有復雜、深刻的心理、社會原因。單從社會原因來看,社會控制理論、犯罪亞文化理論、緊張犯罪理論等提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犯罪原因解釋,每一種解釋無疑都從某一側面說明了犯罪的社會原因。犯罪原因如此復雜,而監獄行刑頂多只能就個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進行教育,或者試圖以強制勞動矯正好逸惡勞的惡習,而對誘發犯罪的其他社會原因不可能有所改變。一旦重新犯罪,就很難分清是因為矯正失敗,還是其他社會原因所致。教育刑論以教育、矯正效果作為減刑、假釋的實質依據,實際上是將犯罪都歸因于犯罪人個人,而完全忽視了社會致罪因素。endprint

二、西方國家減刑、假釋目的之回顧

(一)減刑、假釋目的溯源

減刑制度起源于英國和美國。英國1898年的《監獄法》就規定有減刑(remission),彼時的減刑是對罪犯“生產和良好行為”的獎勵,因而被視為控制罪犯行為的潛在的工具。更近一些,減刑的功能更確切地說是控制監獄人口規模,以應對不斷惡化的監獄人口擁擠問題。理論上,減刑依然是良好行為的獎勵,但實踐中減刑變成了自動給予,除非因罪犯違反監獄規則或紀律而喪失。在1942年至1992年間,英國的減刑制度經歷多次修改,修改的主要目的就是減輕監獄人口壓力,而很少考慮監獄紀律的有效維持。1991年的《刑事司法法》干脆在法律上廢除了基于良好表現的減刑,而代之以自動給予的提前釋放制度。

美國的減刑被稱為“善時法”(Good time law),于1817年(也有學者認為是1819年)在美國紐約州首先通過。此后不久,康涅狄格州及田納西州也出臺了類似的規定。自1817年至1876年艾米拉矯正院設立不定期刑及假釋期間,全美國共有29個州及聯邦政府設立了善時制立法,不過每個州所規定的最低刑罰及削減刑期的比例不完全相同。

美國學者巴里斯等認為,美國最初設立善時制主要基于三方面的目的:一是對犯罪人的控制和有效管理。在監獄中紀律的維持必須依靠罪犯有合作的動機,而動機的取得無非是對善行的獎勵和對惡行的懲罰。與體罰與隔離不同,善時折減通過對良好表現進行獎勵的形式不斷刺激犯罪人悔改向善。獎勵要比懲罰更能取得罪犯的認同,并且這種獎勵是持續不斷的,它同罪犯內心最渴望獲得的自由相聯系。二是通過安全的閥門減少監獄擁擠人口。在善時制出現之前,赦免和減刑(commutation)是調節監獄人口的常用手段,然而,赦免程序異常煩瑣,并且也因容易滋生腐敗而備受質疑。尤其是赦免由州長控制,而非監獄官員,因而容易招致監獄官員的抵制和反對。監獄官員更傾向于善行折減,是因為這一制度給他們一把“后門鑰匙”。直到19世紀后期假釋制度確立之前,善時制一直是減少監獄人口的主要手段。三是促進罪犯的回歸。對罪犯的善行進行獎勵被認為是對其良好習慣和積極工作的鼓勵,這些習慣一旦養成并長期堅持,則可延續至出獄。在此,雖然巴里斯等人認為促進犯罪人回歸也是減刑的目的,但顯然只能是維持監獄管理和減少監獄人口之后的更次要的目的。而美國學者大衛·杜菲則認為,紐約州于1819年通過第一部善時制法律,目的是“緩解當時格林尼治村的紐格特監獄人滿為患的現象。”

