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巧玲
【關鍵詞】 語文;問境創設;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4—0099—01
什么是問境創設?問境創設,就是問題情境的創設,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的一種學習情境。這種情境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和參與意識,強化學生對問題的觀察、思維。成功的問境創設是有效教學行為的一種表現形式。那么,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如何創設問境,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呢?本文就結合教學實例來談談自己淺顯的認識。
一、以調動學生興趣為出發點,引入新課
著名教育家于漪說過這樣一句話:“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 在教學中,許多教師會積極創設問題情境,力爭敲好第一錘。下面我們看看兩位教師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起始片段的設計:
第一位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夜色朗月的畫面,并配上了音樂。
師:這是拍攝于今年農歷正月十五的一張照片,在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蘇軾在黃州看到這樣的明月,寫下了名垂千古的散文,這篇文章被后人譽為神品,那就是《記承天寺夜游》。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自己讀一讀這篇文章。(學生默讀課文)
師:現在有哪位同學能展示一下你所了解的蘇軾?
這位教師運用電子白板展示朗月,播放古典音樂,目的是幫助學生迅速進入情境,聯想元豐六年的月色與元豐六年的蘇軾。但是從學生的反應來看,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構建主義理論明確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是知識的簡單接受過程,而是學習主體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經驗與知識的主動構建過程。試想,學生在沒有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情況下,僅憑一輪朗月畫面怎么能迅速進入情境呢。反思這位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其教學效果能有多大呢?
第二位教師的教學起始片段:
師:大家已經上了一下午課,我想可能有點累了,那么我們先講一段文壇軼事,調節一下情緒,怎么樣?
接著教師講述一副對聯(坐,請坐,請上坐;茶,上茶,上香茶)的故事,引出蘇軾,然后請大家介紹蘇軾。
這位教師創設的故事情境深深吸引了學生,引起學生對蘇軾的興趣。教育家布魯姆說得好: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從學生的反應看,學生能爭相介紹蘇軾,達到了教學目的。這樣的問境創設能以調動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教學效果當然明顯。
二、以撥動學生心弦為切入點,突破難點
語文教學的難點一般來說是指某個知識點比較抽象,或者受學生年齡、經歷、思維、認知水平等因素制約,而使學生難以理解、難以接受的問題。因此,教師創設問境時,要從學生的愛好、興趣、經歷等特點出發,積極營造能讓學生活躍思維的場景,引導學生投入到教學活動中。我們一起來看一位教師的《背影》教學:
教師整堂課設置了4個活動,引導學生交流。這四個活動分別是:①全文幾次寫父親的背影?有何不同?②課文中“我”總共流了幾次淚?分別是在什么情景下流的,表明了什么?③試從文中找出寫父親送兒子上車過程中說的四句話,聯系上下文,體會這些話樸實而簡潔的特點及所表達的憐愛兒子的感情。 ④真情體驗。請一位和文中父親身形相似的同學表演父親穿過鐵道,爬上月臺買橘子的場景。
這四個活動層層推進,前兩個活動幫助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基本線索。第三個活動是揣摩語言,體會父親對兒子的關愛。第四個活動實際上是一個問題情境的設計,可謂獨具匠心,有效突破了難點。我們一起來看教學片斷:
師:我們所讀的這篇文章曾經使很多人讀之落下感動的淚水,并且在每一階段讀之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在此,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原因,這樣真切感人、催人淚下的情感到底是怎樣表達出來的?請同學們先來觀看一場表演。(老師請同學表演父親穿鐵道,爬月臺,同時邀請一位同學朗讀相關的課文。)
表演結束后,師問:就剛才同學們看到的情景,自由討論討論,說說你有什么感受?
生:這一段沒有華麗的語言,而是父親的一些真實行為,說明作者觀察得仔細,描寫得細致入微。
生:這一段讀了讓人有一種流淚的感覺,寫出了作者和父親之間這種真摯的父子之情。
……
第四個活動可以說是整堂課的一個亮點,表演者入情,朗讀文本的學生更是投入了感情。教師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提出問題,組織討論,學生的回答全部切中問題的實質。這樣的問境創設,能以撥動學生心弦為切入點,那么難點的突破自然水到渠成,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S[2013]GHB0421)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