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穎,吳利東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a.手術室; b.急診科,南昌 330006)
超聲引導技術在深靜脈置管的應用
周穎a,吳利東b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a.手術室; b.急診科,南昌 330006)
摘要:目的對超聲引導技術用于深靜脈置管應用的臨床評價。方法預行深靜脈靜脈置管治療的患者4 50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3組,每組1 500例。A組超聲動態引導下穿刺, B組超聲定位后穿刺,C組(傳統方法)盲探穿刺。記錄各組穿刺成功例數、插管所需次數、并發癥等。結果C組更換穿刺位置33例,15例穿刺失敗放棄置管;A、B、C組一次穿刺成功分別為1 493(99.5%)例、1 471(98.1%)例和1 109(73.9%)例,穿刺成功次數分別為1 512次、1 545次和2 597次,一次成功置管及所需次數C組明顯多于A、B組(P<0.05);C組有2例患者出現氣胸,26例頸部血腫,7例誤入動脈,3例出現神經損傷。結論超聲引導下行深靜脈置管提高了穿刺成功率,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超聲; 深靜脈置管; 推廣
深靜脈置管作為重要靜脈通路已在臨床上已廣泛使用,傳統的置管方法是依靠解剖標志來預測靜脈的位置進行盲探。近年來隨著便攜式超聲設備的發展使得超聲引導技術在臨床上應用范圍越來越廣,筆者于近3年在江西省30余家醫院選擇需行深靜脈置管的患者4 500余例,將超聲引導用于深靜脈置管并與傳統方法進行比較,現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選擇需行深靜脈置管的患者4 500例,男2 559例,女1 941例,年齡2~96歲,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3組,各1 500例,其中4 459例選擇右頸內靜脈途徑、41例行股靜脈穿刺置管。A組超聲引導(動態)下進行穿刺,B組超聲定位(靜態)后穿刺,C組(傳統方法)盲探穿刺法,3組患者年齡、性別、路徑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置管方法
體位:右頸內靜脈置管患者,頭輕微轉離置管部位,背部稍墊高或者頭低腳高位;股靜脈置管患者大腿稍外展。A組超聲探頭消毒后使用超聲進行深靜脈定位,在超聲指引下縱向進針,進針距探頭邊緣0.5~1.0 cm,進針方向與探頭成同一平面,穿刺針與皮膚成30°,橫向進針探頭與皮膚垂直,橫切將目標血管放在視野正中,穿刺針與探頭小于30°;B組用非消毒的超聲探頭探測深靜脈并定位,超聲下在皮膚上做標記,然后沿定位標記穿刺置管;C組依靠體表解剖標志及動脈的解剖關系來判斷靜脈的路徑,據臨床穿刺經驗進行盲探穿刺置管。
1.3觀察指標和統計學處理
記錄一次穿刺成功例數、成功置管所需次數、穿刺并發癥(刺破動脈、穿刺部位血腫、氣胸、神經損傷等)等。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C組更換穿刺位置33例,5例穿刺失敗,A、B組均在原位穿刺成功;C組更換穿刺部位及穿刺失敗與穿刺操作者熟練程度、患者肥胖、短頸及局部疤痕等有關;A、B、C組一次穿刺成功分別為1 493(99.5%)例、1 471(98.1%)例和1 109(73.9%)例,穿刺成功總次數分別為1 512次、1 545次和2 597次,一次即成功置管及所需次數A、B組明顯少于C組(P<0.05);C組有2例病人出現氣胸,26例頸部血腫,7例誤入動脈,3例出現神經損傷,A、B組各有2例和3例出現局部血腫并發癥,見表1。

表1 各組一次穿刺成功數、成功插管所需次數、穿刺并發癥
*P<0.05與C組比較。
3討論
深靜脈置管在臨床麻醉、危重癥病人救治及血液透析等方面已被廣泛采用,一般選擇右側頸內靜脈,也可選擇鎖骨下靜脈及股靜脈,但鎖骨下靜脈發生穿刺并發癥的可能性更大。深靜脈穿刺是一項侵入性和損傷性操作,在穿刺過程中易誤傷靜脈周圍組織,從而引起一些并發癥,嚴重者可至患者死亡[1]。既往傳統的穿刺方法主要是依靠體表解剖標志,包括血管周圍組織,動脈的搏動等解剖關系來選擇進針點進行盲探,但由于血管解剖變異及體型等原因,給盲探穿刺帶來一定困難和危險,并可能導致誤入動脈、穿刺部位血腫、氣胸、血胸等一系列并發癥[2-3]。近些年隨著便攜式超聲設備及超聲應用發展,使得將超聲應用于深靜脈置管成為可能,超聲可清楚辨別動、靜脈位置及周圍組織解剖結構,并證實目標靜脈的通暢,給操作的醫生裝上了眼睛,避免了穿刺的盲目性。筆者于2006年開始將超聲技術應用于深靜脈置管,取得良好臨床效果,并將此技術在江西省基層醫院進行推廣應用。
筆者將二維超聲引導技術應用于頸內靜脈置管及部分股靜脈共計3 000例,并與傳統的穿刺方法進行比較。統計結果顯示,借助超聲技術法在穿刺成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等方面均明顯優于傳統的穿刺方法(P<0.05);傳統方法造成的穿刺并發癥38例也明顯多于超聲引導下的穿刺的5例,與之前報道[3-4]基本一致,但不管是哪種方法,還與操作者的穿刺熟練程度以及對超聲技術的掌握有關。通過對比,超聲(靜態引導和動態引導)對目標血管的定位和穿刺使得深靜脈靜脈置管的成功率大大提高,減少了深靜脈置管并發癥的發生,尤其對初學者、解剖條件(肥胖、惡病質、短頸以及局部疤痕等)差以及小兒等患者非常有益。
總之,通過大量病例實際操作分析,超聲指引能為操作者提供客觀依據,能很好地提高深靜脈穿刺成功率,明顯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為臨床更好地救治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方法,具較大地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余守章,岳云.臨床監測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1-43.
[2]張秦,馬海平,李鑫,等.實時二維超聲引導下頸內靜脈穿刺置管術安全性與有效性的系統評價[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5,15(2):188-193.
[3]吳利東,周丘.超聲引導在頸內靜脈置管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學,2008,9(7):51-52.
[4]張慶,錢林學,龔海馬,等.彩超引導鎖骨下靜脈穿刺對重復置管患者的臨床應用價值及安全性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4,13(10):850-852.
(責任編輯:劉大仁)
收稿日期:2015-03-20
基金項目:江西省科技成果推廣計劃(20112BBI90020)
通信作者:吳利東,主任醫師,E-mail:dongguawu89@163.com。
中圖分類號:R47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8194(2015)07-0091-02
DOI:10.13764/j.cnki.lcsy.2015.07.033