關于假釋的起源,學界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其一認為,假釋起源于亞瑟·菲利普的“釋放票制”;另一觀點認為,假釋起源于亞歷山大·麥克諾奇在澳大利亞諾福克島創立的“點數制”。但不管是“釋放票制”還是“點數制”,其目的到底是什么?對此,美國學者幾乎一致地認為,早期假釋的目的并非教育、矯正犯罪人,而是為了其他不同目的。第一,減少及控制監獄人口,這是美國學者普遍認同的假釋的主要目的。如大衛·杜菲考證認為,在善時制和假釋正式出現之前,存在一種以契約約束犯人的釋放形式,而“契約犯顯然是早期對監獄人滿為患采取的措施”。后來出現了正式的善時制和“釋放證”式的假釋,這兩種制度都將導致提前釋放。“特拉維斯和奧利里認為在判決的刑期前假釋的運用有兩個目的,首先是控制監獄人滿為患的現象,第二是作為一種獎勵的手段。道森同意他們兩個的觀點,認為實行假釋的最早目的首先是出于效率的目的,而非出于改造的目的。”第二,加強監獄紀律管理。如美國學者阿柏丁斯奇認為:“美國監獄及假釋的歷史表明,假釋是為了維持監獄紀律及緩解監獄擁擠而被使用甚至被濫用。”第三,調節刑罰過度嚴厲。“在加利福尼亞州及其他一些州,假釋與個別處遇和矯正觀念都沒有聯系,它的主要功能是以允許提前釋放那些受到過度刑罰的犯人,以形成正義的刑罰。”日本學者森本益之等人也認為,菲利普和麥克諾奇的假釋制度與其說是由理論制造出來的,還不如說是作為英國流放地的澳大利亞為了緩和關押過剩、嚴酷刑罰和服刑人控制而出于行政上的實際需要產生的制度。

總之,從歷史淵源看,減刑和假釋最初設立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教育、矯正犯罪人。

(二)教育、矯正犯罪人:減刑、假釋目的之迷失

減刑、假釋設立之初并非為了教育、矯正犯罪人,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與教育刑理論結合,成為教育刑論實現其教育、矯正犯罪人的制度工具。二者的結合始于艾米拉矯正院假釋制度的改革。

1870年,美國辛辛那提獄務大會通過原則宣言,全面吸收實證學派的觀點,重新闡釋犯罪,并對刑罰目的進行重新界定:犯罪是一種道德疾病,刑罰則是對癥良藥。其藥效是社會治療學的問題,是藥劑的對癥和劑量適中的問題……監獄監禁的最高目的是對犯人的改造,而不是惡意折磨。確定刑應被不確定刑取代,刑期的伸縮應取決于其改造的程度,而不能據時間的消逝來計算。辛辛那提會議以后,各地紛紛試圖建立一種全新的矯正機構,其中最為成功的當屬艾米拉矯正院。1876年,艾米拉矯正院在首任院長澤布倫·布羅克韋的帶領下,實施了一種新型的矯正模式,其主要構成因素包括分類制度、不定期刑和假釋。艾米拉矯正院的假釋被認為是美國現代假釋制度的正式誕生。

在艾米拉矯正院,對罪犯身體的懲罰和分類是為了培養合作,并因而給予一些特權,犯人的行為如果被認為是“矯正性”的,將被再次分類以增加特權,直至最后獲得假釋。罪犯人獄時被歸入第二級,經過六個月良好表現,就意味著提升至第一級,再經過一段時間的持續良好表現將獲得假釋;如果有不良表現,則下降至第三級。艾米拉矯正院被視為成功矯治模式而被其他矯正院仿效,從而開啟了美國刑罰史上的矯治時代。此后,各種醫學、心理學等措施紛紛被應用到罪犯矯治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和不斷完善,矯治觀念深入人心,假釋也得到廣泛適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至20世紀60年代期間,假釋的適用達到頂峰,在各種被釋放的罪犯中,因假釋而釋放的占70%以上。endprint

但是,20世紀60年代以后,人們開始對矯正的效果產生懷疑。沃爾特·C·貝利通過對一百種個案的研究發現,矯正中治療的有效性是極其有限、前后矛盾的,而且其可靠性也頗值得懷疑。美國友人服務委員會(AFSC)也認為,即使醫療模式有效,行為科學的研究水平還不能為其提供科學的說明。對教育刑論的矯正效果更具顛覆性的批判來自馬丁森等人的研究。馬丁森等人對231個研究項目進行詳細分析后,得出結論:“所有的這些矯正措施,對于人犯的更生及再犯率的降低,一無用處,或者我們尚對如何矯正人犯及降低再犯率,毫無線索。”馬丁森等人的研究似一枚“炸彈”,引發了一系列關于教育刑的論戰,這些論戰既有學術性的,也有政治性的。在學術領域,有不少研究人員針鋒相對,對刑罰的矯正效果進行了進一步的跟蹤研究。帕墨在重新審查了同樣的研究后聲稱,48%的研究證明矯正方案具有積極或部分積極的結果。對馬丁森與帕墨之間的爭論,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的指定人員在進行中立性的研究后認為,馬丁森等人的研究結論“合理、精確而且公正地評價了回歸理論”。國家研究委員會的結論并沒有終結爭論,此后依然有不少學者試圖為教育刑辯護。在政治領域,不論是自由派還是保守派也都對教育刑提出了批評,盡管角度不同。自由派強調刑罰的公正,而保守派則指責在刑期屆滿之前釋放犯罪人是對其“嬌慣”。

