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
【摘要】 目的 探討CT影像在固定治療骶髖關節脫位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采用64層螺旋CT機掃描正常骨盆51例的數據, 進行三維圖像重建, 模擬從髂后上棘到髂前下棘、從髂后上棘到坐骨大切跡上緣這兩個進釘方向時的進釘角度和髂骨釘的解剖參數。結果 兩個不同進釘方向在能容納髂骨釘最大直徑、能置入髂骨釘長度方面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51例骨盆所置螺釘均安全、準確達到預定位置。結論 在固定治療骶髖關節脫位中利用CT影像技術進行模擬和測量, 可簡單、準確地獲取釘道參數并進行術前評估, 對于制訂合理的手術方案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關鍵詞】 CT影像;骶髖關節脫位;內固定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2.033
對于骶髂關節脫位, 以往多采用保守治療, 但效果不甚滿意, 臨床實踐和生物力學證實, 經皮骶髂螺釘內固定是治療骶髂關節脫位較好的方法, 能夠提供骨盆足夠的穩定性, 臨床上大多使用C型臂X線機術中反復透視來完成經皮骶髂螺釘置入術[1]。由于骨盆解剖形態特殊復雜, 骶骨側塊個體差異性較大, 加上C型臂X線的局限性, 手術風險較高。為提高手術安全性與準確性,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有必要在術前應用CT技術尋找更為精確的、理想的骶髂螺釘釘道參數, 指導術中置釘?,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8月~2015年6月在本院CT室行完整骨盆螺旋CT掃描的51例確診為骶髖關節脫位患者的影像學資料, 排除骨質病變和解剖異常, 掃描部位均包括L5-S2椎體。其中男27例, 女24例, 年齡18~65歲, 平均年齡(38.9±7.5)歲, 共有102個半骨盆數據。
1. 2 方法 患者取臥位, 采用飛利浦16層螺旋CT機和CT后處理工作站, 行CT連續掃描, 掃描條件為:電壓120 kV, 電流150 mA, 層厚1.25 mm, 矩陣512×512。掃描后, 重建原始數據, 并將其導入CT后處理工作站中, 利用后處理工作站自帶軟件進行間隔為1.0 mm的三維重建與多平面重組。模擬置入髂骨螺釘, 本研究主要取骨盆三維模型后位, 模擬術中骶髂關節脫位行經皮骶髂螺釘固定的體位, 主要模擬從髂后上棘到髂前下棘、從髂后上棘到坐骨大切跡上緣這兩個進釘方向, 兩個方向都應保證髂骨釘不穿出髂骨內外板皮質, 不進入關節腔內。
1. 3 髂骨螺釘解剖參數測量 對于髂骨螺釘長度即進釘點與S1椎體對側前皮質的距離的測量, 直接采用三維長度測量工具從三維圖像中獲??;對理想螺釘的方向進行定義, 從軟件中讀取方向的三維坐標, 結合相關公式計算髂骨螺釘與水平面、冠狀面、矢狀面的夾角;在經過進釘點和出釘點橫斷面圖像中, 采用二維長度測量工具測量出髂骨內外板最狹窄處之間的距離, 這個距離為能容納螺釘的有效范圍。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從髂后上棘到髂前下棘進釘:經計算和測量, 進釘點與S1椎體對側前皮質的距離即能置入的髂骨釘長度為(60.79± 6.98)mm;能容納螺釘的有效范圍即能容納髂骨釘的最大直徑5.4~6.9 mm, 平均直徑(5.9±0.8)mm;髂骨釘與水平面、冠狀面、矢狀面的夾角分別約為15°、57°、31°。從髂后上棘到坐骨大切跡上緣進釘:進釘點與S1椎體對側前皮質的距離、能容納螺釘的有效范圍、髂骨釘與水平面、冠狀面、矢狀面的夾角分別為(107.62±8.68)mm、(7.1±0.6)mm、41°、37°、18°。不同進釘方向, 置入髂骨釘的長度、直徑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51例骨盆(102個骶髂關節)所置螺釘均安全、準確達到預定位置。
3 討論
骶髂關節脫位臨床比較常見的骨科嚴重損傷, 骶骨縱形骨折常伴有骨盆前環的骨折, 導致骨盆在旋轉與垂直方向均不穩定。以往多采用保守治療, 但效果不甚滿意, 臨床實踐和生物力學證實, 經皮骶髂螺釘內固定是治療骶髂關節脫位較好的方法, 能夠提供骨盆足夠的穩定性。經皮骶髂螺釘內固定術是以透視和導航技術為基礎的, 創傷小, 固定可靠, 但同時, 經皮骶髂螺釘內固定術的實施又以閉合復位、術前患側釘道參數測量、術中影像學監測為應用基礎[2],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 若術前無法對相應螺釘釘道參數進行測量, 直接影響術中進針點、進針方向, 也不易選擇合適的螺釘大小和長度, 術中測量則會延誤手術時間, 增加手術風險。
隨著現代影像學技術的發展, CT三維重建技術應用愈加成熟, 利用該技術可從不同角度觀察盆骨后環形態、骶骨的變異情況。另一方面, 還能模擬置入髂骨螺釘, 預先直觀螺釘的空間位置, 確定螺釘進釘點、角度、長度、大小等, 這對于開展術前評估、提高手術成功率意義重大[3]。當然, 螺釘方向不同, 其作用側重點也有所不同。本研究結果顯示, 從髂后上棘到髂前下棘進釘與從髂后上棘到坐骨大切跡上緣進釘, 兩者能容納髂骨釘的直徑、能置入螺釘的長度明顯不同,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不同進釘方向時, 髂骨釘與水平面、冠狀面、矢狀面的夾角也有所不同。以上能更好指導臨床上采用經皮骶髂螺釘內固定術治療骶髖關節脫位。
綜上所述, 應從CT三維重建技術對經皮骶髂螺釘內固定術進行模擬, 能準確、簡便地將釘道參數測量出來, 科學進行術前評估, 為術中置釘提供準確的定位、定向、螺釘長度、螺釘大小等數據, 指導手術方案的合理制訂, 進而提高手術安全性與準確性,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建鋒, 李艷菊, 李傳杰.槽式植骨可吸收釘固定治療髖關節脫位股骨頭骨折的療效分析.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2, 20(10): 953-954.
[2] 楊運平, 陳鴻奮, 王富明, 等.椎弓根釘——髂骨釘系統內固定治療骶髖關節脫位的CT影像解剖學研究.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 2012, 30(4):404-407.
[3] 商浩.三維CT成像在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手術前后的應用.河北醫科大學, 2010.
[收稿日期:201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