對教育刑矯正效果的質疑也發生在其他國家。英國的IMPACT(保護觀察與釋放后矯治效果強度比較)研究小組的研究結論也指出矯治方法對控制罪犯的重新犯罪沒有顯著效果。在德國,“維耶蘭德研究”的結果十分清楚地表明,即使是一個更為自由和人道的矯正機構,在促使罪犯回歸社會方面,也不能自詡為一種很有價值的工具。“這種矯正方式不能調動犯人接受教育的積極性和興趣……累犯的出現也就是這種矯正制度所導致的必然結果了。”在歐洲的其他國家,對教育刑的批評也如潮水般襲來。“矯正的死亡是迅速和決定性的,犯人的經歷和科學專家的研究結果一致,現在可以明確作為刑罰的主要基本理論的矯正無法適應實用主義的要求。”諾瓦爾·莫里斯甚至斷言:“無論‘矯正意味著什么和無論矯正方案賦予它的意味是什么,矯正都必須停止作為監獄行刑的一個目的。”教育刑論者精心構建的理論大廈有瞬間坍塌之勢。

“馬丁森炸彈”對教育刑論產生了強烈的沖擊,也促使人們更加理性、謹慎地對待對犯罪人的矯正。20世紀80年代之后,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各種矯正措施并非全然無效,甚至有些措施對特定的犯罪人矯正效果顯著。新的矯正理念被提出,如犯因性差異矯正、詢證矯正等,更多的矯正措施被應用于矯正實踐,主要是通過治療、干預、職業教育、就業等具體手段,使犯罪人適應新的社會環境。但是這些矯正理念和具體措施與通過減刑、假釋的激勵而促進犯罪人悔改基本上沒有關系。

在美國,隨著教育刑論的衰退,各種公正量刑和公正行刑政策隨之出臺,如量刑指南、三振出局、實際刑運動和假釋的廢除或限制適用等,其目的在于嚴格限制教育刑基礎上的幾乎不受控制的自由裁量權。1975年緬因州首先廢除假釋,隨后其他一些州紛紛加人,徹底廢除假釋或者廢除裁量假釋。截至1999年末,共有14個州廢除了裁量假釋,還有其他21個州嚴格限制裁量假釋的適用。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假釋制度因教育刑理論的興起而興盛,也因教育刑理論的失寵而衰落。但是,在采取嚴厲刑事政策的同時又廢除假釋,直接導致監獄人口暴漲。采取措施提前釋放犯罪人以減少監獄人口是幾乎所有監獄的當務之急。于是在廢除裁量假釋的同時,長期沉寂的善時制又重受青睞。罪犯只要遵守基本監獄規則就可以獲得善時減刑,刑期屆滿就強制假釋。其依然可以自愿接受矯正方案,以獲得某種適應社會的技能,但是參加和完成方案活動將不再與釋放決定或繼續監禁的決定相聯系。

三、重返社會:減刑、假釋目的之發展趨向

(一)重返社會思想的興起

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對矯正效果的質疑使得本來就比較嚴重的重新犯罪問題更加放大。犯罪學研究也發現,犯罪主要不是犯罪人生理或心理缺陷因素導致,而主要是社會不公平、就業困難、沒有住房等外在因素導致。在此背景下,美國總統約翰遜提出建立小組專門研究犯罪控制問題。這個小組發現,重新犯罪帶動了犯罪率的上升,提出重視保護觀察與假釋等幫助服刑人重返社會的意見,于是重返社會思想開始進人防治重新犯罪的聚光燈下。

重返社會的字面含義簡單明了,就是主張通過幫助犯罪人適應社會生活,融入社會,使其不再重新犯罪的行刑思想與政策。在英文文獻中,重返社會對應的詞匯有“reintegration”、“reentry”、“resettlement”等。重返社會與教育刑關系密切,有學者將重返社會視為矯正的衍生概念。二者的最終目的甚至是相同的,對犯罪人的矯正也是為了使其將來能融入社會生活,不再犯罪,因而教育刑論者也經常使用重返社會概念(reintegration)。重返社會與教育刑在手段方式上也有一定交叉。例如,重返社會思想也強調國家應向所有的服刑人員提供文化教育與職業培訓,建立立足于勞動的監獄企業,注重培養犯罪人的勞動習慣和勞動技能,這都是為其將來能重新融入社會創造條件。再如,社區矯正既是教育刑理論下的矯正措施,也是重返社會的重要途徑。正因為如此,我國有學者將重返社會思想與教育刑理論等同,如王利榮教授認為,重返社會模式“要求矯治目的完全支配對刑罰的適用”。

但是,重返社會思想與教育刑理論有重要區別。教育刑理論主張矯正犯罪人的犯罪習性,使其將來不再犯罪,而重返社會思想主張通過幫助犯罪人適應社會生活,使其融入社會。教育刑理論試圖改變內心,重返社會思想則努力從外部施加影響。教育刑理論認為犯罪是道德疾病,其主要原因在于犯罪人的個人素質與內心之“惡”,刑罰則是治病良藥,通過刑罰消除內心之“惡”,從而控制重新犯罪;而重返社會思想則認為,犯罪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社會、教育、就業等社會因素,僅通過對犯罪人進行矯正,而不努力改變社會致罪因素,就無法避免重新犯罪。在具體的制度措施方面,教育刑主要通過思想教化、強制勞動等教育矯正措施,或者減刑、假釋等激勵措施,使犯罪人悔改向善,不再犯罪;重返社會思想則主要通過漸進釋放、勞動釋放、教育釋放、中途之家、歸假、社區扶助等具體的措施,幫助犯罪人避免、擺脫監禁所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從而更好地復歸社會。重返社會思想也注重監獄內的職業技能培訓,勞動習慣的培養等,但其目的不在于矯正犯罪人,而在于培養適應社會的能力。endprint

重返社會思想早在19世紀就已萌芽,1817年美國馬薩諸塞州監獄委員會就開始使用中途之家這一概念,建造一些臨時性的收容所,以安置那些釋放者,直到他們能在社會上重過穩定的生活。1931年因參議院議員亨利·A·休伯的倡導,威斯康星州通過了第一個全州范圍的勞動釋放法律。到20世紀70年代,除幾個州外,幾乎所有州都設有勞動釋放法。20世紀60年代,美國確立了囚犯的歸假制,旨在讓囚犯通過歸假的48小時或72小時來逐步適應社會生活。重返社會思想對控制重新犯罪效果顯著,不少西方國家紛紛以重返社會政策為指導,改革其刑罰體系及刑事執行制度,擴大社區刑罰范圍,完善社區矯正制度,拓展監禁刑的開放執行形式。

(二)重返社會思想對西方國家減刑、假釋制度的影響

刑罰的教育、矯正效果難以證實,甚至被證偽,教育刑理論備受質疑,重返社會思想因迎合現實需要而逐漸興盛。不少國家紛紛放棄教育、矯正目標導向下的減刑、假釋,轉而以重返社會思想為指導,調整減刑、假釋(提前釋放)制度,擴大漸進釋放的范圍。

英國在1991年之前也存在類似善時制的減刑和假釋,但1991年《刑事司法法》廢除了減刑和假釋制度,轉而實行典型的不以悔改表現為基礎的漸進釋放制度。根據該法規定,被判處4年以下監禁刑的犯罪人,在刑罰執行1/2時,自動無條件提前釋放;被判處12個月以上4年以下監禁刑的犯罪人,漸進釋放形式更為典型,在刑期執行一半時也自動釋放,但在自動釋放后的前半段時間為持票釋放,要接受較為嚴格的社區監督,剩余的另一半時間則不需要接受社區監督,但不得再犯罪。被判處4年以上監禁刑的犯人也可申請持票釋放,甚至被判處終身監禁的犯人,在服完特定期限的必要監禁期(“關稅期”)后,也可申請提前釋放。經過改革,所有的被判處監禁刑的罪犯都可獲取一段時間的提前釋放。1991年《刑事司法法》之后,英國漸進釋放制度又經2003年《刑事司法法》等法律的多次改革,但基本模式保持不變。

美國絕大多數州實行赦免減刑(commutation)、善時減刑、假釋并存的制度體系。各州善時減刑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事前給予,事后再根據是否有不良表現而撤銷減刑。二是根據罪犯良好表現而事后給予,一般是每年進行總結,以決定下一年度是否縮減刑期。這是最主要的存在形式。三是緊急給予,當監獄人口超過收容能力時,臨時決定使用善時減刑,對沒有不良表現的罪犯給予減刑。這種情況是臨時措施,只在個別州適用。聯邦監獄使用的是第二種形式,罪犯在上一年度如果表現良好,則從下一年度中最多縮減54天刑期。

善時也稱善行(goodbehaviour),是減刑的前提條件,原則上罪犯需要努力表現才能“掙得”善時積分,但一般只需要遵守監獄的規則或規定,就可以獲得善時減刑,因而縮減刑期的多少與其努力的程度關系不大,主要決定于所判決的刑期。尤其是涉及第一種自動給予的減刑,監獄只需要考察罪犯是否有不良行為即可。因此在這一制度中,幾乎所有的罪犯都可以獲得善時減刑。但不管是前述的第一種形式還是第二種形式的善時減刑,罪犯在獲得減刑后如又有不良行為,不遵守監獄規則,均可撤銷減刑。第三種緊急給予的減刑要求的條件更寬泛,只要罪犯沒有不壞表現就可以。當監獄的人口超過其容納能力的一定比例時,監獄就會對幾乎所有罪犯縮減其刑期。

在善時制之外,美國還同時存在假釋制度,其假釋包括裁量假釋(酌定假釋)和強制假釋。強制假釋和善時減刑緊密聯系,實際上是將善時減刑的刑期作為確定假釋日期的標準。隨著對教育刑理論的質疑及對假釋委員會幾乎不受限制的自由裁量權的批判,裁量假釋的比例逐年下降,強制假釋的比例逐漸上升,甚至有些州完全廢除了裁量假釋,僅實行善時減刑基礎上的強制假釋。

法國《刑事訴訟法典》第707條第2款明確規定了刑罰執行的重返社會原則:“刑罰的執行,在尊重社會利益與受害人的權利的同時,應有利于被判刑人回歸或融入社會,有利于預防犯罪的再次發生。”這一條是第5卷“刑罰執行”的第1條,可謂刑事執行的指導性原則。以促進被判刑人重返社會為目的,法國全面調整了減刑、假釋制度。法國2004年3月9日法對減刑制度進行了徹底改革,將以良好表現為基礎的普通減刑修改為信用減刑,在入獄時僅根據判決刑期確定減刑期限,以后如有不良表現再適當撤銷減刑。在釋放以后,犯罪人依然要接受一段時間的司法監控,期限等于信用減刑的期限。信用減刑之外,法國還有額外減刑和特別減刑。額外減刑的根據是犯罪人的特別突出的表現,特別減刑的根據是立功表現。可見,法國的三種減刑都不考慮犯罪人的悔改表現,因而與教育刑理論基本上沒有關系。

法國假釋制度也基本上不考慮過去的悔改表現情況,而僅考慮重返社會的可能性。在假釋之前,犯罪人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觀護考驗,其主要措施包括半自由和電子監控。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的半自由或電子監控的考驗后,才可能給予假釋。同時,給予假釋還需要特別的“社會化的嚴肅努力”,具體包括:①關鍵性地參與家庭生活;②積極接受治療;③努力賠償被害人損失;④接受教育或職業培訓;⑤參加職業活動;⑥制定再社會化的計劃。這幾方面的“再社會化的嚴肅努力”的表現無一關涉教育、矯正效果。

以促進犯罪人重返社會為目的,法國近年刑事執行制度的改革尤其注重漸進釋放。在法國,沒有任何過渡形式及后續監控的釋放被稱為“干出獄”(sortie seche),為了避免干出獄,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漸進釋放。法國《刑事訴訟法典》第707條第3款規定:“只要有可能,刑罰個別化應當逐步地使被判刑人重返自由,并避免被判刑人在沒有任何司法跟蹤監督的情況下被釋放。”漸進釋放被法國學者形象地稱為“出獄過渡閘”(sas de sortie),其具體措施包括監外執行、半自由、電子監控和假釋等。為此,法國2004年《監獄法》增加了強制假釋的規定,主要適用于以下兩種情形:(1)判決時被判刑人未被關押且判決刑期較短(2年以下);(2)判決時被判刑人已被關押但判決刑期或剩余刑期較短(2年以下)。endprint

在減刑、假釋的目的反思及制度調整方面,德國、日本較為保守。這兩國都沒有減刑,僅有假釋。德國的假釋條件除執行時間的形式要求外,還要求不執行刑罰不致再犯罪,并且還應全面考察其人格、履歷、犯罪情節、執行刑罰期間的態度、生活情況和假釋可能對其的影響。而日本的假釋必須有“改悔之狀”,具體的判斷事由包括:(1)有悔悟的表現;(2)有改造的愿望;(3)無再犯可能;(4)社會一般人認可假釋。日本實務界人士已經認識到其假釋的消極化傾向,認為有必要采取措施促進假釋的積極化。

四、重返社會目的導向下我國減刑、假釋制度變革之設想

教育刑理論與重返社會思想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預防重新犯罪,但二者對犯罪原因的理解不同,預防重新犯罪的路徑也迥然相異,因而對減刑、假釋制度的影響也有根本差異。以教育、矯正犯罪人為目的而構建減刑、假釋制度,必然將教育、矯正效果作為減刑、假釋的實質依據和判斷標準;以重返社會為目的而構建減刑、假釋制度,就會側重于使犯罪人逐漸適應社會,努力為適應社會創造條件,因而不將教育、矯正效果作為減刑、假釋的實質依據與判斷標準,而傾向于制度性地以某種形式條件作為減刑、假釋的標準。教育刑論關注過去,認為凡是符合減刑、假釋條件者,都是危險性降低或不再具有危險性的犯罪人,因而不注重事后的監督、考察和幫助;重返社會思想籌劃未來,通過漸進釋放讓犯罪人逐漸適應正常社會生活,因而注重對其施以各種監督、考察和幫助措施。

以教育、矯正為目的的減刑、假釋制度在實踐操作中難以與目的對接,教育、矯正目的也就成為鏡中之花。同時,這種減刑、假釋制度也容易導致司法腐敗、傾斜適用等現實問題。尤其是這種減刑、假釋制度不利于犯罪人重新融入社會生活,因而也不能真正實現避免重新犯罪的最終目的。減刑制度無撤銷機制,尤其是刑罰因縮減而提前到期,犯罪人被直接釋放,不再接受任何形式的監督和幫助,很容易重新犯罪。其實我國已有不少學者發現這一問題,如有學者認為減刑制度有如下缺陷:減刑人員刑滿釋放后,社區矯正組織無權矯正、管理和幫助,突然成為無管束的危險自由人;減刑后刑滿釋放人員沒有社區矯正的過渡適應期,順利融入社會重新做人的難度大,適應社會的過渡時間長而曲折。也有學者認為,減刑使服刑人員突然完全恢復自由,而不是逐步地適應社會,很容易導致服刑人重新犯罪。假釋是漸進釋放,有利于犯罪人逐漸適應社會,但由于基于教育刑論,以教育、矯正效果作為適用依據,要求“沒有再犯罪的危險”,實踐中假釋適用率極低,有些地方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鑒于此,我國有不少學者提出了減刑、假釋的制度改革建議。如有學者建議廢除減刑,完善假釋,或者廢除與假釋對象重合的減刑,建立累進處遇基礎上的減刑制度。也有學者建議將減刑制度與假釋制度合二為一,建立“預定假釋制”,把在監服刑期的減少作為假釋的依據,將在監服刑期屆滿之日視為適用假釋的開始之時。這些制度改革建議中,前兩種觀點僅在現有制度基礎上進行細枝末節的修補,難以根本解決問題。相比之下,“預定假釋制”之改革構想確實有一定吸引力,因為這一構想將減刑與假釋合并,所有減刑都將接受假釋的考驗,以重返社會思想觀之,有利于犯罪人逐步適應并融入社會。但這一制度構想的關鍵問題在于,它依然以教育、矯正效果為實質依據及判斷標準,因而在實踐操作中難以避免司法腐敗、傾斜適用、程序不公等現實問題。而且這一制度下,僅有部分人能獲得假釋,未能獲得假釋的犯罪人仍將面臨直接出獄,從而不利于其重返社會。

以促進犯罪人重返社會為目的,筆者建議構建以自動給予的減刑為基礎的假釋制度。由于自動給予的減刑以法國的信用減刑為典型代表,故此制度可稱為信用假釋制度。具體言之,犯罪人在被交付執行時,就根據原判刑期確定其可能獲得的減刑(具體標準另定),刑期屆滿后再以假釋的形式接受社區矯正。在監禁刑罰執行過程中及社區矯正過程中如有不良表現,可以全部或部分撤銷其減刑,并因而撤銷或延遲其假釋期限,或重新收監執行原判刑罰。如此構建的減刑、假釋制度不僅符合重返社會思想,而且還可化解減刑、假釋制度的各項弊端,并具有其他諸多優勢。

重返社會的重要途徑是漸進釋放。漸進釋放意味著犯罪人剝奪自由刑的執行到完全釋放之間應有一段過渡期,避免直接、突然釋放,以使其逐漸適應正常社會生活。犯罪人在監獄中執行一段時間剝奪自由刑后,突然之間完全釋放,將很難適應社會。犯罪學研究表明,重新犯罪一般發生在釋放后的幾年內。有統計表明,天津市2005年、2006年、2007年年度釋放后一年內重新犯罪人數占所有重新犯罪人數的比例分別為29.8%、26.9%、38.5%。有學者進行的不完全統計中,這一比例竟然高達71.8%。該學者對50名重新犯罪人員進行調查,其中36人認為刑滿釋放后感到不適應,占調查人數的72%。重新犯罪周期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與突然釋放后短期內無法適應社會生活密不可分。誠如邊沁所指出的:“一個罪犯在服完監禁期以后,不應該未加監視和考驗地重返社會。將其突然從一種監管與囚禁狀態轉向無限自由狀態,拋入孤立個人的欲望與需求之中,處在由無限私欲浸透的誘惑里,這是一種應當引起立法者關注的粗心與殘忍。”在筆者設想的信用假釋制度中,原則上每一個犯罪人都有可能獲得與其判決刑期相適應的提前出獄機會,并且在提前出獄后,還將接受一段時間的監督、考驗和幫助,這無疑有利于重返社會。

這種制度中,給予減刑和假釋是自動的,不和正面考核掛鉤,犯罪人不再唯分是舉,虛假表現。監管人員也不用勞心費力地“日記載、周評議、月公布”,只需要監督犯罪人遵守規則,履行基本義務,因而可以避免將計分考核作為減刑、假釋實質依據和判斷標準的弊端,減少監管人員的工作負擔。

這種制度可以有效減少監獄人口,促進監獄高效有序管理。國外一般將減少監獄人口、促進監獄管理作為減刑、假釋的目的,而我國學者則將其視為減刑、假釋的功能。到底是目的還是功能,這一問題并非沒有意義,但如果詳細討論,勢必牽涉更加復雜的概念辨析和更宏大的制度背景,因此本文不欲深究。但無疑,減少監獄人口、促進監獄管理是現實需要。我國已然是監獄人口大國,2013年我國監獄人口達170萬,僅次于美國,列世界第二。監獄人口過多,會帶來一系列現實問題,也為監獄管理帶來巨大壓力。筆者設想的信用假釋制度顯然可以更有效減少監獄人口,但是否會有利于監獄管理,可能會有疑問。或許有人擔心,沒有計分考核,罪犯就缺少了努力方向,無所事事也就無事生非。這是對此制度設想的誤解,這里的關鍵是對“不良表現”的設定。罪犯不遵守監獄紀律,不積極參加勞動,不積極接受教育改造,也屬不良表現,情節嚴重的,將被撤銷全部或部分減刑和假釋。endprint

如此構建的信用假釋制度有利于實現減刑、假釋程序公正。針對當前減刑、假釋的實質審批程序及其導致的司法腐敗等問題,我國學者提出各種制度改革建議,但所有建議本質上無非是程序公開,加強監督。筆者認為,公示、聽證、開庭審理、檢察監督等方式可以有效減少虛假立功的減刑,但對減少基于平時悔改表現的減刑和假釋中的各種舞弊現象效果不佳。而信用假釋制度中,給予減刑、假釋是自動的,因而對每一個犯罪人是公平的。撤銷減刑或假釋需要有明確的不良表現,如有爭議,可通過訴訟途徑展開事實和法律的辯論,從而真正實現程序的司法化。

參考文獻:

[1]郭明,學術轉型與話語重構——走向監獄學研究的新視野[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140.

[2]王利榮,行刑法律機能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62.

[3]高銘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罰的孕育誕生和發展完善[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71.

[4]高銘暄,刑法學原理[M],第3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567.

[5]李貴方,自由刑比較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308.

[6]董邦俊,我國刑法中假釋實質條件適用之實踐困境及解決[C]//刑罰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2011:706.

[7]張和平,當前罪犯計分考核問題研究[J],犯罪與改造研究,2010(6):51-55.

[8]李惠忠,減刑計劃公示制的實踐與思考——廣東省揭陽監獄獄務公開取得新突破[J],中國司法,2001(5):12-13.

[9]王圣志,等,減刑、假釋豈能明碼標價——一起獄警腐敗窩案暴露出來的刑罰執行問題[EB/OL],(2014-02-02)[2015-03-15],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2/20/c_119430549.htm.

[10]黃永維,中國減刑、假釋制度的改革與發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77-78.

[11]陳少勇,減刑釋放人員重新違法犯罪現象原因分析[J],中國監獄學刊,2003(3):39-40.

[12]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M],黃風,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42.

[13]張平吾,犯罪學與刑事政策[M],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1999:727.

[14]Jean Danet.La Dangerosite, une Notion Crimi-nologique, Seculaire et Mutante [J]. Nouvelle Revue Interna-tional de Criminology,2008:2-27.

[15]徐久生,刑罰目的及其實現[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1:159.

[16]Michael Cavadino, James Dignan. The Penal Sys-tem:an Introduction [M]. 3rd ed.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2:264.

[17]Nicolette Parisi, Joseph A.Zillo. Good Time:The Forgotten Issue [J]. Crime and Delinquency, 1983 (29) : 228-237.

[18]大衛·E·杜菲,美國矯正政策與實踐[M],吳宗憲,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2:559.

[19]Howard Abadinsky. Probation and Parole : Theory and Practice [M]. 4th ed. 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1:183.

[20]理查德·霍金斯,杰弗里·P·阿爾帕特,美國監獄制度[M],孫曉靂,林遐,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1:221.

[21]森本益之,等,刑事政策學[M],戴波,江溯,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175.

[22]克萊門斯·巴特勒斯,矯正導論[M],孫曉靂,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1:18.

[23]鄭善印,兩極化的刑事政策[C]//罪與罰——林山田教授六十歲生日祝賀論文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737.

[24]翟中東,矯正的變遷[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3:105.

[25]羅伯特·J·威克斯,H·H·A·庫珀,各國矯正制度[M],郭建安,等,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8:67.

[26]張亞平,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方略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93-94.

[27]David Weisburd, Ellen S. Chayet. Good Time : An Agenda for Research[J]. 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 1989(16): 183-195.

[28]張亞平,法國減刑制度的最新發展[G]//趙秉志,刑法論叢:第26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47-366.

[29]張亞平,法國刑事執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28.

[30]司紹寒,德國刑事執行法[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10:113.

[31]張志泉,日本犯罪者處遇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9:79.

[32]劉京華,減刑假釋制度的發展趨勢和利弊[J],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2005(2):1-11.

[33]侯國云,論廢除減刑完善假釋[J],犯罪與改造研究,2005(1):35-41.

[34]王志祥,我國減刑、假釋改革路徑前瞻[J],法商研究,2009(6):65-75.

[35]朱偉臨,論我國罪犯減刑假釋制度的變革[J],中國監獄學刊,1996(3):1-5.

[36]王志強,重新犯罪實證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38-50.

[37]邢冰:論重新犯罪的原因[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6(1):61-64.

[38]吉米·邊沁,立法理論:刑法典原理[M],李貴方,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204-205.

責任編輯:周玉芹endprint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www|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色综合婷婷|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999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婷婷六月综合| 天天综合亚洲| 国产欧美日韩18| 综1合AV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91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 国产在线自揄拍揄视频网站|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在线无码九区| 欧美中日韩在线|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青青操视频在线|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55夜色66夜色|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久草青青在线视频|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国产综合日韩另类一区二区| 中文纯内无码H|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日a本亚洲中文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无码久久久|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九月天| 国产尤物视频网址导航|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中文字幕1区2区|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无套av在线| 2021国产精品自拍|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毛片最新网址| 国产真实自在自线免费精品|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成人精品| 亚洲综合天堂网| 全部免费特黄特色大片视频|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亚洲a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免费| 欧美一道本| 成人国产免费|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亚洲丝袜第一页|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欧美有码在线|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